知乎日報:連自己媽媽的面容都認不出來 這可太嚴重了

  認不清楚臉,的確是個事兒。

知乎日報:連自己媽媽的面容都認不出來 這可太嚴重了

  喜歡看電影的人應該能夠看出來上面這幅畫是來自於電影《落水狗》的開篇。但是我相信除了熟悉電影的人之外,讓你們就瞥一眼準確叫出這幅畫中幾位的名字是困難的;不過如果給足時間,透過比對臉型、身體形態、以及髮型,我相信所有人都能夠識別出來這幾位在電影裡面究竟是誰。

  這幅畫作為藝術作品還是不錯的,但是如果真實生活中看到的人也像上圖一樣那就肯定有點麻煩了。這就得引出面孔失認症這個概念了。我們實驗室是做面部研究的,新來的博後更是這方面的專家。本來我對此有一定了解但是興趣不大,可是聽了我導師一句話我覺得有必要用我專業知識介紹一下這個問題。她那天提到有面孔失認症的人不少,但是很多人由於情況不重、生活適應能力較好也就不當做問題;但是有些人問題比較嚴重,就是身邊親友也難以透過面部特徵辨認:在當地有一個人有著面孔失認症,當然在他小時候(很多年前)並沒有這個概念,他不能識別他母親的面容,他母親就覺得他“不愛她”,從而母子關係疏遠,從而也影響了一生的發展。相比心理問題,由神經系統原因導致的失調更加可怕,因為前者(非器質性)問題還是有比較好的調整空間;而後者科學家們還沒有摸清徹底的門道。

  前幾天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關於面孔失認症和閱讀能力的問題,感覺到了收到了很多關注。為了我的郵箱不要爆了,我在這篇文章大致介紹下面孔失認症是什麼,目前學界的看法,也稍微闡述下它與其他大腦功能的關係。

  面孔失認症(prosopagnosia)又叫做臉盲(face blindness)。這是一種由神經系統問題導致的缺陷。有面孔失認症的人會對一些他人的面孔出現無法辨識的情況(尤其是親友之外的)。但是,這些人的視覺能力是完整的,甚至可以識別面部的一些特點比如眼睛顏色、髮型等。就好比:“你說的每個字我都認識(細節面部特點),連在一塊(整體識別)就不懂了。”總結起來就可以說視覺能力完整,可以識別汽車房子,甚至一些面部細節,但是對面孔的整合處理能力失去。面孔失認症患者往往在梭狀回(fusiform,見圖高亮區域,圖片來自維基)區域有著異常。梭狀回裡有一個叫做梭狀回面部區(fusiform face area)的組織,雖然學界對其存在有爭議,但是一般認為梭狀回視覺區極大程度地參與了面孔識別。那麼很自然在梭狀回有異常的人面孔識別就有異常了。面孔失認症的人群大小其實不小,有研究指出大概佔總人群的 2.5%(Grüter et al., 2008)。當然,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真正嚴重影響生活得肯定不是這麼大。

知乎日報:連自己媽媽的面容都認不出來 這可太嚴重了

  跟很多問題一樣,面孔失認症也分為兩種:獲得性(acquired)和先天性(developmental 或者 congenital)。前者往往由於腦損傷導致比如汽車事故或者是腦中風,所以說往往不只有面孔識別障礙,還會伴隨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這一類患者由於研究充分往往是神經科學研究的‘材料’。後者研究的相對較少,一般而言認為是染色體缺陷導致的,研究沒有發現明確的腦損傷,所以其腦部區域應該是完善的。


  我感覺更多關心面孔失認症的朋友是先天性的。而先天性面孔失認症還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一般文章會說一句他們是好研究材料 LOL)。對於先天性面孔失認症的確很有意思,很多研究發現先天性面孔失認症者對於面孔識別有著有趣情況,他們或多或少能瞭解面孔細節(detail),但是難以整合(holistic processing);也有人不能識別人臉,但是能看懂漫畫。一些腦成像研究表示(Behrmann and Avidan, 2005; Kress and Daun, 2003)透過 fMRI 或者 EEG 實驗發現,先天性面孔失認症者的梭狀回有著正常的活動(相對正常人)。這一結果肯定出人意料,我們只能理解為梭狀回進行了相應的資訊處理,失常那麼就是其他相關的區域的問題了;或者是梭狀回‘不得要領’地活動了。面孔識別需要不只是一個腦區活動,我之前知乎回答提到過這一點;那麼也就是說雖然重要的梭狀回活動了,其餘地方跟不上也是不行的。Steeves et al. (2006)也強調了,在對面孔失認症研究時候發現一些枕葉組織(OFA)的缺陷反而導致了面孔失認症。好比 CPU 什麼都正常,不爭氣的跳線壞了這不耽誤事了麼。

  有兩點有意思的,但是沒有經過證明的我要提出一下:(1)Kress and Daun (2003)論文裡提到,很多有面孔失憶症者家庭中也有面孔失憶症者,所以說有可能有遺傳性。(2)不過大家不要灰心,研究也提到很多參與實驗的面孔失憶者智力特別高(Behrmann and Avidan, 2005; Kress and Daun, 2003; Jones and Tranel,2001);所以說不難解釋閱讀能力好咯(Fu et al. 研究發現閱讀也和梭狀回有關;梭狀回也尤其能處理中文文字。我大膽假設在梭狀回還在一樣工作時候,如果對於面孔處理的少,不就是對語言處理多嗎!)。

  到目前為止,學界還沒有找到能給面孔失認症幫助的藥物。科學家們都建議面孔失認症的朋友們透過其他方式提高面孔識別,比如說是髮際線、髮型、眼鏡、口音、身形等等。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很熟練在生活中用這些方法。不得不說,科學在研究大腦方面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希望能在未來能給你們直接的幫助。

  最後祝您,身體健康,再見。

  PS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是 Oliver Sacks 寫的叫做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翻譯應該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男人,翻譯版本層次不齊大家看運氣吧。這本書就提到了一些面孔失認症的朋友,你看把太太當作一個帽子了。大家可以看下這一本有意思的心理學讀物。也能對更好的社會化提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Grüter T, Grüter M, Carbon CC (2008). "Neural and genetic foundations of face recognition and prosopagnosia". J Neuropsychol2 (1): 79–97

  Fu, S; Chunliang F Shichun G Yuejia L Raja P (2012). Barton, Jason Jeremy Sinclair, ed. "Neural Adapt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Categoric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 ERP Study of the N170". PLOS ONE7 (7): e41103.

  Jones, R. D., & Tranel, D. (2001). Severe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in a child with superior intellect.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23(3), 265-273.

  Behrmann, M., & Avidan, G. (2005). Congenital prosopagnosia: face-blind from birth.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4), 180-187.

  Kress, T., & Daum, I. (2003).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A review.Behavioural neurology, 14(3-4), 109-121.

  Steeves, J. K., Culham, J. C., Duchaine, B. C., Pratesi, C. C., Valyear, K. F., Schindler, I., ... & Goodale, M. A. (2006). The fusiform face area is not sufficient for face recognition: evidence from a patient with dense prosopagnosia and no occipital face area. Neuropsychologia, 44(4), 594-609.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70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連自己媽媽的面容都認不出來 這可太嚴重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