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的左良玉,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縱觀左良玉一生,前半生遇到貴人,加上自己的打拼,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變得膨脹,沒有了國家大義,只有一己之私。其順江東下,直接威脅弘光政權,牽制了南明的大量軍隊,致使門戶大開,助大清軍隊如入無人之境,導致了南明政權的滅亡,是十足的罪人。然而為何會在崇禎朝受到青睞,被稱為忠誠呢?
作為山東人的左良玉,自幼父母雙亡,由叔叔撫養成人。崇禎元年已是遼東車右營都司的左良玉,受遼東發生兵變的牽連被免官,而後積極向東林黨人侯恂靠攏。按照侯恂之子侯方域《壯悔堂文集》記載:侯恂“役使之”。役使是指差遣。一是表明了兩者的主從關係,左良玉投入侯恂門下;其次再次證明了侯恂很有眼光,因為赫赫有名的薊遼督師袁崇煥,當年知縣屆滿回京述職,便是由其推薦進入兵部,成就了遼東的一番事業。由此左良玉開始平步青雲。
崇禎四年大淩河城被後金軍隊圍困,崇禎皇帝命令尤世威引兵援救。侯恂靠著曾與尤世威共過事的關係,推薦左良玉擔任其副將。雖然大淩河此役,明軍大敗,但左良玉卻因禍得福,《明史·左良玉傳》:恂薦為副將,戰松山、杏山下,錄功第一。左良玉一躍成為了明朝遼東戰場的大將,為此,侯恂賜予其“崑山”之字。
崇禎朝時期,內憂外患,明朝不得不面對農民起義軍與後金軍隊兩個戰場,常常是顧頭不顧腚,摁起葫蘆起了瓢。只能將數量有限的軍隊大部,優先應對威脅大的戰場。1632年,左良玉便被崇禎調至山西,與曹文詔等人共同鎮壓農民起義軍,因功升至總兵,但也逐漸開始私慾膨脹,變得不聽指揮,自己擅作主張:
1、因意見不合,拒絕執行總督、巡撫的調兵公文,甚至暗中收留投降計程車兵,加強己方的軍事力量;
2、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奉命與湯九洲部共同夾擊起義軍的左良玉,見對方勢大,擅自帶兵逃跑,致使湯九洲部大敗。
至1643年,左良玉已是平賊將軍,援剿總兵官。以崇禎皇帝的脾氣,何以至此?原因是左良玉擁兵自重,崇禎皇帝不得不加以安撫、倚重。此時左良玉部在明朝兵部冊籍上,雖然只有25000人,但其對陣起義軍時,按照“柿子專拿軟的捏”的原則,又積極招降納叛,兵力已達80萬之眾,成為了長江中游一帶最有實力的軍閥。
而明朝財政捉襟見肘,只能供應這支軍隊1\10的軍餉,其餘是左良玉靠著搜刮當地民脂民膏彌補。也再次說明了這是明朝行將崩潰的標誌,中央失去了地方軍隊的控制。即便對於侯恂的命令,北上援救開封,左良玉也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一部分兵力,還算念及當年的“提拔之恩”。
當李自成等部攻佔襄陽之時,左良玉順流而下,一路燒殺搶掠,到蕪湖時,揚言要到南京籌措軍餉。後經安慶巡撫反覆勸誘,才以15萬兩庫銀成交,打消了南京籌餉的念頭;待李自成等部轉移後,左良玉進駐後,以大捷上報。崇禎皇帝不得不打碎了牙往肚裡咽,封左良玉為寧南侯,兒子掛“平賊將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