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陶淵明趣事
陶淵明的趣事之“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故事表現了陶淵明高傲的人格氣節。他不甘與貪汙受賄之伍同流合汙,在充滿誘惑、黑暗的官場與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淵明影象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義熙元年。陶淵明剛度過不惑之年,在家中閒適著。後來在好朋友的勸說,再次出仕擔任彭澤縣令官職。在任三個月後,朝陽派人下來陶淵明所在的彭澤縣檢查公務,受使命前來的人是督郵劉雲。督郵劉云為人凶神惡煞,專門趁公務之職撈取油水、收刮民間的油脂油膏。檢查公務結束後,他收穫的賄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當地的百姓、縣令不給他獻上“禮物”,他就以此為由栽贓陷害。因此,督郵劉雲在彭澤縣臭名遠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陶淵明不願意忍受督郵劉雲的壓迫和欺詐,就不去見他,自己推卻了官職迴歸家鄉。此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眾流傳。
除了這件趣事之外,陶淵明還有兩件小趣事,不過這兩件小趣事都與酒有關。
陶淵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將前來看望陶淵明時,陶淵明正在釀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淵明隨意將頭上戴的葛布取下來漉酒,漉完之後又戴回腦袋上,弄得頭髮滿是酒星子。陶淵明也不在意,隨後接待了郡將。
陶淵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與人家交往,不分貴賤。只要是來拜訪他的,他都會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會說》“我已經醉了,想睡覺休息一下,你可以離去了”
從這兩個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個隨性率真、不拘小節的君子,對酒亦十分喜愛。
陶淵明 飲酒.其五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創作《飲酒十二首》詩中的第五首詩。這首詩是陶淵明在隱居田園生活之後著作的,主要體現隱居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歡喜及對大自然的讚歎。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這首詩的宗旨是迴歸自然,在意境方面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是前四句:“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此四句描寫陶淵明終於擺脫黑暗的官場生涯,擺脫了令人厭惡的塵俗紛擾的感受,突顯詩人鄙視仕途之路、不與朝臣統治者等同流合汙的情感。看似簡單的四句話,其中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誡我們,人是可以自我陶冶的,只要心中有理想又追求,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情趣。
第二層是後面六句:“採菊東籬下……欲辨已忘言”。後六句描繪了夕陽下照映下的南山美景,詩人從中體會到了無限的生活情趣,也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隱居生活的熾愛和純潔的品德操行。“採菊”的悠然與“南山”的美景、落山的夕陽與歸巢的飛鳥相互映襯,讓詩人體會到別樣的深意,想要說出什麼,卻陶醉在此山此景中不能自拔,給讀者留下一絲懸念,引發讀者的思考。
這首詩詩句描寫簡單明瞭,富有理趣,但又不枯燥乏味。形式與內容完美的結合達到高度的統一,短短的幾句詞不僅寫出了悠然自在的心情,還描繪了幽靜淡美的景,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又包含了自然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意味深長。
陶淵明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詩一共有五首,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形象的描述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的生活及感悟,抒發了詩人遠離仕途重返家園的愉悅心情和體驗田園生活的樂趣。
陶淵明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生活、理想的逐步呈現。
第一首“少無適俗韻……復得返自然”:首先表明辭官歸隱的慶幸和喜悅之情,抒發詩人解脫了官場的壓抑,重獲新生的愜意及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期待。
第二首“野外罕人事……零落同草莽”:描寫詩人進入歸隱生活後的日常生活和心境。相較於黑暗的官場,更喜歡現在樸質、沒有心機的生活。
第三首“種豆南山下……但使願無違”:描寫詩人親身耕種勞作的情景。短短的八句詞,表達了詩人反傳統觀念、破陳舊思想的精神。
第四首“久去山澤遊……終當歸空無”:描寫詩人外出漫遊,偶遇之事。由此事引發了詩人的思緒,對塵世的感悟。這首詩與前三首詩相呼應,總結了陶淵明當下的心境。
第五首“悵恨獨策還……已復至天旭”:描寫詩人勞作歸來的心情變化,由悵恨到歡欣,隱喻陶淵明從宦官生涯到隱居生活的歷程。
從這組詩中,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陶淵明對自由田園生活的熾愛、對勞動者自食其力的尊敬。相比之下,隱含著對宦官生涯腐敗渾濁的厭惡之情,體現了陶淵明寧願忍受田園的辛勞也不願與官場黑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及保持潔身自好的毅力。《歸園田居》集體展現了陶淵明追求悠閒自在、崇尚清貧、安逸知足的美好情操。
陶淵明責子
《責子》是陶淵明在五十多歲左右著作的一首詩,描寫的是他那五個不成氣候的孩子。陶淵明雖然放棄了仕途生涯,過著歸隱田園的生活,但是仍他掛慮和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有所作為。
陶淵明《責子》
《責子》原詩:“白髮被兩鬢……且盡杯中物”。詩中敘述的大意如下。
《責子》詩中開篇,陶淵明感慨自己上了年紀,兩鬢斑白,皮膚失去了往日的豐滿開始變得鬆弛,恐怕命不久矣。自己命不久矣不要緊,他現在最擔憂的就是五個兒子的前程。可是這五個兒子都是不求上進、整日碌碌無為,讓陶淵明十分失望。
大兒子陶舒儼年方二十八歲,為人非常的懶散,好吃懶做,沒有求學的上進心,一生碌碌無為。這“懶惰”被陶淵明用誇張手法描寫,說是世上無人能及,已經到達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境界。二兒子陶宣俟年將十五歲,是個致力於學習的年紀。可是他到了年齡也不認真學習,不喜歡寫文章,不學無術,對考試功名沒有任何興趣。
三四子陶雍份與陶端佚是雙生子。這兩個雙胞胎智力先天愚鈍,學習困難。到了十三歲還不認識阿拉伯十位數字,數字六加七之和也傻傻算不出。小兒子陶通佟已經九歲了,還是年幼無知、個頭蠢笨的樣子。整天只知道在外頭玩耍,爬樹摘果子,到頭來只會念“梨”、“慄”,一點學習的熱情和心性都沒有。
面對這些不上進的孩子,陶淵明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澆愁。
陶淵明《責子》一詩便是在如此心境下,借酒揮灑而出。
陶淵明辭賦
陶淵明辭賦現存的僅有三篇,收錄在《陶淵明集》中。這三篇辭賦分別是《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及《閒情賦》。雖然陶淵明辭賦只有三篇,可是這三篇卻集中的體現了陶淵明的思想歷程。
陶淵明辭賦之三《閒情賦》
陶淵明辭賦之一《歸去來兮辭》著作於晉安帝406年,描寫的是陶淵明欲脫離官場隱居田園的宣言。詩中所描寫的是作者回歸家園的路途上發生的情景及到家之後與家人喜悅團聚之情,還有在家耕耘勞作的情景。雖然這些情景全是作者憑藉想象捏造出來的,但是描述的十分真切,語言節奏跌宕起伏、歡暢淋漓,強烈的表達出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期盼和自由生活的嚮往。
陶淵明辭賦之二《感士不遇賦》是一篇文詩參半的作品,描寫的是有志之人不受到重用。這篇辭賦的主旨,揭示了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敗風氣。在虛偽昏暗的官場社會中,有才華有抱負的人沒有遇到好的機會表現自己。他們大都被社會埋沒,或被流言詆譭,處在這兩難的境地中,既悲又憤。好在作者看透了世俗社會,保持著自身高尚的氣節遠離了是非之地。
陶淵明辭賦之三《閒情賦》是陶淵明辭賦中僅有的一篇情賦,描寫的是一位妙曼的女子。這位女子深深吸引著作者,使作者日思夜想,展開了一段想象之旅。雖然對女子的愛慕極深極濃,卻不得不壓抑在心中。經過了一夜的輾轉,最終只能無可奈何的放棄,重新整理自己的心緒,拋棄各種雜念,保持本心的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