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在中國 醫生工資是否過低?

  對比發達國家,我們會發現中國有許多職業其收入水平所在的社會層次與國外大不相同。比如該問題中討論的醫生這個職業,再比如律師這個職業,這兩類從業者在歐美髮達國家屬於高收入群體,而在中國這兩類從業者的『平均』收入水平並沒有那麼高。出現這種職業收入的國別差異是為什麼?更進一步,當我們在討論醫生收入是高還是低的時候,完全以國外的情況做標準是否可行?看了該問題下許多答案,被大家忽略的一點,就是制度安排。在這裡提到的制度安排,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教育方面的制度安排,一個是衛生醫療體系的制度安排。

  首先談教育方面的制度安排。單安盛提到,中國的醫學院校數量遠超美國,所培養的人才數量也更多。從宏觀角度單從數量上看,我國的醫療人才供給是比較充足的。另外,在美國醫生的培養成本要比中國高。在中國醫生的培養並不像國外一樣是精英化的教育,學習醫學及相關專業,除了在校時間要比其他專業更長(與國外同行業相比類似),在經濟投入和入學的准入門檻上並不像國外一樣那麼高,與國內其他專業相比屬於中游水平。(主要還是由於我們國家高校主要是公立學校。)所以,中國的醫療人才在在學校培養這個階段 投入成本並不是像國外一樣特別的高,且在供給數量上有保障。

  其次談衛生醫療體系的制度安排。與國外非常不同,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其身份決定了自身首要的目的是社會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立醫院掌握著最多最重要的資源,國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投資。這裡指的投資不僅是硬體方面的投資,還包括對人才的培養。在此基礎上,一個優秀醫生的產生,離不開整個系統。首先,把一個新人醫生培養成專家醫生,就是成本。要有經驗積累,首先需要有實戰機會。公立醫院接納了大量的病人,各種各樣的病情案例,這本身就是積累經驗的一個重要資源。其次,經驗豐富的醫生要能將自己的本領發揮出來,需要有整個體系的支撐。公立醫院有著最先進的醫療裝置和器械,同時由於公立醫院處於整個醫療體系的中心,可以整合各種資源進行最複雜最高效的診療,這也是醫生能夠發揮自身專長的必要條件。比如前兩天看到的新聞聯播中,4 個多小時完成一例心臟移植。首先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專家(大量臨床實踐),其次要有先進的醫療器械(大量資本投入),再次還要有整個醫療系統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資源整合),最後能夠進行這樣一個多部門的複雜運作,其執行成本本身可能遠遠大於收益(注重社會效益而非經濟利益)。以上說了那麼多,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優秀醫生的培養和醫生專長的發揮離不開當前體系的運作。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將醫生創造的價值和整個系統分割開來並進行準確的衡量,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次,談醫療人才的分佈和結構。我們國家的公立醫院既包括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也有落後地區鄉村社群衛生站之類的衛生部門。這兩個地方的醫生他們的收入水平肯定有很大差別。所以我們在談醫生『平均』收入水平的時候,也要看到整個職業群體的收入分佈情況。因為醫生的收入水平再高 / 低,也不可能與當地經濟發展情況相背離。而我國偏偏又是一個經濟發展和分佈極為不平衡的國家,所以要提高醫生收入水平,我認為進行收入結構上的調整可能要比整體拉高來得更加合理。

  最後我想闡述一下寫這個答案的初衷。現如今我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醫療糾紛,醫鬧和醫生待遇等問題。但整個社會對於醫療問題的關注,所折射的是醫療需求差異與當前醫療體系衝突所產生的社會焦慮。城市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中產及以上階層,對於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我國還有相當一部分社會底層處在相當掙扎的生存環境中,缺乏體系的保障,病不起,死不起是他們的常態(醫鬧和訛人的事件在低收入群體和經濟落後地區中出現比例更高)。市場對醫療需求的增長是醫生收入提高的前提,而我國公立醫院的性質決定了必須要照顧到絕大多數群體,矛盾由此而來。網路上和媒體中越來越頻繁出現的對醫療糾紛的關注也正是由該矛盾激化的所導致的。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民營化是我們國家正在逐漸試行的一個東西,提高醫生收入水平以提高醫療環境也是可以嘗試的。但問題的產生本身就是多方原因引發的,僅僅透過一兩個手段的調節恐怕難以解決當下真正的現實問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32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在中國 醫生工資是否過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