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與韓信可以說是歷史中頗為有趣的一對組合,他們既留下了“蕭何也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同時也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悲劇故事。關於二人的相識,船伕心中一直有個疑惑,蕭何真的只是看中韓信的軍事才能麼?或許這背後還有鮮為人知的可能。
一、蕭何為何選韓信——抓住了他人性的弱點
按照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描述,蕭何正是被韓信的才華所折服,才會不惜夜下追韓信,但關於這段故事的描述,都是站在已知事後結果的基礎上得出的結果,本身就可能與真實的故事有一些偏差。
想當初韓信在項羽帳下只是當了一位小小的執戟郎,因為感到不受重用所以才離開楚軍陣營,投奔了劉邦,卻依然得不到重用。正是在這個時候,蕭何偶然間結識了不得志的韓信,二人估計一起喝點小酒,暢聊了下人生。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聊這種知心磕,初出茅廬的韓信怎麼可能是官場老油條蕭何的對手,於是幾杯酒下肚,韓信估計就把自己所有糟心事都吐露個乾淨,甚至還包括後來的一飯之恩和胯下之辱,接著韓信或許還聊了聊對當下時局的看法,也正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蕭何才瞭解到韓信是一個怎樣的人。
那就是韓信做人很講究恩義,有恩必報絕不辜負,這點可以算是一種美德,但卻也容易被人利用,蕭何正是看清楚了韓信的這個心理特點,才會放心大膽地將其推薦給劉邦,因為他知道,只要自己有大恩與韓信,未來縱使韓信功高蓋主,他依舊可以將其拿捏得死死的。
至於韓信所謂的軍事才能,就有些事後諸葛亮了,甚至連蕭何自己也拿不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蕭何本人只是一個積年老吏,在他的前半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行政工作打交道,天天基本都是西家長東家短的小事,既沒帶過兵,也沒打過仗,軍事經驗幾乎為“0”。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能力辨識出另外一個人的軍事天分呢?這無異於痴人說夢。
所以蕭何看中韓信的最主要原因並非是軍事才能,而是看出這個人好控制……情商低,只需要對其有推薦之恩,就可以攜恩求報了。
劉邦為何能夠拿捏住韓信?
明白了上面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腦補一下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時,更為可能的描述內容。
蕭何:咱們這一幫大老粗都沒帶過兵,樊噲是個屠狗的,夏侯嬰是個遛馬的,掄刀子捅個人沒問題,但指揮千軍萬馬打仗可以就是趕鴨子上架了,這和項羽這樣的將門之後咋打?
劉邦:難道我不想找個能打仗的帶兵,實在是不放心啊……兵權交出去等於是把命給了人家,一個不小心就給他人作嫁衣裳了。
(內心戲:想當初在沛縣起義後,要不是中間出了叛徒,讓我有機會去項梁那借到了幾千兵馬,現在不還是被你們架空做傀儡呢麼?)
蕭何:呵呵噠,別擔心,我正好找到一個自稱熟悉兵法韜略的年輕人,雖然壓根就沒帶兵打過仗,但能說會道,把我講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那股子誰都看不起的架勢,我感覺這小子有點乾貨……最關鍵的是這小子一根筋,誰對他有恩,他就老想著報恩,到時候你對他禮賢下士一些,肯定就能拿捏住他,畢竟還是年輕人,打仗是厲害,但玩心眼那裡是咱們哥幾個對手。
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得通,劉邦為何會對韓信如此的禮賢下士,並且將視若生命的兵權交託與他,其根本原因就是劉邦和蕭何看透了韓信的為人,故意攜恩求報,兵權越大,施以的恩惠也越大。不然我們很難想象,生性多疑且有些無賴的劉邦,會隻身一人獨闖韓信軍營大帳,然後如探囊取物般奪走了韓信的兵權,沒有這份倚杖,劉邦斷然是做不出的。
大家都還記得韓信和劉邦的一段對話,當韓信失口說出自己帶兵多多益善時,不得不給劉邦找回面子說其是不善於帶兵,而善於統領將領。
不知道韓信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否意識到,自己之所以一直被劉邦和蕭何拿捏得死死的是什麼原因?要知道訓練一支軍隊需要的是鐵的紀律,這個時候不需要每個人的個性發揮,相反需要的是將每個人的個性壓抑,進而達到凝聚為一個整體的目的。
但想要掌控數量有限的將領,不但不能夠壓制個性,反而需要觀察下屬的這份人性,並找出其中的人性弱點,進而有的放矢,拿捏在手,進而達到完全掌控一個人的目的。這份弱點或是他們的家人,所以君王往往會將將領的家眷“照顧”在京城裡,也可能是一份榮耀感,所以帝王對將領的賞賜封號必不可少,但這些往往都是司空見慣的內容,通常浮於表面。
一個人真正的人性弱點往往會隱藏得很深,這在其青年時期或許會容易發現,但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個人都會長出偽裝的保護外衣,進而將真正的弱點深深隱藏,這時候想要發現就難如登天了。蕭何偶遇了青年韓信,恰好又是他最不得意的時候,這就為蕭何洞察韓信的內心提供去了契機,今兒找出了他人性中的弱點。
蕭何遇韓信,是他人生的幸運,因此得以青史留名,成為一代兵神,但同樣也是他人生的不幸,因為弱點被人牢牢抓住,便註定了一個身不由己的悽慘結局。
成也蕭何敗蕭何,敗給的並非是一個人,而是人性的弱點。
參考資料:
《史記》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