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宗師,見證了武術巔峰,晚年為何說我永不收徒

武術最早可見南朝人顏延之的《皇太子釋奠會作》:大人物,繼天接聖;時屯必亨,運蒙則正;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這裡的武術,指軍事。

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宗師,見證了武術巔峰,晚年為何說我永不收徒
古人練武為的就是打贏戰爭,所以武術也叫殺伐之術或是戰爭之術,正如王寶強在電視中說的那樣:武術是殺人技。所以最為傳統的武術,基本上都已經失傳了,現在的武術,只能被稱為體育專案或者防身術。
中國是武術之國,中國人自古就有行走江湖的俠客之風,就連李白在《俠客行》當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講的就是殺人的劍術,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一招制敵,哪有那麼多的花卻拳秀腿。

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宗師,見證了武術巔峰,晚年為何說我永不收徒
李仲軒,是中華武學最後一個高峰期的見證者,晚年時期他在《武魂》雜誌上發表了《逝去的武林》引起了海內外巨大反響,雖然他有一身的本領,卻沒有收徒,這又是為什麼呢?他難道不想傳承武學嗎?
李仲軒,1915年出生在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家族,此時清朝已成為了歷史,但面對西方的入侵者,孫中文,馮玉祥等人提倡武風,民國時期,各地都建立了起了武館,也湧現了許多武學大師。

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宗師,見證了武術巔峰,晚年為何說我永不收徒
比如杜心武、萬籟聲、孫祿堂等等一系列人,他們都在武學上留下了不斐的名聲, 在眾多的武學當中,形意拳實戰能力強,風光無限,在武學風氣的影響下,李仲軒拜入唐維祿、尚雲祥、薛顛三位形意拳門下苦修。
這三人在民國時期都是巔峰級別的人物,他們的地位就跟當時張大千和徐悲鴻在武美術界相當,他們同時收李仲軒為徒是有深意的,老一代的拳師都追求武學巔峰,文化水平不高,而李仲軒出生於書香門第,讀過書,他能夠將真正的武學以文章的方式留在世間。

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宗師,見證了武術巔峰,晚年為何說我永不收徒
或許三位大師,也早已料到傳統武學會被取代,這才收了李仲軒,在三位大師的調教下,李仲軒也成為了一代武學大師,但他更多的是見證中華武學,很少會跟人動手,沒有練過傳統武學的人,往往都很難理解武學。
李仲軒在《逝去的武林》中說道:形意拳還是主要以拳攻人軀幹,把敵人打亂了,那時用什麼都好使。也就說一旦被形意拳擊中,基本上就沒有還手之力了,那時候敵人就跟砧板上的魚肉一樣。

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宗師,見證了武術巔峰,晚年為何說我永不收徒
搏擊技並沒有電視劇當中那麼理想化,在《箭士柳白猿》當中,於承惠那段的武打就還原了傳統武學,哪有什麼花拳繡腿,都是實打實的真功夫,招招致命,勝負都在一瞬之間,對武學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
至於李仲軒在34歲那年,就徹底隱退江湖。他一生都沒有收徒,也很少跟人動手,到了晚年時期,他才發表《逝去的武林》,這本書也是給後世留下了一份傳統武學的珍貴史料記載。

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宗師,見證了武術巔峰,晚年為何說我永不收徒
不過在高科技發達的時代,槍炮成了主流,已經不需要招招致命傳承武學了,李仲軒也不願收徒,傳統武學的消失是時代進步的結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5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最後一位武學宗師,見證了武術巔峰,晚年為何說我永不收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