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對高中影響幾何

寒假以來,北京等地進一步加強了對高中階段學科類培訓的監管。近日,某知名線上教育機構宣佈,繼關停義務教育階段培訓業務後,將進一步退出高中階段學科類培訓。這一系列的政策和市場變化,將社會對“雙減”的關注討論,從義務教育階段進一步延伸至高中階段。

其實,去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雙減”檔案已明確指出,“對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管理,參照本意見有關規定執行”。今年,在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工作要點中,也再次強調了這一要求。

但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少高中教師、學校管理者和家長,對“雙減”學科類培訓監管覆蓋高中,有著困惑和疑問。如何認識這一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中學科類校外培訓從嚴管理,將帶來哪些影響?推動政策切實有效,應如何化解落地阻力?

趨勢:高中學科類培訓從嚴管理

過去半年,“雙減”政策深刻影響和改善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內外生態。但在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李貴安看來,由於“雙減”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一些機構甚至還想轉型開展高中階段學科類培訓。

義務教育先走一步,高中教育緊隨其後。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朱益明表示,儘管高中階段教育具有獨特的學段定位和功能,但是基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視角,嚴格限制高中學科類培訓也是題中之義。

在採訪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從人才選拔的角度來看,“透過減少培訓對學生分數的影響,是維護高考公平公正的一個重要手段”。

而作為手段,“雙減”背後體現著國家更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理念。“既然各個學段是貫通的,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雙減’相關措施自然也應向學前和高中階段延伸,從而使得基礎教育各學段在育人上實現銜接,推動政策更好地落地見效。”李貴安說。

在聚焦高中階段學科類培訓監管從嚴的同時,專家指出,也應該注意到,國家早有對整體提升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的全域性設計。“可以說,對面向普通高中學生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從嚴管理,不僅體現著國家的決心,也呼應和補充著國家對高中綜合改革的部署,並不是隨意為之。”李貴安說。

2019年,針對當前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應試傾向等問題,《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今年1月,教育部又印發《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簡稱《指南》),為高中評價提供了新的“指揮棒”。

“要從系統性和深入性的角度,認識‘雙減’相關要求在高中階段的落實。”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劉長海表示,“雙減”的目標是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現實可能。

迴歸: 高中教育需提質增效

按照“雙減”檔案和教育部部署,2022年各地將嚴格落實高中階段學科類培訓嚴格參照義務教育階段執行的政策要求。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表示,從目前來看,如何參照、參照到何種程度,還沒有具體檔案作為指引。

無論在實踐中,各地是如何探索落實“參照”二字,但在專家們看來,“雙減”延伸至高中階段,其關鍵是對高中校內學習的提質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幾乎每個高中生,都有學科學習上的‘長短腿’。而要考上一個好大學,需要學生沒有明顯的短板。”在福建泉州培元中學教師陳葦娜看來,與義務教育階段透過校外培訓“搶跑”“培優”不同,高中生參與校外培訓的動機更多側重在“補差”。因此,學校教學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補差”需求關係到政策的落實情況。

北京第十四中學校長張琳提出,在高中大班教學為主的背景下,學校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從嚴管理高中學科類培訓,“學校首先要切實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從源頭上減少家長對校外教育的需求,要在‘育人’與‘應試’之間更好平衡,為學生提供一些特色鮮明的實踐課程,促進全面發展”。

朱益明表示,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個性化、選擇化的學習需求,要更加慎重和尊重。他認為,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高中階段學生學習與發展的研究,加快高中學校教育教學的全方位改革;另一方面,在高中追求特色化、多樣化發展的今天,可以考慮透過引入社會外部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相關政策落實後,將引導學生更關注課堂學習的獲得,讓學生在課外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消化吸收和反思。”張琳表示,學校要把握機會,增強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多元服務能力,推動基礎教育更好迴歸校園。

改變:合力化解政策落地阻力

相比於義務教育階段,落實“雙減”部署管理高中學科類培訓市場,可能面臨更多阻力。如何避免高中學科類培訓“由明轉暗”,怎樣更好化解落地阻力?

“家長要明確,高中不應是應試的戰場。在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和內涵化建設的今天,需要改變將大學進行三六九等劃分的思想,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志趣進行選擇,以適合自己的作為好大學的判斷標準。”劉長海表示。

以往,一把尺子評價所有學校的方式導致高中片面追求上線率、重本率等資料。隨著“雙減”政策延伸,部分學校可能依然不願放棄以搶奪學生時間換取成績的做法。不過,隨著《指南》提出,要科學判斷學校為提高辦學質量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增值評價的凸顯將調動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隨著‘雙減’在高中階段切實發揮影響,需要更大力度、加快速度地推進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劉長海表示,目前的考試招生聚焦在學生分數上,但是分數高並不代表學生綜合素質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不能有效幫助高校選拔適宜的人才,“要透過評價改革,避免人人都只能透過一個標準來互相比較和評價。”

跳出教育之外,高中學生和家長不斷給學習“加碼”的背後,有著更深的社會因素。在當前,考上所謂的“好”大學,依然被視為孩子人生最關鍵的一步,在保研、考研和求職就業中,對第一學歷的看重,也加深著人們對高考的熱切“信仰”。減輕教育焦慮、跳出教育“內卷”,還應呼籲社會和用人單位切實改變選才用才標準,給予年輕人更充分、更平等的成長機會和就業機會。

李貴安表示,破除“劇場效應”,需要以堅定的信心、堅決的政策,協調起所有人的步伐,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教育。“我們已經在不斷靠近這個理想了,下一步,要用時間、更細緻的改革舉措和教育自身的改變來打消大家的顧慮。”

記者 | 梁丹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25 字。

轉載請註明: “雙減”政策對高中影響幾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