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學要“踮起腳尖”來迎接新生 | 新京報專欄

由 秋長紅 釋出於 經典

在某大學迎新點,學生舉著院系牌迎接新生入學。圖/新華社
| 李岱

高考過後,緊接著就是高招的捕撈期。

上千萬的學子十二年苦讀,經過高考這個篩子,被分揀出來,結果是萬家歡樂萬家愁。而那些進入到如願大學的學子及其親友團,把笑定格成表情包,同時也將滿格的期待和想象,預支甚至透支出來,巴不得早日入學,釋放淤積已久的熱情和想象。

在進入大學之前,學子們一路都是帶著“單戀”奔向大學的。這期間,學子們不斷被自己的熱情和想象蠱惑,也被家長和老師“加戲”,對大學的憧憬越滾越大,彩色的泡沫越吹越多,把大學想象成應有的模樣。

在沒有遇見真實的大學之前,這些被個人想象和他人“加戲”的大學,懸掛在學子面前,吸引他們前進,前進。這種正能量的精神引領,是綠色的,健康的,陽光的。就像陽光,照拂學子的精神葉綠素,催生夢想,也內生動力,利人,利國,利民。

大學該如何迎接這些滿載理想之光的學子們?大學如何才能接得住學子們超重的期待和想象?這個問題,也是一個靈魂拷問。

當然,期待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你也可以說,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滿腦子浪漫的想象,真實的大學不是那麼回事,現實承載不了他們過度的想象。大學就是要把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拉回到粗糲的大地上,接納一切,順服現實。

但大學畢竟是大學,不能滿足於跟現實社會在一個平面上。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在其出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大學不能成為現實的“同類項”,而在於對現實的超越和超度。

▲在某大學迎新點,一位學生(右)舉著院系牌子幫助新生運送行李。圖/新華社

每個年度的新生入學,都是全新的血液進入大學體內,給大學帶來清新之氣。這清新之風,就是理想之風。

新生帶著飽和的期待和理想進入大學,大學就得以對等的姿態和匹配的行動,去接納這些新生的力量。

既然新生以仰角的姿態開啟大學生活,大學就得“踮起腳尖”,以對等的姿態去接納新進者。

既然新生們帶著理想的濾鏡來看待大學,大學也該竭盡所能,朝著他們預期的方向去努力,哪怕最終現實依然是現實,但也要同樣以仰角的姿態去努力。

但很多時候,大學並沒有以這種積極姿態和行動去對接新生,而是以“不變”去應對“萬變”的一茬又一茬新生。

於是,眼見新生變老生,改變的不是大學,而是學生。於是,夢想豐滿的彩色泡沫逐漸消失,新生逐漸被骨感的大學規訓成老生。

需要知道的是,如今的大學,不再是壟斷知識和真理的聖殿。

新媒體的天羅地網,將知識引流到社會各個毛細部位,各類知識和資訊泥沙俱下,在知識的海平面上,原先由大學專屬的知識遭遇全域化的稀少。這就倒逼大學須抬高自身的知識水位,否則,大學即淪為社會化知識的支流乃至末流。

社會化的資訊和知識倒灌到大學,而大學的知識也會被四通八達的水道分流到社會,大學何為?真的到了峻急的時刻。

如果大學裡所傳授的知識可以在網上唾手可得,大學中的能力可以在社會介面中輕易獲取,那大學存在的意義何在?理想中的大學如何可及?

大學需要水漲船高,首先需要把大學放在理想的高處。社會未及之處,現實終結的地方,正是大學出發的所在。

大學恰恰應是想象力蓬勃舒展的所在,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場所,是嘗試可能性的夢工場。而這些應然之所,正好都是承載新進大學的學子夢想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看,大學應該感謝這些懷揣浪漫夢想的學子們,他們的期待是激勵大學面向未知海域出發的動力,用他們的清新之風,鼓滿大學的風帆,一起朝著深廣的知識海域前行。

撰稿 / 李岱(文化學者)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