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顓頊,帝嚳,是上古時代五帝之第二,第三。《史記》記載,顓頊高陽氏是黃帝之孫,帝嚳高辛氏是黃帝曾孫,二人是叔侄關係。為什麼司馬遷寫《史記》會把他們作為五帝呢?通讀《史記》,真知堂發現了答案:原來,夏商周三代和東周時期所有諸侯大國都是他們的後裔。而舜帝,則極有可能並不是顓頊高陽氏之後!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顓頊高陽氏和帝嚳高辛氏的來歷顓頊高陽氏,據說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兒子,從小由少昊金天氏撫養長大。這個少昊金天氏,有人說就是黃帝之長子玄囂。由於黃帝在位時間長達百年,等黃帝登仙,玄囂也老了,於是讓自己的侄子顓頊高陽氏繼承帝位。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這裡就有很大的問題了:且不說嫡長子繼承製最早應該是西周初年才由武王和周公確定下來的,只說顓頊,他是昌意的兒子,為什麼卻要跟隨伯父長大,而不是在自己家成長呢?再者,玄囂真的就是少昊氏嗎?為什麼西周文獻《逸周書》裡卻說少昊乃炎帝一脈呢?“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逸周書 嘗麥解》這是一個很大的謎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真知堂,回頭有文章解密,暫時略過。帝嚳高辛氏,據說是黃帝之子玄囂的孫子,帝顓頊的侄子。他開始被顓頊封為辛候。顓頊在位78年後,帝位傳到了帝嚳的手上。帝嚳在位一共63年而崩。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帝嚳死後,最初並不是帝堯陶唐氏繼承帝位,而是帝摯。帝摯在位9年,不知道什麼原因退位,帝堯接下來成為五帝之四。這裡又有很大的問題:如果顓頊是黃帝的孫子,黃帝在位百年而登仙,那麼顓頊繼位的時候,怎麼著也年紀不小了。假設黃帝40歲生了昌意,昌意在40歲生了顓頊,黃帝戰勝炎帝稱帝時為20歲,則黃帝登仙時,昌意已經80歲了,顓頊也40歲了。則顓頊再在位78年(據《竹書紀年》),則顓頊去世時也118歲了。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帝嚳和帝堯、帝舜身上。帝嚳在位63年,帝堯在位100年。包括帝舜,他是在帝堯七十年才被帝堯從民間選中作為幹部培養的,帝堯死後,他還在位50年而死。加上為帝堯守喪的3年,帝舜一共執政時間也長達83年。怎麼著帝舜死的時候也過百歲了。那麼,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的問題,為什麼司馬遷看不到呢?難道他真的相信“天子萬年,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嗎?仔細閱讀《史記》,真知堂發現了事情的原委。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先秦時期關於顓頊、帝嚳的記載講真,為什麼五帝被後人視為傳說而非信史呢?主要是因為缺乏原始文獻。我國最早的上古文獻總集名為《尚書》,一開篇就是《堯典》。帝堯出場時,就已經年紀很大了。我們看到的是帝堯在位七十年,想要退休。他諮詢四嶽,問誰可以繼承他的位置。請注意,他並沒有說“我的兒子誰最優秀,可以繼承我的位子?”,而是說,“你們四位,誰能繼承我的位子?”“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尚書 堯典》這就是後世認為,“帝堯時代,王位屬於禪讓制而非繼承製”的原因所在。這事和本文關係不大,咱們暫且略過。帝堯是誰的兒子,《尚書》裡沒有記載。但大舜和大禹的出身,《尚書》裡則有明文。大舜是瞽叟的兒子,大禹是鯀的兒子。至於瞽叟和鯀是誰?《尚書》裡也沒有明說。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最晚到孔子在世的春秋時代,堯舜禹湯就是上古聖王,此說已經深入人心。周之前是商,商之前是夏,夏之前是虞,虞之前是唐。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夏後啟-商王湯-周武王發,這就是當時人對上古歷史的認知。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最早關於顓頊的記載,主要有:“帝即位,居濮。”【今本竹書紀年】“衛,顓頊之虛也,故曰帝丘。”【左傳.昭公十七年】“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母濁山氏之子,名昌僕。”【世本】“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山海經.海內經】”更多的記載就沒有了。關於帝嚳的先秦記載則更少:“昔者帝嚳年十五而佐帝顓頊,三十而治天下。”【鬻子.數始】“帝嚳師伯招。”【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國語.魯語上】不過,《山海經》裡有一個帝俊,一般認為就是帝嚳。“帝俊生中容,帝俊生晏龍,帝俊生帝鴻,帝俊生黑齒。。。”【山海經.大荒東經】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山海經》首次出現是在西漢時期,由於過於荒誕不經,司馬遷在寫作《史記》的時候沒有參考這本書。有人認為《山海經》是大禹治水時期的著作。不過從言辭和行文手法來看,其語義淺顯易懂,和《尚書 虞書 》,《尚書 商書》完全不類,反而跟戰國時期文章極為接近。故此書最早應該屬於戰國時文人的作品,晚則可能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所編。其部分內容和《淮南子》雷同。從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問題,其實先秦時期,關於顓頊和帝嚳的認知極少。黃帝也只是一個傳說。這件事,在《孔子家語 五帝德》中記載得比較清楚:“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吾聞諸榮伊曰‘黃帝三百年川’。請問黃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家語 五帝德》宰我就是大白天睡覺的那個宰予。他問孔子:“我聽榮伊說黃帝三百年,黃帝到底是不是人?為何能活三百年呢?”孔子說,這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事蹟。宰我說,您就勉為其難為我講講吧。孔子如是說:“黃帝者。。。民賴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黃帝三百年。”孔子還講說:“帝堯是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帝舜是喬牛之孫,瞽瞍之子也,曰有虞。禹是高陽之孫,鯀之子也,曰夏後。”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後來司馬遷寫《五帝本紀》,就是依靠這個《五帝德》的版本。而古本《竹書紀年》裡,並沒有五帝具體在位多少年的記載。只提到黃帝死後七年,他的大臣左徹立顓頊為帝。“黃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顓頊。(《路史·後紀六》引古本《竹書紀年》。)”還提到黃帝到禹,一共有二十世。“黃帝至禹,為世二十。(《路史·發揮三》引古本《竹書紀年》。)”好了,至此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孔子在世的春秋時代,當時的高階知識分子,僅僅知道黃帝,高陽氏,高辛氏這麼幾個人名。黃帝的事蹟稍微清楚一點。這樣,孔子時代的五帝輪廓就大致清楚了:堯和禹分別是高辛氏和高陽氏的後人。黃帝在位300年,黃帝死後是帝顓頊。黃帝到大禹二十世。而舜帝是不是高陽氏的後人呢?不好說。東周時期沒人講,孟子也只說舜帝是瞽叟之後。“舜南面而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孟子萬章上》那麼,為什麼司馬遷要把顓頊和帝嚳視為五帝寫進《史記》呢?答案即將揭曉。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大舜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夏商周和東周列國先祖,都來自顓頊、帝嚳上文我們清楚了孔子時代對五帝的認知,而今人對五帝的認知則來自《史記》。本來模糊不清楚的黃帝到帝嚳時代,司馬遷寫清楚了。當然,這個清楚是要打個引號的。為什麼司馬遷要把不清不楚的五帝寫明白呢?我們看一下《史記》就明白了。帝堯,帝嚳之子。帝舜,帝堯的女婿(司馬遷以之為顓頊之後,實際上很可能並不是。)夏朝,先祖夏禹乃顓頊高陽氏之後。商朝,先祖商契乃帝嚳之次妃簡狄所生,舜帝時為司徒,被封於商。周朝,先祖周棄乃帝嚳之元妃姜原所生,舜帝時為后稷。秦朝,先祖柏翳(大費)乃顓頊高陽氏之苗裔孫女脩所生。戰國七雄之趙國,與秦同宗。再來看看其他一些重要諸侯國的情況。春秋五霸之吳國,先祖吳太伯是周太王之子,周文王之伯父,周武王之伯祖父。越國,先祖是大禹之苗裔,夏帝少康之庶子。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國。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燕國是召公奭的封國,召公和周武王同姓。陳國是媯滿的封國,陳胡公是虞舜的後裔。杞國是東樓公的封國,東樓公是夏後禹之苗裔。衛國是衛康叔的封國,衛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宋國是微子啟的封國,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哥哥。晉國是唐叔虞的封國,唐叔虞是周成王之弟。楚國是顓頊高陽氏之後。其先祖鬻熊乃季連之苗裔,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吳回乃帝嚳時之火正。顓頊之後裔。鄭國是鄭恆公之封國,他是周厲王少子。魏國是畢公高之後,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時封在畢。韓國與周同姓。只有齊國,他的開國之君為姜太公,乃四嶽之後,也就是炎帝后人。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結語看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司馬遷要把顓頊和帝嚳排位在帝堯之前,列為五帝呢?就是因為在他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貴族,除了齊國和舜帝以外,都出自顓頊高陽氏和帝嚳高辛氏一脈。虞舜,則是帝堯的女婿,帝嚳的孫女婿,也可以和帝嚳扯上關係。至於他是不是顓頊的後裔,就不好說了。但按照秦之先-柏翳,是顓頊之苗裔孫女脩後代來看,秦的先人是顓頊的孫女一脈。則虞舜是帝嚳的孫女一脈,也算是煌煌貴胄了。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想當然的給舜帝編造了這麼一個出自帝顓頊的世系,並無先秦史料的記載,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13 字。

轉載請註明: 司馬遷為何以顓頊、帝嚳為五帝?深研《史記》後,學者給出了答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