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為自己和他人開啟情緒出口

傾訴,為自己和他人開啟情緒出口

  製圖:聶亞棟

傾訴,為自己和他人開啟情緒出口

  陳祉妍

  主播:程思

  製作:梅從政

  文案:羅希

  61.33%受訪者傾向於向同學、朋友等同齡人傾訴情緒

  93.17%受訪者願意聆聽旁人的傾訴

  ---------------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就情緒出口話題面向全國高校學生髮起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76所高校的2591名大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面對心理“陣痛”,66.46%受訪大學生試著用“傾訴”療愈生活,向他人尋求安慰和幫助。其中,61.33%傾向於將朋友、同學等同齡人作為自己的傾訴物件,15.48%選擇向父母傾訴,11.23%習慣向男、女朋友訴說負面情緒。網友(4.48%),高校老師、輔導員(1.51%),心理醫生(1.58%)也是部分受訪大學生的情緒出口。在選擇傾訴的受訪大學生裡,79.16%表示傾訴過後,負面情緒得到一定緩解;30.49%表示問題得到了解決或有轉機。

  除了傾訴外,受訪大學生也會透過其他多種方式紓解壓力、扭轉負面情緒。調查結果顯示,43.69%受訪者選擇透過觀看喜歡的影視作品轉移注意力,39.17%受訪者會飽餐一頓愛吃的美食,30.91%受訪者會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30.30%受訪者透過跑步、游泳等運動方式發洩情緒,22.19%受訪者選擇旅遊,換個環境排解情緒;24.82%受訪者選擇硬撐,當作無事發生,正常生活。

  因為擔憂情緒表達後伴隨的負面反饋,仍有部分受訪者陷在“開口難”的漩渦中。中青校媒調查顯示,52.68%受訪者怕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他人;39.87%受訪者表示不想給旁人添麻煩;49.32%受訪者認為他人無法真正理解自己、和自己感同身受;39.71%受訪者擔心傾訴時被忽視、或被以為是小題大做;31.92%受訪者認為傾訴也解決不了問題,說了也是白說;31.92%受訪者則是害怕自己的隱私、秘密被洩露出去。

  事實上,傾聽與回應、看見與表達,對於每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害怕向別人傾訴會打擾別人,或擔心被認為小題大做,往往是一種誤區。“換位思考,朋友向我們傾訴內心的苦悶,我們會很願意幫助他。”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陳祉妍表示,如果怕打擾別人,就會限制求助的主動性,因此要對這樣的認識進行調整。“讓青少年既認識到別人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傾訴而困擾,也要了解每個人之間都有差異,100%的、完美的理解並不存在,應正確看待傾聽者的反應。”

  從中青校媒調查結果來看,93.17%受訪大學生願意聆聽別人的傾訴,充當旁人的情緒“垃圾桶”,作為他人的情緒出口。當旁人向自己傾訴時,75.80%受訪者會進行分析,提供自己的想法和建議;69.55%受訪者會安慰傾訴者,為他們提供情緒價值;55.62%受訪者會鼓勵、陪伴他們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54.30%受訪者會想辦法幫助他們一起解決問題。

  ---------------

  陳祉妍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

  Q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最願意向朋友、同學等同齡人傾訴自己的情緒,向父母等傾訴得比較少,如何理解這樣的現象?

  A

  青少年階段是一個人逐漸走向獨立的時期,這一階段,人們越來越多地嘗試成為具有社會獨立屬性的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同齡人偏好,更多地注重同齡人的看法,也更願意和同齡人交流,是這個年齡段比較正常的一個發展過程。

  總體來說,父母和青少年是隔代的,生活的主要時期不同,和青少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共識相對低,但擁有更長遠的人生經驗;而同齡人經歷的時代相似,相互的理解和共識多,但可能有一些共同的侷限。所以這兩類社會支援都能夠恰當使用是更好的。

  Q

  一些家長也希望成為孩子的傾訴物件,但很多青少年很少向父母反映自己的煩惱和不良情緒,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做哪些事或注意哪些問題?

  A

  家長想了解孩子,單靠詢問並不是好的方法,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努力要用在平時,日常多和孩子聊天,可以聊學習、聊生活,也可以聊電影、歌曲,或者家長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事。

  這個過程強調傾聽,家長抱著願意瞭解、感興趣的態度,而不是急於評判、發現問題、要求必須把問題扼殺在搖籃裡的心態。平時多溝通,在遇到問題和壓力時,孩子也會更加信賴父母。

  Q

  人難免有負面情緒或心理問題,但有的人很少去吐露自己的煩惱和心聲,這時周圍的人可以做些什麼?

  A

  有很多跡象會指向心理問題,比如學習成績突然下降、上課狀態變化、情緒低落、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或者生理上的飲食、睡眠習慣異常等,許多變化是家長、老師或同學可以觀察到的。如果有這些跡象,需要及早關注,及時陪伴、疏導,或者陪伴他們去尋求專業的幫助。很多時候不必等到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才尋求專業幫助,可以較早地排查問題,防止問題加重導致後續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恢復。

  Q

  超過九成受訪大學生希望能幫助身邊的人解決成長的煩惱或帶去安慰,但其中也有人遇到別人傾訴或求助時不知道怎麼做,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A

  面對朋友的困擾和問題,不知道怎麼應對,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不必給自己的反饋打分。首先,你的陪伴和支援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但不必要求這些能達到徹底解決問題的效果。第二,當朋友遇到煩惱或心理問題時,支援、鼓勵,甚至陪伴他尋求專業支援,是最重要的。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畢若旭整理)

  ---------------

  傾訴加聆聽,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遇到問題時,向身邊的朋友、親人、師長吐露心聲,得到聆聽和反饋,或者尋找情緒排解的出口,對走出迷茫與焦慮有諸多裨益。中青校媒面向青年朋友徵集關於傾訴和情緒排解的故事,並梳理部分投稿人的故事和心得,希望這些經歷和經驗,能夠有所助益。

  湖北省 黃沁然

  母親在義大利的老年社會福利所花45美元購買了一雙白底藍花的手工地毯鞋,我很惱火,覺得她花高價買了一雙不實用的手工鞋。母親什麼也沒說,只是帶我去了買鞋子的地方。只見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婦人盤坐在椅子上,手指飛快穿梭,用針線勾勒出細小的花蕊。我驚訝地發現,五彩繽紛的團團毛線下,這位老人只有半個身體。那一刻,我腦中轟地一響,原來,老人把對腳的期待,織進鞋裡了。

  那年我高考失利,整個暑假,我把自己悶在被子裡打遊戲。我厭惡自己,怨恨命運,終日鬱鬱寡歡,甚至惡語傷人。家人帶我出國旅遊散心時,我們遇到了這位老人。我很慚愧,年輕健全的自己卻因為一點挫折便自暴自棄。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我趴在媽媽懷裡放聲大哭,第一次向家人傾吐了所有的負面情緒。旅行結束後,在父母的鼓勵下,我停止自怨自艾,決心復讀,終於在第二次高考收穫了理想的成績。

  河南省 舒蘇

  從小我很依賴別人,也缺少安全感。直到我遇見了懂我、傾聽我的“小胖子”。女孩子愛美,我的鼻子旁邊有一些看得見的小斑點,因此對這個話題有些敏感,害怕別人調侃我為“麻子”。有次班裡的男生調侃我臉上的斑點,我的臉唰地一下紅了。“小胖子”看見了就連忙過來,支走了那群男生。下晚自習,“小胖子”遞給我一個紙條:“你的臉上佈滿星辰哦,是你獨特的美與風格!”那些天在他的開導下我漸漸釋懷了,也敢發些獨特的自拍。

  浙江省 摩靈

  高中最後一個學期,一模的失利和之後模考起伏不定的成績讓我陷入極大的焦慮和自我懷疑。在我極度消沉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邀請我去辦公室聊天。他的每句詢問都那麼輕柔且小心翼翼,我坐在他的辦公桌旁,逐漸敞開心門,吐露心聲。此時的老師更像一位人生閱歷頗豐的老朋友。我們在一起聊了很久。在他的鼓勵下我情緒好轉,從口袋掏出皺成團的試卷請他幫我分析。

  四川省 孫可欣

  剛剛讀大學時,全新的人際關係,陌生的教室,難上手的班幹部工作,統統讓我感到無助。朋友和我聊天時發現了端倪,打來了電話。朋友說,雖然不在一個城市,但是有事情一定要和她說,遇到事就一件一件去解決,她會一直陪著我。第二天我收到了朋友點的奶茶,小卡片上寫著“甜食會讓人心情變好”。漸漸地,我開始調整心態,原本繁雜的工作也從容了許多,生活在慢慢變成我憧憬的樣子。

  海南省 郭龔洺

  18歲,高考失利。那時,我覺得12載寒窗苦讀的付出全部被否定,負面的想法佔據了我的心頭。那天我走了很遠,從這個區到那個區,跑過跨海大橋,渾然之間發現原來世界如此之大,如此之美,我怎忍心就此放棄。那天以後,我便踏出家門,尋找學習以外的可能性。我兼職做過服務員和答疑老師,心靈脆弱的我也真的遇到過不少困難,但逼自己走出舒適圈也收穫了不少,人生有很多種可能性,“別把教材當成世界,要把世界當成教材”。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程思整理)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羅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26 字。

轉載請註明: 傾訴,為自己和他人開啟情緒出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