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超媽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重要而深遠的,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孩子之間成績的差異歸根結底是習慣的差異。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的著孩子的成績。
要趁早培養優秀的習慣,在孩子12歲前必須養成的7個好習慣,希望父母重視起來。
1、早睡早起的習慣
同一堂課,有的孩子精神抖擻聽課記筆記,有的孩子打盹走神混日子,上課打盹一般都是睡眠不足或者作息不規律造成的。
小學時期的作息習慣對小學過渡到初高中階段,甚至整個一生都特別重要。
要趁小幫助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比如按時睡覺吃飯,按時起床學習,當孩子習慣了按時做事,生活就會慢慢變得自律。
等他們上了初中和高中後,就會有自己的節奏。
總之規律作息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比其他人更自律。
2、堅持鍛鍊的習慣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身體就難有好的學習狀態。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提升智力發展!
不僅對智力發展有作用,運動還可以緩解學習的壓力,我們都知道長時間學習會有頭昏腦漲之感,運動出汗會緩解身體的緊張感。
運動還能鍛鍊孩子的毅力,鍛鍊孩子不服輸的精神。
一個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也不會輕易服輸。
3、喜歡閱讀的習慣
作家畢淑敏說:讓孩子愛上閱讀,是父母一生最貴的投資。
對孩子來說,閱讀真的很重要。
閱讀作為一項“投資”來說,短期來看可以豐富知識,拓展見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長期來說,可以培養心性,修煉身心,沉澱氣質,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小學時期,正是培養閱讀習慣的大好時期。
家長們可以根據中小學推薦讀物為孩子買書,多帶孩子去圖書館,每天儘量抽出一定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
先培養閱讀習慣,再探究如何提高閱讀效率,閱讀質量。
4、尊重老師的習慣
古訓曰:為學莫過於尊師。
學習首先要學會尊重老師,一個孩子光學習成績優秀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謙虛的人品。
尊重老師,才能尊重老師的課堂,才能與老師更好的交流學習。
我們經常看到“學生傷老師”、“學生辱罵老師”的新聞,學生與老師的對立,家長與老師的對立,最終受害的是學生自己。
從小讓孩子對老師多一份敬畏之心,謙卑之心。內心對老師恭敬,才能保持學習的態度,專心接受老師傳道授業解惑。
5、獨立自主的習慣
大部分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就會開始寄宿生活,平時在家有父母幫忙整理房間,洗換衣服,寄宿之後基本要靠個人了,這時候就非常考驗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要趁早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不要事事包辦,在孩子完成作業之後,可以讓孩子幫父母收拾碗筷餐桌,洗碗擦地等小事情。
多給孩子一些鍛鍊嘗試的機會,在一些生活的小事中鍛鍊孩子的生活能力。
等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甚至大學之後,脫離父母的照顧,他們一樣也可以獨立自主的生活。
6、遵守時間的習慣
父母抱怨孩子平時作業拖延磨蹭,其實是孩子沒有養成遵守時間的習慣。
合理的時間安排,可以增強孩子利用時間的意識與秩序感。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才會做事有計劃,作業不拖延,規律作息,勞逸結合。
遵守時間首先要學會制定計劃,比如每天的作息時間包括起床睡覺,吃飯學習,遊戲玩樂。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長時間按照計劃執行,孩子的時間觀念也會慢慢增強。
父母平時也要有意無意地提醒孩子,什麼時候該寫作業,什麼時候該關電視,讓孩子按計劃做事,久而久之生活學習會更自律。
作家馮唐曾說,“成功沒有捷徑,但需要一些好習慣。”新學期,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以上6個好習慣,希望父母儘快幫助孩子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