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對陶淵明的評價如何 陶淵明的故事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對陶淵明的評價

對於陶淵明的評價,用幾句話都不能完全說清陶淵明到底有多優秀,總的來說,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詩人,可以說是漢魏南北朝八百年間最為傑出的詩人。在世人眼中,陶淵明還是一個悠閒飄逸、不熱衷於名利的詩人,就好似一個不在世俗之中的隱士,他的諸多詩作都表達了他歸自然生活的喜愛與對官場之類的厭惡。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雖然自二十歲時為求生計踏入官場,但是功名利祿並沒有使得陶淵明隨波逐流,與官場上那些為了利益算計他人的那類人一樣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忘記自己的本心。陶淵明自幼就是喜好寧靜悠閒的人,也因此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並沒有讓他被利益矇蔽雙眼,反而使他更為厭惡充滿利益的官場生活,使他最終決定辭去官職,歸隱田園。可見陶淵明是個淡泊名利的人,寧願迴歸田園過清寒的生活,也不不願在官場中沉浮。

陶淵明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那些他所寫的詩歌,他所寫的那些詩作中不管是飲酒詩,還是詠懷詩,亦或是田園詩,都是極佳的詩文作品,被世人紛紛傳頌與讚揚。即使是現今,仍然有人將陶淵明的詩作作為自己的精神標杆,雖然在現今社會中,沒有人能夠做到如陶淵明那般遠離塵世與利益,放棄所有歸隱山林以逃避利益競爭,但是卻可以學習陶淵明身上那種安貧樂道、不隨波逐流的精神品質。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作為頗為著名的偉大詩人,歷史上有很多的關於他故事,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一則美談,還有白衣送酒、葛巾漉酒、顏公付酒錢等世人熟知的故事流傳至今。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晉書陶潛傳》,故事主要發生在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時期。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淵明為了家中的生計,前往距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就在這年的冬天,陶淵明在彭澤縣上任八十一天時,恰逢潯陽郡的督郵前來彭澤縣巡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是個名叫劉雲的人,他兇殘狠厲的為人以及貪婪的個性在附近非常有名,每年兩次都以巡視為藉口向各縣索要賄賂,如果不給賄賂的話,他就會栽贓陷害那個人,因此,他每次巡視完畢後都是滿載而歸的。

這次前來彭澤巡視的督郵是個非常傲慢又庸俗的人,他一到達彭澤的旅館,就命縣吏叫縣令去見他。陶淵明雖然相當瞧不起那些貪圖富貴、狐假虎威的人,但是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就立馬動身去了。沒想到的是卻被縣吏阻攔,而且還被告知參見督郵需要身穿官服,並且要束上大帶,不然是失禮的表現,會被督郵趁機大做文章的。這下子,陶淵明再也不能忍受了,長嘆一聲後說自己怎麼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而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小人獻殷勤呢。

說完之後,陶淵明就取出自己的官印,並且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彭澤,而彭澤縣令這個官職陶淵明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

陶淵明金剛怒目

“金剛怒目”是對陶淵明一部分詩歌作品的稱謂,形容陶淵明的詩歌風氣面目就像四大金剛一樣的勇猛無比,讓人產生敬畏之情。陶淵明詩歌中具有“金剛怒目”風格的是五言詩《詠荊軻》。

陶淵明“金剛怒目”《詠荊軻》

“金剛怒目”式詩歌是陶淵明的另一面,其風格與樸質的田園詩截然不同。“金剛怒目”式詩歌風格豪放不羈,充滿了反抗精神。《詠荊軻》就是如此。詩中描寫荊軻受燕國太子丹所託,進入秦國刺殺秦王的過程。

陶淵明“金剛怒目”式的《詠荊軻》生動的體現了荊軻的剛毅、果敢。荊軻明知秦國是個強盛的國家,就算刺殺成功秦王倒臺,還是會有另一個霸主出來統治天下,仍然會有戰爭和無止境的紛亂,這是一條不歸路。但為了兄弟義氣和天下太平,荊軻毅然前往。陶淵明這首《詠荊軻》的新意在於寫出了荊軻的“忠勇與愚智”,明明知道後果但也能勇敢的反抗、嘗試,最終鋌而走險丟失了性命。這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歷史的警鐘。

陶淵明對當時昏暗的社會政治充滿憤慨之情,特意藉助具有強烈鬥爭和反抗精神的就是荊軻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抗議。這首詩的寫作手法隱喻深藏,寫作的風格和情調都與其他詩歌反差較大。但是始終仍然保持了陶淵明託人物言志、簡單幹練、理趣合一的特點,豪放之中隱現憤慨反抗之心,具有“金剛怒目”的霸氣。


 

陶淵明有幾個孩子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分別是陶舒儼、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陶淵明對這五個兒子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們以後能為才富五車、卓越超群的傑出人才。可是,事與願違,陶淵明的五個兒子智力都有問題,難成大器,並不能達到陶淵明的期望。

陶淵明與五個孩子

陶淵明恨鐵不成鋼,對這五個兒子非常的失望,於是憤怒的寫下了《責子》這首詩:“白髮披兩鬢……且進杯中物。”詩中描述的五個兒子性格迥異,各有特點。

大兒子陶舒儼年方二十八歲,為人非常的懶散,好吃懶做,沒有求學的上進心,一生碌碌無為。這種“懶惰”已經被髮揮到世上無人能及,獨一無二的境界。

二兒子陶宣俟年將十五歲,是個致力於學習的年紀。可是他到了年齡也不認真學習,不喜歡寫文章,不學無術,對考試功名沒有任何興趣。

三四子陶雍份與陶端佚是雙生子。這兩個雙胞胎智力先天愚鈍,學習困難。到了十三歲還不認識阿拉伯十位數字,數字六加七之和也傻傻算不出。

小兒子陶通佟已經九歲了,還是年幼無知、個頭蠢笨的樣子,整天只知道在外頭玩耍,爬樹摘果子,一點學習的熱情和心性都沒有。

儘管這五個兒子性格迥異,但是他們都一致性的不喜歡讀書,不求上進,不像陶淵明那樣文采飛揚。面對這些不上進的孩子,陶淵明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澆愁。

陶淵明妻子

陶淵明先後娶過三位妻子。前兩位妻子紅顏薄命,早早地就因病去世了,只有第三任妻子翟氏一直陪伴著他走到了最後。翟氏也是陶淵明這三位妻子最引人注目的,在文獻《南史·隱逸傳》中記載著她生平的事蹟。

陶淵明

前376年,陶淵明25歲與第一位妻子成親,成婚後陶淵明搬到潯陽教書,爾後多地奔走。知道妻子懷孕的訊息後就歸家探望。可是妻子在臨盆時遭遇難產,孩子與大人都雙雙斃命。

前385年,陶淵明34歲時又娶了第二任妻子。這位妻子為他生下了四個孩子,陶淵明十分歡喜。可是天妒紅顏,第二任妻子因勞累過度患了癆病,最終離開了人世,又留下陶淵明孤身一人。陶淵明每天在外奔波,無暇顧及四個孩子。於是,陶淵明又提了一門親事。

第三位夫人翟氏比陶淵明小十二歲,賢惠能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把家裡打理的非常得體。婚後兩年,還給陶淵明生了一個兒子,一直陪著陶淵明走向終老。

據文獻中記錄:“其妻翟氏……能安苦節”。翟氏與陶淵明性情相投,都是安貧守節的人。

對於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心願,翟氏非常支援。可是,陶淵明筆下的翟氏卻是“恨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跟文獻記錄的不一樣。陶淵明抱怨妻子不通情達理,不懂得體貼他。

人的思想是會變的,再相愛的兩個人沒有了物質基礎,怎麼生活的下去?翟氏看著家徒四壁的住所,怎能不心生煩躁。雖然起初的體貼知性已被貧困的生活打磨,但是翟氏還是對陶淵明不離不棄,終守一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18 字。

轉載請註明: 後人對陶淵明的評價如何 陶淵明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