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民國就是兩回事,所以這兩個沒法做類比。甚至單純地說從北往南統一,也是值得商榷的。這個大尺度的觀察,需要再進行一個細分。
首先是周朝,雖然說不上是一種大一統,因為當時的中原天下侷限在河南一帶。但是,周朝卻透過宗法制和分封制卻極大地拓展了統治範圍。
那麼周朝是從哪裡統一的?就是從關中地區,也就是從陝西打河南,統一是從西向東的過程。
秦朝呢?秦朝也是一個道理,得關中者得天下,秦漢以前的這個關中鐵律就一直在發揮作用。秦朝是怎麼統一的,劉邦的漢朝也是怎麼統一的,都是從西向東的過程。
千里關中形勝千里,首先是打不死、其次是真有錢,所以始終能夠在大爭之世處於不敗之地。
到了東漢就不一樣了,因為中原長大了,關鍵是河北得到了開發,成為經濟重心。所以,劉秀就是從河北統一的,是一個從北向南的過程,或者也可以說是從東向西。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最初袁紹是最強諸侯,因為他叫河北袁紹。後來,曹操打敗袁紹、就封鄴城,成為最強諸侯。而曹操的憑藉還是河北大地,人多還有錢,這就是資本。
五胡亂華以及南北朝,仍舊是得河北者得天下。後趙據河北,前趙就沒脾氣。拓跋鮮卑從山西統一北方,但其財源憑藉還是河北。待到北魏分裂,東魏以及後來的北齊就是最強諸侯。還是那個原因:人多還有錢,誰也比不了。
但五胡亂華以後,有一個大趨勢,就是胡漢融合。誰能把胡人和漢人融合到一起,誰就能獲得胡漢兩支力量的支援,誰也就能夠為天下輸出秩序。於是,胡漢雜居的關中成了試驗田。最後實現統一的是東魏、北周和隋唐這一系。歷史來了個輪迴,關中時代又回來了。而統一就還是一個從西向東的過程。
你怎麼不說南方啊,就是長江以南。因為真心沒啥好說的。當時的天下重心就是北方,南方一直就是配角。你討論南方沒啥意義。南方要稱雄,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錢的問題,南方可以成為王朝的財源之地。而這就得等到大唐晚期,也可以說是安史之亂以後。
大唐末年和五代十國,主要是山西高地與汴宋河南的較量。後周之後的北宋,把南方都給打遍了,於是也就能實現河南加江淮往北推進的統一攻略,消滅北漢算是完成一個大一統。南方可以成為中心河南的支撐,但也侷限在江淮流域,再往南仍舊沒啥意義。
但,這時候更大的一股趨勢又來了,那就是中原和草原要實現融合,王朝不僅要解決中原的問題,而且還要解決草原的問題。於是,契丹、女真以及蒙古開始變成征服型王朝,不放棄草原也不放棄中原。
所以,五代到北宋,可以看成是一個從中心到四周的統一過程。而女真和蒙古則是從草原向中原的征服過程。
但是,草原征服中原也有問題,就是入主中原的蒙元王朝的政治秩序太不穩定。自己內部的權力遊戲都搞不清楚,後期根本無力統治中原。草原不行,那就中原上,於是明朝開啟了統一步伐。
為什麼朱元璋能夠從南京打到北京?
他實際上還是一個從中心到四周的統一過程。其本身鎖定了江淮財源之地,也就有了可以較量北方的資本。同時,還利用了民族矛盾,把大元直接定性為草原胡虜,這就獲得了原初民族主義的力量。但關鍵是大元太不爭氣,本來就不想踏實在中原待著,一直都是身在中原而心在草原,策馬揚鞭和草原大漠才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你都可以認為大元是主動退出的,基本就沒做什麼抵抗。
於是,明朝就需要看成是中原和草原的博弈,而不能簡單說成是一個從南往北的統一過程。
民國已經進入到了近現代,這時候發生了一個更大的變化。那就是意識形態和制度之爭。孫中山等一眾革命黨建立民國,的確是從南往北的發展過程。但他也不可能從北往南,因為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勢力全在南方。這就是一個現代與傳統的較量,最後傳統的北方大清被滅,現代的南方民國統一。
後來的北伐戰爭,一直都有一個弔詭。那就是:廣東力量怎麼就統一全國了?廣東的國民革命軍與跨治長江、黃河的三大軍閥,根本就不是一個體量。單純從地理和實力的因素,根本就整不明白。
國共合作之後,蘇聯的外部介入因素很大。而後期,等打到了江浙,這個地區的財閥以及歐美的力量又介入了進來。所以,國民革命軍就可以幹到北方,逼著東北軍張學良改旗易幟。所以,民國統一攻略,可以看作是一個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甚至也是一個現代與傳統的較量,而外部介入的因素很重要。這時候再單純從地理上區分,就沒啥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