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劉邦如此寵信,盧綰為何還要謀反?這其中有很大的誤會

劉邦是一個多疑且專權之人,容不得手下有半點威脅,這是每一個帝王都會犯的毛病。

劉邦稱帝后,追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少有人能善終,被誅殺的功臣不在少數。或許是因為劉邦的這種猜忌之心,也讓很多大臣們心生惶恐,無奈之下也只能反叛,就比如漢初三大將中的彭越、英布兩人。

對於這些人的謀反劉邦也只是憤怒的討伐,至於在情感方面,並未有太多波瀾。可當劉邦得知燕王盧綰謀反時,他的反應卻讓人感覺,一個連父親與孩子都可以不要的無情帝王,此刻卻是極度傷心的。《史記》記載了當時劉邦的反應:

高帝聞盧綰反,拍案數次,口吐鮮血,箭創發。使噲以相國擊燕。

當時劉邦剛剛平定過英布的叛亂,還未休息片刻,就聽到了如此訊息,結果被氣得口吐鮮血,拍打桌案好幾次,緊接著又舊傷發作。按照歷史進度來看,盧綰謀反對劉邦的刺激絕對是巨大的,因此此事過去沒幾天,劉邦就駕崩了。

如果要問在眾多臣子中,劉邦最親近誰,答案無疑就是燕王盧綰了。

兩人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盧綰與劉邦同鄉同裡同日出生,並且兩人家庭之間的關係也是極好的,根據《史記》記載: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年少時的劉邦喜歡惹事,每次闖禍之後都要在盧綰家中躲避,在此期間兩人同吃同睡。

劉邦稱帝后,對於盧綰的感情也絲毫沒有改變,盧綰甚至可以隨意出入劉邦的皇宮,所得到的飲食衣被等賞賜也不是張良蕭何等人能夠比的,劉邦對於蕭何張良等人親善,更偏向於同事之間的尊敬信任,而對於盧綰,劉邦顯然是當做了至交,親兄弟。

其實,這裡麵包含了天大的誤會。

劉邦猜忌心非常大,這引起了很多諸侯王的恐懼,有些人受不了這種壓力,隨後起兵謀反,英布與陳豨就是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秋,陳豨謀反,向匈奴派遣使臣求救。由於燕國與匈奴相近,於是盧綰也派遣使者張勝出使匈奴,任務是散播陳豨已經戰敗了的訊息,使匈奴不再發兵相助。

而好巧不巧的是,張勝出使匈奴時,正好遇到了逃亡匈奴的臧衍(臧荼之子,臧荼為前任燕王,叛漢後被劉邦所滅)。臧衍就說道:

你們燕國之所以平安,並不是因為劉邦對你們好,而是因為如今諸侯接連謀反,劉邦自顧不暇。倘若此次你們幫助劉邦攻打陳豨,等劉邦安定下來之後,倒黴的就是你們燕國了。你們不如暗中聯合匈奴與陳豨,讓漢朝無法應對,這樣局面就穩定了!

張勝一聽,覺得臧衍言之有理,於是就忘了自己的任務,就找到匈奴讓他們攻打燕國,達到“連兵不決”的情勢,總之就是越亂越好。

因為古代的通訊不方便,很多時候訊息總是要延遲很久才會到達。盧綰派遣張勝出使匈奴,很久之後也不見張勝回來,反而發現燕國頻繁受到匈奴的騷擾,於是就懷疑張勝勾結匈奴,因此他上書劉邦,說張勝與匈奴勾結謀反,要將張勝滅族。

可這書信剛寄出去不久,張勝就回來了,他向盧綰詳細解釋了自己的行動,是對燕國與盧綰大有好處的。

這盧綰也是迷了心竅,竟然也被張勝說服了。或許他認為這樣做對劉邦造不成什麼威脅,並且還能保他自己平安,因此才出此決定。於是盧綰就稱病在家,不參與劉邦攻打陳豨的行動,並且還上書假稱並非張勝謀反,而是其他人謀反,為張勝以及家人開脫。

盧綰不肯出兵,劉邦肯定是要催促的,於是劉邦就派人召集盧綰前來助陣,不過盧綰稱病不出。盧綰如此行為以及接連兩次的前後矛盾,使得劉邦心中產生了懷疑,於是就派遣闢陽侯審食其,去燕國檢視盧綰的情況,並將其召集過來。

可結果是盧綰依舊稱病不出,審食其甚至都沒見到盧綰。盧綰也覺得到自己做得有些過頭了,於是決定去找劉邦賠罪,他認為以他與劉邦的交情是能夠化解這個誤會的。

不過,盧綰轉眼一想,現在劉邦身體不好,朝政暫時是由呂雉把控,而呂雉這個女人實在狠毒,專門做一些誅殺功臣之事,當年韓信與彭越就是死在這個婦人之手。不如等到劉邦養好病傷,再與劉邦解釋。

有些誤會一旦錯過,只會越陷越深。

盧綰的行為讓追隨他的臣子都惶恐不安,一度認為自己的國君要叛漢自立,於是紛紛逃離了燕國。後來劉邦又從匈奴那邊得知了張勝的所作所為,再加上燕國的情況也傳入了劉邦的耳朵,傳言經過多次傳遞,早已變了味道,等劉邦聽聞了這件事後已經是“盧綰謀反”了。

因此,才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本就重傷的身體經過這麼一氣,更是雪上加霜。不過難受歸難受,作為皇帝,還是要有所抉擇的,於是就派遣樊噲去平定燕國的叛亂。

反觀盧綰這邊,他得知劉邦生病,以及樊噲來攻打燕國的時候,就帶領家人與親信共計數千人提前出逃了,想等著劉邦病好之後,就去謝罪解釋,因為盧綰也並不想反。

可歷史就是這麼奇妙,劉邦就在這種打擊之下,一命嗚呼了,而盧綰聽到此訊息後也是痛哭流涕,也斷絕瞭解釋的念頭,最終帶領族人逃亡到了匈奴,也在一年後死在這異國他鄉,卒年六十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93 字。

轉載請註明: 受到劉邦如此寵信,盧綰為何還要謀反?這其中有很大的誤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