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考官用錯典故,差點遭受滅門之禍
《大唐新語》記載: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吏部尚書李昂(此人和唐文宗李昂不是同一人)擔任這一年的省試主考官,出任考功員外郎,從貢士中選拔官員。
當時科場有“舉人皆飾名求稱,搖盪主司,談毀失實”的歪風邪氣,李昂對此深惡痛絕。
上任後召集各地貢士,聲色俱厲地表示:“文之美惡悉知之矣,考校取捨,存乎至公,如有請託於時,求聲於人者,當悉落之。”
李昂決心利用這一契機,一改科舉考試考生請託、官員推薦的陳規陋俗。
李昂想要杜絕科舉考試拉關係走後門本意沒錯,可是他卻因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被考生李權質問,引發爭辯,史稱“二李之爭”。
吏部尚書李昂在考試之前,把進士們集中在一起,訓誡眾考生守規矩,不請託。
進士李權恰好和李昂的舅舅是鄰居,李昂之舅很欣賞李權的才華,曾在李昂面前誇讚李權。
李昂認為李權這是在和自己唱反調,拉關係走後門,對李權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並再次召集考生,當眾訓斥李權。
李權很不服氣,不接受李昂說自己請託拉關係,他找到李昂寫的一首詩,對李昂大人進行了針尖對麥芒的詰問。
李權指著掛在牆壁上的一首詩質問考官李昂:“大人!‘耳臨清渭洗,心向白雲閒’是您寫的詩句吧?”
李昂說:“是啊!是我寫的。”李權冷笑一聲說:“‘許由洗耳’典故大人用得不是地方吧?”
李昂說:“有什麼毛病嗎?”“許由洗耳”說的是上古的堯帝想要禪位許由,自命清高的許由嚴詞拒絕,並連夜逃至箕山隱居。堯帝退而求其次,又派人去找許由,說讓他出任九州長,許由不願聽這些話,就跑到穎河邊洗耳朵,表示不會接受。
李權嘲諷李昂說:“‘許由洗耳’是古人不想做天子,當今皇帝春秋鼎盛,沒有說要禪位給你,你洗什麼耳朵呢?”
這話不啻為晴天霹靂,李昂被嚇得半天說不出話來,頓時威風掃地,慷慨陳詞的陣勢一掃而空。
李昂深深知道,這話若被皇帝如此理解,自己那是滅九族的大罪啊!
好在朝廷也沒有深究此事,只是免去了李昂的吏部尚書職務。李權當眾羞辱長官,狂妄無禮,被朝廷收押起來,不久也赦免了。
“二李之爭”的結果是:濫用典故授人以口實的考官李昂完敗,考生李權雖然取勝,卻勝之不武,其卑劣的險惡用心為後世人所不齒。
此後,唐朝的科舉制度做了重要改革,吏部不再負責主考,改由禮部主持選拔官員的省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