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錢學森科技大學”要對得起“錢學森之問”

由 南宮丹紅 釋出於 經典

這些天,一所新的高校正在籌建的訊息,吸引了輿論關注。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新建一所高校本來不算稀奇。但是,這所高校擬使用的名字,很難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錢學森科技大學”。

湖南省人民政府網站近日釋出《湖南省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其中“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工程”部分提出要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支援區域內高等教育發展,推進在瀏陽市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暫命名)。媒體和網友注意到這所新大學的籌建計劃,起初就來自於上述政府規劃。

那麼,“錢學森科技大學”究竟是什麼性質呢?是政府出資籌建的公立大學,還是民營資本設立的民辦高校?隨著媒體的追問,這所擬籌建的新大學逐漸揭開面紗。多家媒體報道顯示,該大學系地方招商引資專案的附加專案,是“和企業正在談的專案”。

各個渠道的資訊表明,“錢學森科技大學”尚在構想階段,專案並未實質落地。當然,這並不妨礙人們對以此冠名的大學進行一番設想。

錢學森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他的事蹟在國內可謂人人皆知。此外,錢學森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另一份特殊意義,是他在晚年提出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先生髮自內心的真誠質問,鞭策著廣大教育工作者奮力前行,給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留下了一道艱深命題。

那麼,以錢學森的名字建設的大學,解答“錢學森之問”,以培養傑出人才為目標,就成為社會期待其承擔的使命。簡單地說,“錢學森科技大學”要拿得出足夠的辦學水平。

近年來,國內一批“年輕”的高校相繼崛起,給高等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依託中科院設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和深圳市政府創辦的南方科技大學,在極短的時間內贏得良好聲譽,成為公眾認可、辦學成績斐然的國內知名高校。這也意味著,新創辦的高校也可能具有後發優勢,能夠避免傳統高校存在的體制機制弊病。另據媒體報道,“錢學森科技大學”的構想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曾有網友建議將南方科技大學更名為“錢學森科技大學”。

辦學歷史短不一定會限制高校辦學水平,但高校辦學水平牽涉的要素無疑更復雜繁多。與其急急忙忙丟擲一個名字吸引眼球,不如好好籌備,再從容回應公眾的質疑。比如,這所大學如果由民營資本主導籌建,其投資規模能否滿足高水平大學的需求?有關部門將從中發揮怎樣的監督管理作用?大學的根本在於“大師”,如何招攬海內外一流人才,組織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學隊伍?此外,這所學校的學科設定、招生、培養方式等諸多細節,都要對得起錢學森先生的美譽。

當前,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還有一道現實門檻:2006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本科學校設定暫行規定》中,對學校名稱設定方面有明確要求,其中一條即為“校名不冠以‘中國’、‘中華’、‘國家’等字樣,不以個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學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籌建新大學需要教育部審批透過,如果“錢學森科技大學”真要順利落地,必須獲得教育部的“破例”批准。

目前,國內以人名命名的大學為數不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大學,還有魯迅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在專業領域辦學成績卓越的高校。這些大學大多具有一定歷史積澱,也在教育部高校命名規定出臺之前就使用了現在的名字。這些學校使用歷史知名人物的姓名,也旨在傳揚他們的生前事蹟,繼承他們給後人留下的精神財富。

以一所“錢學森科技大學”來更好地解答“錢學森之問”,當然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不過,建設一所怎樣的大學,才對得起錢學森先生留下的寶貴精神,則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相關地方決策者與公眾需要進一步審慎思考的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