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型線上教育實驗 是教育資訊化的一次“隨堂考試”

6月9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召開新聞釋出會,表示北京市小學一至三年級將於6月15日返校復課,“北京開學”話題迅速升溫。隨著多地返校復課,在疫情期間“大顯神通”的線上教育,迎來了一個新的節點。

截至5月8日,全國共1454所高校開展線上教學,103萬教師線上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參加線上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

一開始,也有過手忙腳亂:家長髮牢騷,老師不適應,學生不專注,平臺崩潰了……但漸漸地,線上課堂也有聲有色了起來。

平穩轉身的背後,是中國教育資訊化建設多年來的積澱。

資訊科技對教育發展有革命性影響

“我國教育資訊化事業與改革開放同時起步,走過了40年風雨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教育部副部長鍾登華說。

梳理近幾年的檔案也能看到,教育資訊化建設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資訊科技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也明確“構建利用資訊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這些都為我國教育資訊化指明瞭發展方向。

資料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的教育資訊化建設,順利完成“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專案。全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從25%上升到96%;多媒體教室比例從不到40%增加到92%;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已接入上線平臺73個。

教育資訊化要發展,就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從“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人人通”,教育資訊化逐漸從校園走向班級、走向師生。過去,上課用錄音機、錄影機、幻燈機、電視機。現在,用的是觸控一體機、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移動終端、智慧黑板,甚至還有VR。

資訊化的發展,同樣意味著數字資源越發豐富。教學資源出現了多種形態:數字資源、虛擬現實資源、3D資源……之前建設的線上課程、微課、MOOC等,也已經在疫情期間大顯身手。線上課程和傳統課程本身就在融合,課堂的邊界也在模糊。“翻轉課堂”正在流行。

2018年,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啟動。從1.0到2.0,是對時代發展要求的回應。

敲掉學校的圍牆,但人依然是核心

2019年秋季學期,雲南省文山州15所學校試點加入了網路公益課程“互加計劃”。它試圖透過網際網路學習方式改變傳統教育,實現網路課程在全國各地的共建共享。

文山鄉村的孩子,可以跟著遠方的老師,一起晨讀,一起做科學實驗,一起練書法……

“教育資訊化是一個過程。最開始,人們用光碟等固體介質傳輸教育資源,隨著‘三通兩平臺’的建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教育資訊化的實現手段也會越發多樣。”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表示,如何利用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技術手段,在中國這麼幅員遼闊的地方推進教育均衡,是個值得不斷探索的話題。

他指出,全世界哪個國家也不能在同一個標準下,讓所有人擁有同樣的師資;但“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資源”可以逐步實現,在技術的不斷髮展中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逐步消除教育不均衡。

資訊化敲掉了許多學校的圍牆,但要讓技術發揮作用,人,仍然是核心。

2018年,教育部在寧夏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啟動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2019年,部署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動教師主動適應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

這一工程也特別提到,要縮小城鄉教師應用能力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以“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為重點,國家示範、地方為主,整合資源、協同推進,因地制宜開展貧困地區鄉村教師資訊化教學示範培訓,探索名師網路課堂和遠端協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模式培訓改革,提高鄉村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尹後慶感嘆,疫情過後,如何利用線上教學實踐中得到的保貴經驗,因勢利導地推進教育資訊化,並且在此基礎上推動教師培訓的開展,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線上教育還需繼續錘鍊

線上教育完美嗎?當然不。

且不說城市和鄉村的線上教育發展程度差異,就連城市中不同階層家庭網路環境和資訊化裝置的好壞都可能相去甚遠。有的能接入高速網路,有筆記本、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各種智慧化裝置;而有的家庭,孩子可能要和兄弟姐妹共用一臺裝置。

華中師範大學教師付衛東和周洪宇透過線上調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仍有學校因為設施裝置不能支援或缺少適用的網路平臺,網路的上下行速度無法滿足直播方式的資訊化教學需求。

儘管目前有“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專案、國家精品課程專案和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建設等一批優質的線上教育資源,但其他線上教育資源仍良莠不齊。學校和老師面對五花八門的資源和平臺,也會不知所措;而且,平臺雖多,但其易用性、互動支援等方面參差不齊。也就是說,真正能解決痛點、滿足全部需求的有效平臺,並沒有那麼多。

湖北省重點中學黃石二中教務室副主任袁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教育平臺確實有成熟的課程資源,但往往針對性不強。為了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老師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篩選平臺、遴選資源。

當所有人不得不開展線上教育時,老師的資訊素養短板也暴露了出來。雖然經過了多次培訓和能力提升,但真要實戰,老師們仍有不能適應之處。上述兩位華中師範大學的研究者指出,以往的教師資訊科技能力培訓過多地注重教師如何促進資訊科技與教學融合,對如何提升教育資訊資源處理能力關注不夠。而且,如何保證線上教育和其他形態教育相同的教學效果,也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一位重點高中教師就表示,不同學校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在一些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正常的線上課程可能都開不起來。資訊素養高的優秀教師是線上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這種替代正常教學任務的線上教學,必須要有一大批普通教師集體參與才能完成。“停課不停教”也考驗著各地各校教師的資訊素養水平。(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40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場大型線上教育實驗 是教育資訊化的一次“隨堂考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