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中國歷史上,唐朝共存在289年,在封建王朝中,僅次於漢朝與宋朝。史學家一般以公元755年為分界,將前137年視為唐朝的上升期。在這個階段,國家的版圖、人口、經濟發展水平與國際地位都位居世界前列,是一個超級大國;而在後152年中,唐朝一直在走下坡路,安史之亂導致人口銳減,長安以西的大片土地都被吐蕃與回紇蠶食,而這座都城也屢遭劫難,相繼被吐蕃、朱泚、黃巢和李茂貞攻佔,天子數次播遷,備受屈辱。朝政也逐漸由宦官把控,地方則被藩鎮割據,雖歷經元和、會昌和大中三次小“中興”,始終無法扭轉大唐帝國的頹勢。可以說,發生在中葉的安史之亂已經損害到了唐朝的內臟,使它賴以強盛的府兵和租庸調製被破壞殆盡,只剩下一個軀殼而已。
安史之亂一共持續了七年,前三年由安祿山父子主導,後四年則主要是史思明父子為患。安祿山起兵之後,在半年之內就攻克了兩京,但他第二年便已死去。其子安慶緒愎悍少恩,士多不附,使叛亂陷入低潮,兩京很快就被唐軍收復。眼看戰亂即將要平定,誰知史思明再次叛變,他不僅擊敗李光弼,而且還攻陷了洛陽,使唐朝大為震恐,急忙派兵堅守陝州。正當史思明要領兵進攻關中之時,其子史朝義發動兵變,弒父自立,導致叛軍功虧一簣。史思明在臨死之前說:“殺我太早,使我不得至長安!”
或許,可以說,如果史思明能夠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失去後152年的歷史。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叛軍的指揮官史思明(703年—761年)
大器晚成的叛軍首領
史思明是突厥種人,因突厥被唐朝所滅,故而為唐朝所用。他跟安祿山是同鄉,僅比後者大一天,所以兩人很早就相識。史思明通曉多種語言,在年輕的時候就顯露出狡猾的本色。他曾被奚族的邏騎俘虜,為了保命,便謊稱自己是唐朝的使者,誘惑百餘名奚人隨他進入唐朝國境,之後將他們全部殺死,以此為軍功,得到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獎勵。
天寶年間,安祿山受寵之後,史思明也得到了升遷。他曾進京拜見唐玄宗,被賜座對語,玄宗問史思明多大年紀了,答曰:“四十矣。”看著這個中年的胡人將領,玄宗拍著他的後背,說道:“爾貴在晚,勉之!”誰知這句話居然一語成讖,史思明最後確實大器晚成了,而這對於唐朝來說卻是一場災難!
安祿山雖然是史思明的上司,而且史思明後來也追隨他起兵造反,但二人之間並無忠誠可言。安祿山忘恩負義,史思明則唯利是圖。有一次安祿山率領史思明、哥解和魚承仙等人出擊契丹,結果遭遇慘敗。安祿山與哥解等人逃回城中,然後再向朝廷上奏,把黑鍋甩給部下,殺死了哥解等人。彼時史思明帶領七百餘名士卒躲在深山裡,過了十多天他才出來拜見安祿山。祿山大喜,握著他的手說:“計而死矣,今故在,吾何憂!”然而,史思明並未感激,他也知道安祿山並不是真的慶幸自己不死,所以在私底下對人說:“吾聞進退在時,向蚤出,隨哥解地下矣。”認為自己如果不躲起來的話,恐怖也跟哥解等人一同被安祿山殺害了。
可見史思明早就看透了帝王將相們的權謀詐術,在他的腦袋裡,“忠誠”這兩個字早就不存在了。一切行動都要基於利益,他擅長見風使舵,始終站在優勢的一方。這樣的人無論對於唐朝還是安祿山,都是非常危險的。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唐玄宗很賞識史思明
史思明擅長用兵,成為唐朝的勁敵
公元755年,安祿山正式起兵叛亂。他令賈循和史思明留守老巢范陽,自己率領十五萬大軍南下,迅速攻克了河北州縣,並拿下了東都洛陽。然而,一個月後常山太守顏杲卿舉兵殺賊,河北州郡皆響應,唐軍把安祿山的領地切分成兩塊。北邊為盧龍、密雲、漁陽,由史思明鎮守;南邊為鄴城、陳留、陝郡、東京,由安祿山坐鎮。眼看叛軍即將被包圍,史思明便主動出擊常山,生俘了顏杲卿,又接連攻克廣平、鉅鹿、信都等州郡,打通河北與河南的要道,重新恢復與安祿山的聯絡,使叛軍轉危為安。
之後,哥舒翰在潼關遭遇慘敗,叛軍攻入了長安,唐玄宗往西南逃入川蜀,唐肅宗往西北逃到靈武。接著,李光弼奉唐肅宗之命,指揮河北戰場,成為史思明的對手。早在叛亂之前,安祿山就認為叛軍將領中只有史思明能夠與李光弼匹敵,他們一個擅長防守,另一個又擅長進攻,成為安史之亂中的矛盾之爭。雙方圍繞常山展開了爭奪戰,最終以史思明佔領此城而告終。
史思明生性殘忍,經常縱兵剽掠,淫奪百姓妻女。凡攻克一城,必使青壯從事苦力,並將老弱嬰兒處死,日以殺人為戲。在穩定河北局勢後,史思明便被安祿山任命為范陽節度使,負責鎮守老巢,他所率領的部隊在叛軍之中是戰鬥力最強的,經常擊潰唐軍的來犯。
757年,史思明率領十萬大軍西征,進攻駐守太原的李光弼。雙方攻守長達十個月之久,叛軍屢次受挫,恰巧安祿山在洛陽被安慶緒殺害,史思明只得退兵,結果被李光弼追擊,遭遇潰敗。回到范陽後,史思明愈發跋扈,開始不奉號令,慶緒對其無可奈何。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史思明與李光弼的矛盾之爭
史思明降而復叛,僭號稱帝
在安慶緒上臺之後,叛軍頹勢盡顯。在東邊,張巡以吃人為代價,堅守睢陽城,牽制了叛軍的兵力;在西邊,唐朝請兵於回紇,許諾收復洛陽後,任其虜掠。故而唐回聯軍很快就攻克了長安,並且在郭子儀的率領下,擊潰安慶緒,進入洛陽。
此時安慶緒已如喪家之犬,他逃到了鄴城之中,派阿史那承慶到范陽徵兵,並且想趁機除掉史思明。在判官耿仁智的遊說下,史思明斬殺了安慶緒派來的使者。並且透過烏承恩的聯絡,率領十三郡兵馬歸降唐朝,被唐肅宗封為歸義王。
然而,史思明名義上雖然已經投降,但他暗地裡還與安慶緒聯絡,並且經常募兵增糧餉。唐肅宗知道後便命烏承恩到范陽去,想偷偷地抓捕史思明。不料事情敗露,史思明殺掉了烏承恩父子,並且西向而哭,大聲說:“臣赤心不負國,何至殺臣?”於是又殺掉了耿仁智,再次起兵造反。
758年,安慶緒派人將皇帝玉璽送往史思明處,雙方互相約為兄弟。次年,史思明自稱“燕王”,率領大軍南下救援安慶緒,於鄴城之外擊潰郭子儀、李光弼等十位節度使率領的六十萬唐軍,取得重大勝利。在慶功宴上,史思明歷數安慶緒“殺父求位”之罪,藉口“為太上皇討賊”,將其縊死。
之後,史思明改國號為大燕,建元順天,自稱應天皇帝。以孽長子史朝義為懷王,幼子史朝清留守范陽。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唐朝本想平叛,反而激亂
史思明因兵變被殺,唐朝轉危為安
稱帝之後,史思明再次從范陽大舉南下,此時他已處於獨尊地位,用兵排程再也不受掣肘,故而顯得愈發勢不可擋。
759年冬天,史思明與汴州節度使許叔冀交戰,將其降服。之後又乘勝攻鄭州,唐朝兵馬元帥李光弼急忙疏散洛陽百姓,自己則帶兵駐紮在河陽,準備與叛軍交戰。史思明進入洛陽後,發現已是一座空城,於是引兵到河陽去跟李光弼決戰,他對部下說:“李光弼長於憑城,今出在野,汝以鐵騎宵濟,為我取之。”然而,李光弼也猜到了史思明的心思,他也對部下們說:“思明常恨不得野戰,聞我在外,以為必可取。”於是出乎意料地與叛軍正面交鋒,打得史思明措手不及,大敗而歸,不過東都洛陽仍被叛軍佔領。
761年,唐朝大臣認為洛陽中的叛軍都是燕人,久戍思歸,應儘快收復東都。唐肅宗便令李光弼起兵進討,李光弼說:“賊鋒甚銳,未可輕進”,然而朝廷仍然督戰不已,重複當年唐玄宗令哥舒翰出潼關迎敵的錯誤。史思明見狀,便乘唐軍未定之時,大舉進攻,一舉擊潰了李光弼,奪取河陽與懷州。朝廷為之大恐,急忙增兵駐守陝州,以防叛軍入關。史思明便進駐宜陽,令史朝義為先鋒,結果兵敗於陝。思明為此大怒,說:“朝義怯,不能成我事!”想要調史朝清過來協助自己,這令史朝義很氣憤。朝義又因築城緩慢,被史思明威脅,說:“朝下陝,夕斬此是賊!”
於是,史朝義便與駱悅、曹將軍等於謀劃,趁夜襲擊了史思明的營帳。史思明被抓後,大聲呼叫史朝義的名字,說:“囚我可也,無取殺父名!”彼時叛軍已經佔領了河南跟河北,唐朝勢力被切分成川陝與江南兩部分,只要叛軍向南進攻、切斷漕運,或向西挺近,趕走唐肅宗,唐朝就有覆滅的危險。所以史思明在被縊殺之前,頗為惋惜地對史朝義說:
“我朝來語錯,今有此事。然汝殺我太疾,何不待我收長安?終事不成矣!”
在史思明死後,叛軍人心離散,眾將都與安祿山、史思明同輩,不復史朝義節度,都想退回幽州去。結果不久便再次被唐回聯軍擊敗,史朝義退出洛陽,回紇肆行殺掠。史朝義在四處流亡一年之後,便被舊部所殺,傳首長安,歷時七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為什麼說史思明是安史之亂的禍首?
安史之亂是由安祿山發動的,但這這場叛亂之中,為害最大的其實是史思明。這是因為史思明的才能遠在安祿山之上,也是唐朝最難對付的勁敵。安祿山因受唐玄宗的榮寵,手握兵權,才趁唐朝不注意,攻佔了兩京。但在起兵一年之後,叛軍頹勢盡顯,安祿山本人也很快就被殺害。假使沒有史思明這樣的軍事才能很高的將領,這場叛亂或許只能持續兩年而已,史思明的存在,把叛亂時間延長後,並且破壞了唐朝的根基。可見,有才之人不把才幹發揮在好的地方,會對天下之人產生巨大的危害。
唐朝沒有安撫好史思明,對其姑息縱容,待察覺其有二心之後,又想透過謀殺這種冒險的手段來平叛,其計亦拙矣。這種昏聵的政策在後來的藩鎮割據中屢見不鮮,經常成為激起叛變的導火線,然而自唐代宗透過謀殺除掉李輔國之後,唐朝王室就不忌諱陰謀下三濫的手段了。
此外,唐朝沒有集中兵力,迅速平定安慶緒,沒有絕了史思明的後路,所以才導致他降而復叛。倘若唐朝對史思明能夠裂地而封之,厚賜而賞之,安撫好這個唯利是圖的胡虜;然後盡力攻滅安慶緒,使史思明孤立無援,再徐徐圖之,叛亂的時長可能會大大地縮短。此王夫之所謂:“討賊易,平亂難;誘賊降己易,受賊至降難”是也,諸葛公擒孟獲,智矣!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02 字。

轉載請註明: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