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釋出公告,就《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稿”就預防欺凌、防治性侵等多方面保護機制進行了明確規定。在人格權益方面,意見稿提到,學校不得公開學生個人的考試成績、名次,不得對外宣傳學生升學情況。
“意見稿”有58條,“學校不得公開學生個人的考試成績、名次”這一條最受關注,引發的爭議也最多。“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每逢大考小考過後,公佈學生的成績、名次就成了“學霸”的高光時刻、“學渣”的黑暗時分。遇上比自己更看重分數的家長,成績、名次公佈之後,成績差的孩子還可能面臨一場“親親相仇”的“暴風驟雨”。學校不得公開學生個人的成績、名次,幾家歡喜幾家愁,不同人群的表情完全不一樣。
“臉色”最難看的,當屬大多數家長。他們的普遍觀點是,不公佈學生個人的考試成績、名次,就會影響家長對孩子的認知與定位,不知道孩子的哪科是優勢學科,哪科是劣勢學科。這樣一來,就是想花錢給孩子補課,也不知報什麼班。“學霸”皺起了眉頭,不公佈成績、名次,就不知道自己比上一次考試進步或退步了多少,就沒有危機感,到了中考或高考,最終還是要過分數關、排名關。教師們在犯嘀咕,不公佈學生的考試成績、名次,如何衡量一位教師的業績?校長也憂心,失去公佈學生成績、名次這一工具,在激勵學生的工具箱裡,又少了一件百試不爽的“利器”。況且,不得對外宣傳學生升學情況,又如何提高學校知名度與吸引力?還有網友說,“保護孩子不是蒙上眼睛,沒有誰可以保護他一輩子”。
位置決定眼界,高度決定格局。站在教育主管部門角度,中小學教育過分重視學生的成績、名次,以致出現嚴重的“唯分數論”,的確有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必須做出改變。一些家長完全用分數來評價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成績好,什麼都好;成績不好,就啥也不是。為了提高孩子成績,強逼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大大加重孩子學業負擔。個別家長甚至還使用棍棒教育,為了分數而打罵孩子。當全社會在“唯分數論”的泥潭裡泥足深陷,什麼素質教育、學生身心健康等都可能被拋諸腦後。
其實,不公佈成績、名次,並不等於學生對自己成績毫無知情,更不是不要成績。在尊重學生隱私與保障學生知情權之間,還是可以找到最佳結合點、平衡點的。在一些國家,中小學校不能將學生成績、名次公之於眾,但學生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老師在公佈學生成績時,上面不會出現學生的名字,但會出現一系列數字——前面是學生的ID號(不是學號),後面是學科成績。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的ID號找到自己的成績,但並不知道他人成績,因為每個人ID號不同,一般人記不住別人的。如此一來,學生可以知道自己成績,又不知道別人的成績,一舉兩得。
儘管要讓普通民眾乃至教育界人士接受這種觀念還有一個過程,儘管實施過程還可能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時還會出現違規者,但是,把學生個人考試成績、名次當作個人隱私,提升到人格權益高度予以尊重和保護,無疑是一種進步。如果“意見稿”定型後將這一條保留下來,就必須得到嚴格執行,確保令行禁止,避免法不責眾。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練洪洋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莫偉濃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張冬梅
【來源:廣州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