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任何一所學校,任何一位校長,任何一位教師都無濟於世,教育的問題在於教育部門“決策”、制定政策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去年10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釋出會,把體育、音樂、美術納入中考。4月2日,教育部官網公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看似沒有聯絡的兩件事,實則是有聯絡的。事實上,教育部制定的這兩份檔案並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有的高中學校為了應付高考,要擠佔體育、音樂、美術課的時間?為什麼小學生就寢會晚於21:20時,初中生就寢會晚於22:00時,高中生就寢會晚於23:00時?把體育、音樂、美術納入中考,小學生就寢一般不晚於21:20時,初中生不晚於22:00時,高中生不晚於23:00時,就解決問題了,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看未必。
教育的“亂象”,指責任何一所學校,任何一位校長,任何一位教師都是錯誤的,都不能解決問題。問題的關鍵是教育部的決策,是教育部制定的政策是否對症下藥,切合實際解決問題。很顯然,這兩份檔案並不能解決問題。原因是,為什麼有的高中學校為了應付高考,要擠佔體育、音樂、美術課的時間?為什麼小學生就寢會晚於21:20時,初中生就寢會晚於22:00時,高中生就寢會晚於23:00時?歸根結底是考試評價“沒有時間效率”觀念的問題。
首先,考試評價不能區分真正的“成績”和“能力”,為判斷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提供準確的依據。“定時(120分鐘)定量(150分)”的評價制度,學生“仔細檢查,自信不會出錯”不能交卷,只有等到“考試時間終止時才能交卷”,“千萬不要提前交卷,因為有位前輩在最後35秒得了13分”連真正的“成績”“能力”都無法區分,更何況提供判斷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準確的依據。黑格爾說:“第一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重複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個重複這一比喻的是蠢材。”哪有這樣計算學校成績的道理:第一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重複這一比喻的還是天才,第三個重複這一比喻的還是天才?這顯然是考試評價“沒有時間效率”觀念造成的。教育部下屬的教育,變成了“蠻力”的大比拼,不是“技巧”的比賽。教育的結果導向就是拼“蠻力”,不講“方法”,不計“時間效率”成本拼“分數”。
其次是不明確決定思維力大小的要素,不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訓練。根據物理力的三要素,思維力和能力也有作用點、方向、大小三要素。思維力和能力的“大小”由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時間決定。落實到學習上,思維力和能力的“大小”就是由完成作業(或考試的)時間決定。所以由於考試評價制度沒有“時間效率”觀念,造成教育不能明確決定思維力大小的要素,學校根本不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訓練。
三是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逐漸喪失未來財富和創新成果。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思維方式。正確的思維方式是正確的結果的保障。我們的中小學主要接受的各種教育和練習,絕大部分都是集中思維,學校一般很少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有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兩種基本形式。發散思維提供解決問題“方向”的各種可能性,集中思維確定滿意答案以求問題的解決。一個人遇到問題連解決問題“方向”的各種可能性都想不到,考慮不周,怎麼把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序列中去確定滿意答案,以求問題的解決?一個人的現實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於思維與創造。今天的思維是明天的財富和創新成果。不健全的思維教學,正在偷走中國絕大部分大中小學生未來的財富和創新成果,使他們陷入貧困。
四是不瞭解讀書學習與開發創造力的關聯性,學生暴發不出創造力。當今世界,各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其科學技術力量的競爭;而科學技術力量競爭實則是創造力的競爭,是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爭,更是創造性人才的競爭,是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創造能力的培養的競爭。注意,此處有個“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爭”。根據物理力的三要素,思維力的大小由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時間決定,即在評價標準和考核方式中既要看學校成績,又要看時間。根據發明創造工作的特點,發明創造工作有時間先後的排他性。雖然我們不敢斷定,至少可以懷疑讀書學習與開發創造力是一種“時間”緊迫感或緊迫性的壓力的關聯性。這種“壓力”的關聯性怎麼形成?就是用在學校“定時不定量”或“定量不定時”的評價標準和考核方式,給讀書學習營造一種“時間”緊迫感、緊迫性的壓力環境。
五是不講“時間效率”的考試評價制度正在摧毀大中小學生創造力的生存環境。“科學需要藝術,藝術需要科學”。發明創新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發明創新。目前,體育、音樂、美術都需要教育部出文件通知納入中考,中小學生就寢時間都要教育部出文件通知作出具體的規定,才能從“上有政策”上保證其“時間”。可以想象,不計“時間效率”成本抓“分數”到了什麼程度?教育需要需要改革評價制度,落實“科學需要藝術,藝術需要科學”,保護大中小學生創造力的生存環境。
六是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學完人類已經發現的知識才去創新。教材編寫應該反思中小學教育是不是該學習、掌握那麼多知識?有些機械、重複性的“刷題”是否有必要?
教師的成功方向有兩個。一個方向是教師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教師,教師、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另一個方向是教師也創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教育評價制度引發的這些問題,教師怎樣去創造學生?學生怎樣去創造教師?教師、學生怎樣去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指責任何一所學校,任何一位校長,任何一位教師都無濟於世,教育的問題在於教育部門“決策”、制定政策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囫圇吞棗的發文件。看來,創新教育並不是科技輔導老師的事,是每個教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