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前近日,一位浙江溫州小學生大哭的影片走紅網路。是什麼事情讓孩子如此崩潰呢?是因為自己得了0分。有的人會說,下次好好學習,成績就好了。實際上,孩子得0分並不是因為自己不會答題,而是因為自己忘記在卷子上寫名字,所以得了0分。
影片中的小學生趴在課桌上掩面哭泣,桌面上有一張試卷,打著兩個分數,第一個是98分,後來被劃掉變成了0分。
老師改分數的原因也很簡單,孩子忘記在試卷上寫自己的名字,想給孩子一個教訓。
影片發出後,老師的做法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贊同,有人說“老師做的對,不然下次又要忘”。
有些父母也覺得老師做得很對,他們也覺得,孩子的性格一直很皮,經常在試卷和作業本上忘記寫自己的名字,說了很多次也沒有記住。這次得零分就是給孩子的一個懲罰,希望孩子能長記性,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想父母可能也沒有想到,平時大大咧咧的兒子竟然會因為得0分而大哭吧,可見這樣的做法確實給孩子“長記性”了。但是,這就意味著這一定是一件好事兒嗎?又或者說,懲罰真的能讓孩子從此改變粗心的毛病嗎?這件事情值得我們思考。
現實生活中,父母會採取各種懲罰措施,讓孩子長記性從此避免犯錯誤。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一個男孩出去玩兒,連續兩晚夜不歸宿,父母發現後,對孩子採取了懲罰措施。他們讓男孩在大庭廣眾之下下跪,頭上還頂著一塊磚頭,在這個過程中,媽媽還會用電線抽孩子。
直到男孩寫下保證書,保證下次不會再夜不歸宿,也不會再偷偷騎車出去玩,這件事情才算作罷。
關於懲罰,其實誰都不陌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懲罰就是給個體直接加一個不愉快經驗,從而來減少行為頻率的過程。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懲罰是為了讓孩子減少犯錯誤或者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就像是上文中不寫名字的小男孩,老師為了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便直接給了孩子0分,孩子看到本來是98分的試卷變成0分,雖然難過大哭,但是有了這一次的教訓後,他之後自然會更加小心。
懲罰作為一個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的確是具有正面意義的,合理的懲罰對於孩子們而言更是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位老師講到只要合理運用懲罰手段,孩子們是可以改變不良習氣,在行為處事上可以做到更好。
老師說班級裡有一名男生,在上課的時候總喜歡離開自己的座位到處溜達,嚴重影響了其它同學聽課。
老師為此想出了一個辦法,將他的椅子直接搬到了講臺旁邊,面對男生的疑惑,老師回到說,“既然你不想坐在位置上,那就站著聽課吧。”
一開始男生覺得無所謂,站著就站著吧,但是後來時間久了,男生的腿開始酸了,便跟老師說能不能拿回椅子。
老師趁機說:“拿回椅子可以,但是你要坐下來聽課,以後要是再隨意離開座位,那你以後就只能站著聽課。”
男生答應了老師的要求,且之後真的不再隨意走動。
懲罰讓孩子們意識到生活中不僅僅只有甜蜜和成功,也會有痛苦和挫折,當自己做錯了事,自然會受到來自老師、父母的懲罰。
懲罰在一定程度上對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確實有幫助,但是過度的懲罰或者是錯誤的懲罰不但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讓孩子喪失對父母的信任,加深內心的恐懼。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曾經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時候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覺察。”
鄭州有位12歲的男孩,經常趁父母上班的時候偷偷拿家裡的錢出去玩,第一次父母發現後,把他吊在了晾衣架上,媽媽拿著鞭子一遍遍地抽打。
本以為孩子認識到偷錢的代價後不會再犯了,但僅僅過了三天孩子又開始偷拿錢,且這次拿的非常小心,每次只拿一點點,不仔細檢視根本發現不了。
孩子父母很是疑惑,明明當時孩子保證的很好,為什麼轉眼便再次犯錯誤,甚至是變本加厲。
不良懲罰的第一個壞處是讓孩子學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無視自己的過錯。
因為大腦中有個逃生機制,當孩子感受到恐懼、害怕時,孩子會精神緊繃,隨時準備逃避災難。雖然,家長在大聲教育或責打孩子,但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別罵了,別打了!什麼時候結束?”
所以當聽到家長問:“以後還這樣嗎?”孩子立馬錶現得很老實,回答:“不這樣了!”
但孩子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肯定沒有,因為孩子內心的注意力全在怎麼逃避懲罰這件事中,即使知道自己做了錯事,但也少有餘力去認真思考和悔過。
網上一位育兒博主說起過關於孩子不吃飯的問題,當孩子開始獨立進食後,總會遇到孩子不願意吃飯的場景,這時博主就會放任孩子自己去玩,但是會提前說好不吃飯也沒有零食。
讓孩子意識到,你不在規定的吃飯時間內吃飯,那麼你就得承受飢餓的代價。但是,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餓了就會立馬給她零食吃,然後會趁機教育孩子:“你看,你不吃飯就會餓的。”
但此時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嗎?不會,孩子只會覺得爸爸媽媽又在碎碎唸了。
不良懲罰的第二個壞處是孩子沒有得到一件事的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是跟孩子行為有直接邏輯關係的後果,不是家長的打罵、大聲吼叫等人為制定的後果。只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做這件事或者做錯事情的後果,孩子才會知道,原來我不吃飯是會餓的。當孩子領略過自然後果後,孩子的內心自然有判斷下回還能不能繼續這麼做。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劉星的好朋友滑鼠因為考試不及格,但是受到爸爸的責罵所以偷偷塗改了分數,結果被老師發現叫來了家長。
滑鼠的爸爸一看孩子犯了這麼大的錯,加上週圍還有老師在場,覺得很不好意思,憤怒的情緒佔了上風,拿起旁邊的掃把就想打滑鼠,幸而被老師攔了下來。
此時,滑鼠爸爸真的是想讓孩子改正錯誤嗎?其實不是,他打孩子的原因更多是孩子讓自己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自己的壞情緒無處發洩,轉而對孩子揮起了拳頭。
不良懲罰的第三個壞處是父母很有可能一味發洩自己的情緒,忽略了真正需要關注的孩子。
一旦父母關注點在自己的情緒上時,孩子又怎麼會真正理解到自己犯的錯誤,孩子內心的唯一想法就是父母不要再打我了。
作家顯克維支認為,“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良懲罰或者是過度懲罰本質上依舊是用暴力手段去控制孩子的行為,一旦涉及到控制,就必然會有反抗的發生。
雖然目前孩子屈服於父母的暴力手段無法逃避,但並不意味著長大後的孩子沒有了反抗的能力,一旦孩子有了反抗力量,父母又該如何懲罰孩子呢?
既然懲罰不能亂用,那麼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難道要視之不理嗎?當然不是,家長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教育犯了錯的孩子。
第一,讓孩子承擔犯錯的自然後果,家長不再懲罰孩子。
之前有位8歲的小男孩很調皮,把班級的班牌弄壞了,老師找到了家長,家長知曉後並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班牌是你弄壞的,你也不是小孩子了,應該要承擔起責任了。”
於是,媽媽便叫男孩去街上撿廢品換錢,男孩撿了很久才湊足了買班牌的錢。
這位媽媽看似很心狠,但是她知曉若是自己掏錢買班牌,孩子內心依然會覺得損壞一塊牌子沒什麼大不了的。
只有當孩子理解了賺錢的不易,他才會更加珍惜身邊的物件,不會隨意破壞。
“自然後果懲罰法”讓孩子自己接受做錯事情的後果,遠比家長干預有效。
第二、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可以先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韓國的一檔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有一幕很經典。
爸爸樸柱昊起床後發現客廳被兩個孩子糟蹋得一塌糊塗,滿地都是麥片,姐姐在地上吃麥片,弟弟則是光著屁股坐在麥片上。
很多網友以為爸爸要發火了,但是樸柱昊沒有向姐姐發脾氣,而是蹲下身來問姐姐為什麼要將麥片弄得到處都是。
姐姐說是因為弟弟肚子餓了,自己想要給弟弟做吃的。
聽到女兒的回答後,樸柱昊不但沒有批評她,而是謝謝姐姐為弟弟做飯。
有時候孩子想法與能力是不成正比的,難免會好心辦壞事,他們並不是真的想給父母添麻煩。
所以家長面對犯錯了孩子,先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部分,只有瞭解了孩子的想法,父母才能對症下藥。
第三、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解決問題。
之前看到過一則新聞,江蘇宿遷一個熊孩子貪玩將墨水從自己家的窗戶邊撒下,由於家裡的樓層比較高,所以有不少住在底下的住戶遭了殃,不僅僅是窗戶上沾滿了墨水,更令人絕望的是,曬在陽臺上的被子和衣服上也都沾滿了墨水。
孩子媽媽發現後,便立即帶孩子挨家挨戶去道歉,並且將沾了墨水的衣物都拿回家清洗,爸爸也請了專業人士清洗樓外牆。
曾見過不少父母讓孩子一個人去解決問題,自己站在孩子旁邊冷嘲熱諷,雖然美名其曰是讓孩子鍛鍊,但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行為無疑是拒絕承認自己有一個會犯錯的孩子。
如此長大的孩子即使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會求助父母,要麼獨自承受生活中的苦難,要麼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但是,當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解決問題時,孩子內心是非常穩定的,因為Ta沒有感受到因為犯錯誤而被父母拋棄,即使將來遇到困難,也很願意尋求父母的幫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爾·卡特說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為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
而讓孩子建立其健康的心理基礎之一便是不濫用懲罰措施,多數懲罰只會帶來一個後果,那便是讓孩子懼怕父母,而不是親近父母。比起孩子犯錯誤會帶給孩子的傷害,父母濫用懲罰才是真正傷害孩子的行為。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階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