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一系列戰爭,也許很多人都有些弄不明白,為什麼火器裝備程度很高的明軍,卻根本不是以騎射為本的清軍對手,甚至有人說清軍入主中原後,也導致中國火器的發展水平相比明朝時期倒退了。
按照這個說法,彷彿當時入關的清軍只是一支裝備落後,單純靠兇殘嗜殺奪取天下的“遊牧民族”,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早在清朝入關前,八旗軍就已經在使用火器了。
例如,在《滿洲實錄》中收錄的《太祖率兵攻寧遠》圖上,就體現了努爾哈赤率軍使用火器的細節:努爾哈赤派出戰車抵達寧遠城下, 每輛戰車前都設有銃眼,躲在後面的鳥銃手便舉槍透過銃眼射擊。
雖然寧遠之戰的結果是努爾哈赤大敗,但這隻能說明當時的後金,也許和明軍相比,他們沒有火器方面的武裝優勢,但不能說明人家沒有使用火器,從這張圖上也可以看出,入關前的清軍是有裝備火器的。
在寧遠之戰後沒多久,努爾哈赤就去世了,但繼任的皇太極卻更加註重火器裝備的發展,並且想大規模的投入到戰場中去。但當時後金也已形成了一套自己較為成功的軍事戰術,野戰中慣用騎兵衝擊敵陣,或是步兵在楯車掩護下進攻。
這些成熟的戰術是在以前沒有火器的情況歷練而成的,雖然清軍也有大規模裝備火器的想法,但這些老戰術運用起來更順手,當然也就不敢貿然改變,而是在摸索中慢慢給清軍增加火器。
而在野戰中,火器兵無法離開冷兵器步兵的保護而去單獨作戰,且受彈藥量及武器質量的影響,火器兵連續作戰能力差。因此清軍首先將進攻用的火器主要配屬於漢軍、三順王等部隊,作戰時則配合自己行動。
但隨著戰爭的程序,清軍的火器裝備程度也不斷提高:根據歷史記載, 天聰三年(1629)十二月,皇太極率代善、多爾袞、多鐸等人赴薊州巡視。在隨同巡視的軍隊中,竟然還有“火器營兵五百名”。
此後,清軍的火器程度再一次得到大幅度提高,都和孔有德等一些明朝將領的歸降有關。而明朝鮮的火器發展相對清軍來說,確實已經相當成熟了,但實際上當時的火器並談不上先進。
明朝時期軍隊火器裝備數量雖然有所上升,當時明軍裝備的火器主要有兩種,一類是用手持點燃發射的輕型火器,例如火銃、鳥銃(火繩槍)、三眼銃、四眼銃、連子銃和十連珠銃等。
據明朝官方文書記載:“西夷善大銃,銃發彈落如雨,所向無敵。其銃用銅鑄,大者千餘斤,因名佛郎機。”佛郎機是當時中國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稱呼,後來也被用來稱呼這種新式火器。
1522年,葡萄牙艦船在珠江口挑釁被明軍擊敗,其中有20多門佛朗機炮被明軍繳獲。對佛郎機威猛火力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明官員,請求大量仿造這種火器並得到了朝廷的批准。當年,工部軍器局就成功仿造了32副大佛郎機銅銃。
此後,明軍開始大量裝備這種新式火器,到嘉靖中期,僅明朝北邊甘肅、寧夏、固原和大同四鎮就裝備各式佛郎機炮3286門。此外,明朝水師也裝備了許多佛郎機,如一艘福船裝備大佛郎機6座,海滄船裝備4座,蒼山船裝備2座。
明朝在澳門所購紅夷炮,炮身鑄有盾形框徽,炮身圖案下部有3艘4桅風帆船,上部有兩頂皇冠和兩隻雄獅,這些都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徽記。明朝政府購置紅夷炮後,命人對其進行研究,因而一批明朝人早早地掌握了紅夷炮的鑄造技術。
這些來源西方的新式武器讓明軍火器又上了一個臺階,皇太極後來在與明朝交戰時,就更注重繳獲紅夷炮及使用、製造人員,從而進行集中仿製。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清軍也便有了自己的紅夷炮。
清軍入關後,得到了大量火器裝備和技術人才,且已經控制了整個中原的生產力,手中掌握了大量資源的清軍,在火器方面又一次得到了大量補充。紅夷炮和火繩槍正在以成百上千的速度製造。
到雍正即位時,火繩槍已達50000餘支《清代火槍述略》,紅夷炮已達千門以上。也就是說,入關之後的清軍,野戰、攻城、裝備等多方面都已屬於世界入流水平,自此以後,明朝(南明)軍隊和八旗軍對戰時的火器優勢已經沒有了。
但直到19世紀20年代,清政府的制炮水平並沒有實質提高,清軍使用的仍是英國16世紀後期的技術。因此在八國聯軍入侵時,清軍雖然也裝備著不少槍炮,但效能和歐洲列強的武器根本沒法比,而且戰術呆板落後,所以佔盡兵力優勢也屢屢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