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人民經歷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在這漫長的十四年裡,無數中華兒女血灑疆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今天我們就要來講述一位令日本人都肅然起敬得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閻海文。
1916年,閻海文出生於遼寧錦州北鎮市大市鄉道臺子村。閻家共有兄弟五人,閻海文排行老三。
當時的中國既要忍受外國列強欺凌,又要面對國內軍閥混戰。國難民愁深深刺痛了每個中國人的心,也在年幼的閻海文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閻海文從小就很努力讀書,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
“九一八事變”就爆發後,東北淪陷。正在讀中學的閻海文被迫和他的二哥閻海學一起流亡到北平(今北京),並進入北平東北中學繼續讀書。家鄉成為敵佔區讓閻家兄弟二人憤恨不已,他們都暗自下決心,希望有朝一日要親自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
1934年,中央航空學校在北平招生。閻海學、閻海文都想報名參加空軍。不過,要加入空軍除了必須要有文化知識外,還要抱著必死的決心,因為當時的空軍是陣亡率最高的兵種。閻海學、閻海文這兩項條件都符合,但考慮到總得有人回家盡孝,所以兄弟二人決定透過抓鬮的方式來決定一人去參加空軍,一人去參加陸軍(陸軍陣亡率相對較低)。結果,閻海文抓到了空軍。
之後,閻海文順利透過考試,進入位於杭州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第六期學習。在筧橋中央航校門口樹立著這樣一塊銘刻著校訓的碑文:“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恐怕全世界沒有第二個航空學校會有如此悲壯的校訓。閻海文和其他進入航校的學員一樣,大家都是抱著以身殉國的決心,開始了飛行訓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能成為空軍的學員,基本上都家境優裕,其中有不少人都是來自頂級學府的“學霸”。
閻海文從航空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空軍第五大隊二十四中隊見習,1937年4月任少尉飛行員。同年8月,“淞滬會戰”打響,閻海文所在的空軍第五大隊擔任轟炸日本海軍及日軍陣地的任務。
8月17日上午11時左右,閻海文駕機飛抵目標上空,並圓滿完成轟炸任務。可就在他要返航的時候,飛機不幸被日軍高射炮擊中,閻海文立即跳傘,結果因為風向的關係,閻海文被吹到了日軍佔領區。
當閻海文降落到地面時,一群日軍已經將他徹底包圍。由於日軍想要活捉中國空軍飛行員,所以並沒有朝閻海文開槍,只是步步逼近。閻海文自知今日必是凶多吉少,於是拔出隨身佩戴的手槍,向靠近的日軍射擊。當手槍中只剩下最後一刻子彈的時候,閻海文挺身站了出來,向包圍他的日軍大聲喊道:“中國無被俘空軍!”然後舉槍用最後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犧牲時年僅21歲。
日本人歷來崇尚武士道精神,捨生取義被視為是最崇高的品格。閻海文以身殉國的舉動讓在場的日軍都肅然起敬,為了表達敬意,日本人為閻海文建墳立碑,碑文上寫著“支那空軍勇士之墓”,並列隊脫帽,向閻海文致敬。日本人還在東京新宿區舉辦了“中國空軍勇士之友閻海文展覽會”,展出其生前用過的飛行服、降落傘和手槍等遺物。成千上萬前來參觀的日本百姓都被閻海文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打動。
抗戰勝利後,閻海文的遺物被移交回中國。閻海文的遺體被安葬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值得一提的是,閻海文只是抗日戰爭時期眾多中國空軍飛行員的一個縮影。從1937到1945年,中國空軍損失軍機近一千架,犧牲官兵超過四千人,犧牲時平均年齡23歲。
最後引用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對英國皇家空軍說過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在人類征戰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虧欠這麼深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