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大學之“大”在於開放包容

對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大學之“大”在於開放包容

  儲朝暉

  關於大學是否應該開放的探討已多次成為熱門話題。今年暑期,全國不少高校從封閉狀態過渡到預約開放的狀態,在暑期即將結束之際,部分高校又對開放方式作出調整。大學該如何對公眾開放?大學的開放包容體現在哪些方面?帶著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中青報·中青網:今年不少高校出現了入校預約名額“秒無”的情況,您如何看待“高校遊”的火爆?

  儲朝暉:“高校遊”在世界多個國家都存在。每年假期,都有家長帶著孩子到高校參觀,而學校也很在意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對入校參觀的學生和家長很歡迎。同時,也會有高年級的學生組成志願者團隊,為前來參觀的家長和學生介紹學校的情況。這是一種常態的、良性的也是比較理性的遊覽方式。

  國內“高校遊”或者說“名校遊”的火爆,供需矛盾還是比較突出。一方面是高校的開放方式使得入校名額有限,另一方面是不少家長存在盲目跟風的情況,結果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也導致了一些亂象的發生。

  中青報·中青網:不少家長希望透過參觀高校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增長見識,如何理解家長的這種心理訴求?

  儲朝暉:其實開拓視野的途徑多種多樣,從未成年人的成長髮展規律來看,在青少年時期,接觸社會和自然更有利於拓寬孩子的視野。比如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自然比較敏感,在大自然中能夠觀察和感受到成年人在意不到的事物。而到了十二三歲時,孩子對社會的敏感度會增強,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參與到社會中去,與他人交往,學會在複雜的社會中處理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規律,在不同時期,適當地帶孩子親近自然、走進社會,不一定非要到大學中去參觀才有效果。而且現在不少家長主觀放大了遊覽名校的作用,希望透過參觀名校對孩子產生激勵作用,鼓勵孩子上進,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一次參觀產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反而可能讓孩子覺得目標過高,進而丟掉自信心和學習的動力,對孩子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中青報·中青網:今年暑期,不少高校從不開放過渡到預約開放的狀態,這算是對之後開放校園作出的嘗試嗎?

  儲朝暉:我覺得這是一次小的改進,我們鼓勵高校積極作出改變,當然也希望各高校能在更大範圍、更大程度上開啟校門。從校園管理來說,過度嚴苛的門禁制度意味著更高的管理成本,比如門口的登記查驗人員、安保人員,都會有更高的人力成本。而參觀者也會在入校參觀上耗費更多時間。其實,大學的大門關得越緊,這種供需矛盾就越緊張,如果放鬆些,反而能緩解當前的緊張局面。對高校來說,要加強對形勢的思考和研判,轉變相對落後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服務能力。

  中青報·中青網:您覺得大學應對社會公眾開放嗎?

  儲朝暉:大學自產生以來,其特性就是開放的,但現在有的大學不願意開放,這既不利於周邊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於大學拓展自身的影響力。放眼世界,不少名校都是對外開放的,甚至有些大學是沒有圍牆的。當然,有些人擔心開放之後,會給學校帶來治安問題,但不能因為擔心有隱患,就封閉校園,大學應當有開放的氣度,有教化的功能。

  中青報·中青網:近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釋出通知停止暑期入校參觀預約,之後將調整為法定節假日、雙休日開放。開學後,面對大眾入校學習、鍛鍊等需求,高校該如何應對?

  儲朝暉:我認為高校應當關注到這一部分人的需求,讓有學習需求的人獲得繼續學習的機會。我之前也認識一些人,他們不是北京大學的學生,但經常跑去北大旁聽某些老師的課程,這是很正常的社會需求,也是大學發揮社會功能、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應當把這種進入校園學習的通道啟用。

  中青報·中青網:近日有人呼籲打破大學與社會之間“顯形”和“隱形”的牆,您如何看待這種呼聲?您覺得大學的開放包容,應體現在哪些方面?

  儲朝暉:我認為現在不少高校不願意開啟校門,是在思想理念上沒有轉變過來,總覺得大學以外是不安全的。如果存在這種觀念,那就沒辦法稱之為“大學”,大學之“大”應當體現在開放包容的理念和觀念上,體現在社會責任上。如果高校一直處於狹窄的、封閉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在乎社會現實,不注重解決社會問題,很難辦成一所好的大學。

  另外,對於在高校中學習生活的學生來說,也要轉變封閉的觀念。要認識到社會是複雜的,存在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對大學生來說,遲早要面對社會的複雜性,所以要調整心態,以成年人的姿態擁抱學校,擁抱社會。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志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28 字。

轉載請註明: 對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大學之“大”在於開放包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