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仁宣(二六)李彬在靖難時未被徐輝祖斬殺,朱棣派他鎮守交趾

朱棣靖難之役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從明朝中期開始就被改編成各種小說、評書和戲劇的形式,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這些故事以歷史史實為背景,經過戲劇化的改編演繹,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也一定程度的起到了普及這段歷史的效果。可是這些經過改編的民間故事和小說,並非完全按照史實描述,而且銷燬朱允炆時代大量史料的行為也對這些改編形成障礙,再加上負責改編的民間文人知識水平的差異,使得民間故事中有很多與史實不符的地方。而缺乏歷史知識的老百姓卻將故事當成史實,引出了很多誤導性的歷史謊言。

其中都督僉事李彬戰死在齊眉山大戰中,被徐輝祖當場斬殺,便是因小說演繹而引出的歷史謊言。按照民間故事的說法,燕軍突破山東防線後,朱棣帶兵繼續南下,而朱允炆則派徐輝祖北上支援。雙方在靈璧縣相遇,徐輝祖帶領明軍與燕軍發生血戰,大破燕軍,讓其軍心動盪,甚至有了回師北平的打算。故事中徐輝祖與燕軍大將李彬的戰事是主要的片段,正是因為徐輝祖斬殺李彬,使得燕軍主力崩潰,使朱棣不得不退兵數十里紮營。民間故事透過這段情節表現出了徐輝祖的忠勇與李彬的悍不畏死,以及朱棣進退兩難的境地。

有意思的是,歷史上的這位李彬卻並未死在靖難之役的戰場上,而是後來在與交趾作戰中成名。李彬是明朝的軍二代,他的父親在朱元璋時代就已經是明朝高階軍官了。他承襲父親的軍職進入明軍之中,在朱棣靖難起兵後投靠,成為燕軍中的前鋒大將。在朱棣南下的戰爭中立下不少功勞,官職升到了都督僉事,與著名的張玉、朱能、丘福等人是同一批晉升的靖難名將。靖難之役後朱棣當了明朝皇帝,他在永樂元年大封功臣,李彬被封為世襲豐城侯,是妥妥的靖難功臣之一,受到朱棣的看重。

永樂年間,李彬在明朝全國流動作戰,成為平息四方戰亂的救火隊員。他曾配合襄城伯李濬平定永新叛寇,也曾為黔國公沐晟的副將出兵安南,成為平定安南的功臣。他還佩戴總兵官大印,率領明朝水師圍剿周邊的倭寇和海盜,還明朝海疆以安寧。永樂年間的大部分時間,李彬都在參與對外族或少數民族作戰,如涼州、交趾等地的叛亂都由他領兵平定。朱棣讓李彬佩徵夷將軍大印,率領明軍鎮守交趾,在當地屯田駐守,立下赫赫戰功。可惜李彬的繼任者能力不足,在李彬去世後的叛亂中戰敗,最終丟失了這片土地。

從現有史料來看,李彬的對外族的戰績是非常出色的,甚至在沐晟、朱能、張輔之上。他能用政治結合軍事的手段平定當地的叛亂,使得當地百姓歸順明朝。而別的將領只能一味以武力解決問題,使得這些地方降而復叛,各種戰爭永無寧日,白白耗費了大量資源。因此朱棣對李彬的評價很高,後來還追贈他為茂國公,這在靖難功臣中也是不多見的。而民間傳說中,李彬在齊眉山大戰時被徐輝祖斬殺,因其英勇才受到朱棣的追贈。這種說法是與歷史嚴重不符的,很多人認為這是小說作者完全虛構的,而事實並非如此。

齊眉山大戰中徐輝祖的確斬殺了燕軍的先鋒大將,而且明軍少有打得燕軍潰敗的大勝仗。這場戰爭幾乎動搖了燕軍的作戰意志,很多將領都在勸朱棣返回北平,與南京朝廷南北分治。若非靖難名將朱能的堅持,朱棣很可能喪失繼續南下攻打南京的機會。我們查了史書發現,這場大戰中徐輝祖斬殺的燕軍大將叫做李斌,與李彬只是一字之差,讀音相同。這位李彬也是軍二代出身,官職是蔚州衛千戶,在朱棣率軍南下過程中也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如果他不在齊眉山戰死,永樂元年也是妥妥的靖難功臣一枚。

明朝中期的小說家們大多是落第秀才,或者是評書先生,雖然識文斷字,但是歷史知識非常匱乏。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採集民間故事整理創作成各種小說和評書話本,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故事是當時比較受歡迎的本子,這既有明朝朝廷為了自我標榜和宣傳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有老百姓對國家的自豪感的影響。因此形成了一大批對這些故事再創作的小說家群體,對同一段故事也出現了無數個版本。李彬與李斌是兩個人,小說家們傻傻的分不清楚,於是在故事的演繹中混為一談。

明清兩朝是我國小說體裁文學作品誕生時期,也是第一個黃金期。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了以商業需求為目的的小說出版商。他們看中了這些小說家的作品,並進行印刷出版,使得這些故事在民間快速傳播,也對民間百姓認識明朝歷史形成很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百姓文化程度低,無法分辨史實與小說的差別,將小說中的故事當作史實是常有的事,於是形成了很多歷史謊言。關於李彬的謊言就是這樣誕生的,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流傳得越來越廣。時至今日,在一些地方戲的關於徐輝祖大戰齊眉山的片段中,仍舊沿用李彬的說法,而非李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33 字。

轉載請註明: 永樂仁宣(二六)李彬在靖難時未被徐輝祖斬殺,朱棣派他鎮守交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