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起義一呼百應,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機會,為何最終被車伕殺掉?

曾經有人說過,中國古代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淳樸的一群人,只要能有一口飯吃他們就不會去想別的。可偏偏很多古代的統治者只想著壓榨,老百姓如果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只能用生命來發出怒吼。
不同於後來一些名為起義實則搶掠的“義軍”,陳勝作為最早的農民起義首領名聲相當不錯,四方豪傑拜服。劉邦取得天下後為爭取人心將陳勝追封為“隱王”,後世的司馬遷著《史記》時也把陳勝列入了僅王侯將相才有資格進入的“世家”。
但被如此讚譽的陳勝,親身所面臨的遭遇卻是相當糟糕。
陳勝起義一呼百應,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機會,為何最終被車伕殺掉?

大澤鄉起義之後,陳勝的軍隊最開始的確勢如破竹,但是沒過多久問題就完全暴露,麾下的將領壓根就不服他。其部下三大將領:武臣稱趙王,韓廣稱燕王,周市奉魏國後裔魏咎為魏王,通通背叛了陳勝。
不但是部下,陳勝在老家都沒得到擁戴,他也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最後還是死在了車伕之手。如此種種,用眾叛親離來形容都不為過,那為什麼陳勝會混到這般田地?
陳勝起義一呼百應,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機會,為何最終被車伕殺掉?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陳勝自己的原因,首先他待人有些薄情寡恩,在教科書上我們都學習過他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在這句話之前他還對同鄉說了句“苟富貴,勿相忘”。
說是這樣說,事實證明人一富貴什麼都忘了,在其發家之後有同鄉來看他卻被關在門外。後來陳勝出行時那些人就在站在路邊直呼陳勝的小名,這可有些丟臉。
無奈之下陳勝只好將他們領進宮中,估計是沒安排好,這些同鄉就議論紛紛抖露出不少黑歷史,這讓陳勝非常不滿,將他們抓起來殺了。
陳勝起義一呼百應,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機會,為何最終被車伕殺掉?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陳勝是沒什麼頭腦,或許也是一朝得勢人有點飄吧。有同鄉來正是組建屬嫡系的最好時機,歷代帝王中起家的家底基本都是同鄉,只要說法得當畫塊大餅,安置不是難事。
再不濟就將同鄉安插進部隊中,並立下規矩讓他們不能亂說,要是再說有規矩在前處置起來也能讓別人心服。
別人過來不過是想謀個富貴,陳勝卻讓人家把命都留在這裡,自然就再也無法得到其他同鄉的支援,古代對於宗族、同鄉情還是比較看重的,貿然殺之也讓部下心寒。
陳勝起義一呼百應,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機會,為何最終被車伕殺掉?

對家鄉人不好,對部下也一樣,在稱王之後陳勝再也沒有草莽之氣了,隨時一副高高在上的做派,還專門讓人去監視部下,一旦部下有什麼過失就嚴肅處理,使得部下人心惶惶。
連對吳廣他都有小心思,只是封了個“假王”,後來吳廣跟部下鬧矛盾,陳勝還有很大的嫌疑。
這些待人方面能看出他的性格,但稱王一事就顯露了他的政治頭腦不足,他稱王的時間太早了!
比較有趣的是他最早反秦是打著扶蘇和項燕的旗號,這兩人完全沒啥聯絡,就算都活著也只會是敵對狀態,政治口號都是亂起。
前期因為“天下苦秦久矣”,陳勝的進攻非常順利,拿下陳縣之後就決定稱王了,當時有人勸他不宜過早稱王,會讓天下覺得他有私心,不過沒勸動。
陳勝這一稱王就帶來了極為不好的連鎖反應,首先其他反秦勢力不服他,當時還是很重視門第的,陳勝一個泥腿子難以得到其他貴族的支援。
且他這一稱王就讓其他人感覺稱王原來只要有兵就可以啊,竟是這麼簡單的事。後來陳勝部下武臣就是出於這種心理而叛離陳勝自己稱王。
武臣的離開給陳勝其他部下開了個頭,後來還湧現了幾大部將自立。
陳勝起義一呼百應,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機會,為何最終被車伕殺掉?

並且陳勝在稱王之後生活嚴重腐化,再也沒有進取之心,只顧享樂。他是做了一番戰略部署四面出擊,但是他自己此後就一直在陳縣過著安逸生活。
這樣一來導致征戰的部將心裡不平衡,且失去對軍隊的掌控力,武臣是典型,打下幾座城之後就匆忙單幹。
再者因為部將都沒有他的號召力也會導致軍隊的戰鬥力下降,吳廣是典型,張楚政權沒能統一天下就是因為吳廣受阻於滎陽,如果領兵的是陳勝本人,那結局或許就不一樣了。
陳勝起義一呼百應,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機會,為何最終被車伕殺掉?

種種原因之下,陳勝落得了悲劇的下場,不過作為最早的農民起義領袖,他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64 字。

轉載請註明: 陳勝起義一呼百應,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機會,為何最終被車伕殺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