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大家好,我們的小思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1860年9月19日,僧格林沁率領3萬左右的滿蒙鐵騎,與前來進犯北京的8000英法聯軍,在距京師8公里的八里橋,展開了激烈交鋒。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此戰中,清朝賴以橫行天下的滿蒙鐵騎,當場就有3000人被殺,而英法聯軍僅付出了5人的微小傷亡。
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自17世紀以來,歐洲列強出於爭霸和開拓殖民地需要,從頻繁的戰爭中總結經驗,逐漸啟動了近代化軍事改革。而其主要成果,就是我們現代人看起來極其愚蠢的戰術——線列戰術。而這種戰術也有一個俗稱,叫做“排隊槍斃”。
在很多人看來,這種戰術簡直愚蠢至極:雙方士兵們踩著鼓點,走著正步,整齊劃一的前進。進入步槍射程後,雙方在軍官的號令下開火。面對敵軍近在咫尺的槍口,士兵們既不跑,也不躲,更不會趴下。即使身旁的戰友倒斃,他們甚至連看都不會看一眼……
看到這一幕,很多不明就裡的讀者經常會提出這樣、那樣的質疑。部分讀者認為,歐洲人簡直太蠢了,為什麼不懂用計謀?為什麼不充分發揮軍隊的機動性?進而這些讀者得出結論:
“歐洲人之所以在近代吊打清朝,完全是因為武器比較先進,如果論腦子和戰術,還是中國人更為優越。”
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然而可悲的是,中國古典所謂機動靈活的戰術,卻實實在在地敗在了歐洲人的呆板戰術之上。而八里橋之戰,便是其典型戰例。
公元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口,經過短暫的休整,便直接揮師北京,想逼迫清朝就範。為了抵禦敵軍,咸豐以宿將僧格林沁和勝保為主將,帶領大約3萬滿蒙鐵騎前去迎敵。
在戰前,僧格林沁自信滿滿,以為自己一定能擊潰敵軍。這是因為清軍並不是沒有和火槍部隊交戰過,在與緬甸以及中亞人的戰鬥中,清軍騎兵就經常遭遇敵人的火槍陣。但無一例外,只要騎兵敢打敢拼、不怕死,就一定殺到敵軍面前。只要近了身,騎兵對步兵就能展開一邊倒的屠殺。
僧格林沁久經戰陣,在數年前剛剛全殲林鳳祥、李開芳帶領的太平軍北伐軍。他敏銳的意識到,英法聯軍以步兵為主,只要能充分發揮滿蒙騎兵的機動性,就能將敵軍分割包圍,進而全殲。因此,僧格林沁所制定的戰術是先以蒙古馬隊和正黃旗滿洲騎兵為先鋒,利用騎兵的速度先擊敗英法聯軍前鋒部隊,再以清軍其餘步騎兵從兩翼包抄,與蒙古馬隊一起將英法聯軍圍而殲之。對此,咸豐囑託僧格林沁:
“軍情變幻靡常,總在出奇制勝。”
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可以說,在對陣英法聯軍時,咸豐、僧格林沁講究得仍是古典中國的軍事思想,即以謀略和機動性取勝,但對軍隊的組織和建制,卻在很大程度上予以忽略。
9月21日,戰鬥打響。像計劃中一樣,清軍鐵騎從正面發動了對英法聯軍的突擊。在兩翼,清軍則利用數量優勢,對英法聯軍的陣地進行了包抄。
據法軍總司令蒙託邦記載:
“韃靼人開始了猛烈的攻擊,他們的騎兵從我們陣地的右側到左側都聚成一片,蜂擁而來。”
一時間,戰場上煙塵滾滾,殺聲如雷。然而英法聯軍卻不慌不忙,像往常一樣排除了很多中國人所看不起的“排隊槍斃陣”。
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面對滿蒙騎兵的正面衝擊,英法聯軍展現出其出色的紀律性。即使敵軍進入了射程,如果沒有軍官的號令,也絕不開火。等清軍騎兵衝到大約五十米時,聯軍軍官戰刀一揮,士兵們一齊開火,清軍騎兵瞬間倒斃一片。
歐洲人之所以排出密集的“排隊槍斃陣”,絕不是因為傻,而是當時的武器決定的。當時的歐洲人的火槍,是前膛槍。這種槍沒有膛線,因根本此打不準,特別在100米外就沒有任何準頭可言,到了50米內命中率才會高一點。
與此同時,這種火器裝彈很慢,程式繁瑣,甚至一分鐘都開不了一槍。因此,士兵們必須排成嚴整的陣型,用齊射的方式,充分提升火力密度。僧格林沁不明白歐洲人齊射的厲害,低估了英法聯軍火力的兇猛。因此英法聯軍發動第一輪齊射,就已經註定了清軍的失敗。
火槍齊射後,英法聯軍的火炮和火箭也吐出了火舌。據僧格林沁奏報稱:
“該夷火箭數百隻齊發,馬匹驚駭,回頭賓士衝動步隊,以致不能成列,紛紛退後。
在歐洲人的猛烈打擊下,正面的滿蒙鐵騎潰不成軍,只得紛紛後撤。
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那麼,包抄英法聯軍兩翼的清軍騎兵,他們成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相比於正面的清軍,兩翼的清軍敗得還要恥辱。因為擊潰他們的並不是火器,而是原始的長矛。
此戰中,英法聯軍也投入了數百名騎兵,他們主要是英國“女王”近衛龍騎兵團、英屬旁遮普普羅比騎兵團、英屬印度費恩騎兵團、法屬北非西帕希騎兵團。這些騎兵,大多來自於英法的殖民地,壓根就不是英法騎兵的正規部隊。
然而就是這群來自印度、北非的雜牌,硬是用長矛和馬刀打得清軍潰不成軍。9月17日,北非西帕希騎兵遭遇大隊蒙古騎兵,蒙古騎兵來不及拉開距離就被對手追上展開近戰,最終幾乎全軍覆沒。9月18日,英印騎兵400人遭遇2000蒙古騎兵,英印騎兵以密集整齊的線型佇列展開突擊,蒙古騎兵被迅速擊潰。
當年蒙古鐵騎橫掃天下,無往不利,經常以少勝多。如今人數佔據絕對優勢,為何連歐洲人的僕從軍都打不過了?
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實際上,這些僕從軍雖然並非出自英法本土,但也經過了近代化的軍事訓練,可以對敵軍採用“騎牆”式的攻擊。所謂騎牆,就是騎兵們齊頭並進,像一面牆一樣衝向對手。面對陣容不整的對手,“騎牆”能夠輕易做到區域性的“以多打少”。在中國古代,想形成“騎牆”,必須用鎖鏈進行連結,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連環馬。而經過嚴格訓練,歐洲騎兵即使不用鎖鏈,也能做到齊頭並進。
在“騎牆”的攻擊下,滿蒙騎兵根本不敢近戰,因為只要近戰就會被擊潰。因此他們只能一邊策馬賓士,一邊向後方射箭。然而,英法聯軍所騎的戰馬,經過了近代化的培育,不僅個頭大,而且速度快、耐力好。反觀蒙古騎兵,他們的戰馬比起敵人的戰馬,就像一隻可憐的狗。
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因此還沒等蒙古騎兵射幾箭,英法聯軍的騎兵就攆上了他們。正如一名錫克騎兵事後回憶的那樣:
“一旦抓到了他們,就造不成什麼傷害”。兩軍只要一相遇,韃靼騎兵就會被砍翻一片,就像打保齡球一樣。
就這樣,滿蒙鐵騎被英法聯軍徹底擊潰。而英法聯軍則發動了刺刀衝鋒,而這也是他們排成線列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因為在當時,遠端武器不能完全決定戰場的勝負。最終一錘定音的,還是得依靠白刃戰。因此,線列陣其實是一種另類的長矛陣,更能發揮集團化的優勢。
而即使是白刃戰,清軍也不是對手,最終全線潰退,而僧格林沁見大事不妙,趕緊棄軍而逃。此戰中,清軍屍橫遍野,光屍體就有1200具。後來根據統計,此戰中清軍死亡達到3000人。而英法聯軍損失有多少呢?說出來笑死你,一共才5人,其中英軍3人,法軍2人。
此戰後,法國將領蒙託邦被拿破崙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卻遭到巴黎議員的強烈反對,這位議員譏諷道:“那也能稱為一場戰役?我們一共才死了5人。”
落後就要捱打。八里橋之戰告訴國人,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謀略都是沒有意義的,即使你有諸葛之智,張良之謀。相比於研究那些“出奇制勝”的謀略,不如多花精力在武器、建制、紀律這些硬指標之上。只有注重硬實力的提升,才能讓八里橋的慘敗不再重演。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50 字。

轉載請註明: 面對英法聯軍“呆”戰術,3萬滿蒙鐵騎蜂擁而上,殺敵5人自損3000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