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巨大謊言,八萬擊退八十萬,全憑投秦的晉將朱序一聲吼?
氐族人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前秦殘暴的秦主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勵精圖治,武力上降伏各少數民族政權,統一了北方。在連年征戰,以及內部人心不穩的情況下,將故去謀臣王猛的忠告拋之腦後,率軍八十萬(也有稱120萬)征討南方的東晉。
東晉派出謝安謝玄叔侄二人,布兵八萬於肥水河畔嚴陣以待,苻堅親率八十萬旌旗蔽日,雙方正面對峙決戰在即,此時東晉提出要秦軍後退,讓出一片開闊地作為戰場,秦軍自是藐視晉軍,覺得次此提議無妨,於是主動後退,然而此刻秦將朱序原是從東晉投降而來,心中始終不忘東晉恩情,於是趁著秦軍後退,向著秦軍大喊“秦軍敗了!”緊接著不明細裡的秦軍一窩蜂地抱頭鼠竄起來,於是乎晉軍勢如破竹地衝鋒砍殺,秦軍皆如待宰的羔羊和無處躲藏的過街鼠,最終秦軍大敗,秦主苻堅被叛將所殺,前秦隨之滅亡。
那麼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真的就是朱序的一聲獅子吼,就滅掉了八十萬秦軍,繼而滅掉了一個前秦政權?謝安謝玄叔侄就單單靠喝著茶水兒,擺弄擺弄棋子兒就千古留名了?
真實的淝水之戰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公元378年苻堅就已經開始攻打東晉,經過一年多由投降前秦,也是金庸筆下慕容復的原型鮮卑人慕容垂在攻下南陽後,又攻下朱序鎮守的襄陽,隨即朱序投降前秦。苻堅降伏的鮮卑人慕容垂(之後建立後燕)、羌人姚萇(之後建立後秦)、東晉人朱序,都只是武力上被征服,內心深處仍然是思念故國,一有機會便背叛了前秦。
第二,謝安在建康(今南京)佈防,令侄子謝玄率軍五萬自廣陵(今揚州)出兵阻擊秦軍,連戰連捷,有效抵禦秦軍南下的聲勢。
第三,公元383年真正意義上的淝水之戰一觸即發,經過七年的戰場實踐和積極準備,東晉謝安和謝玄已胸有成竹,率精兵8萬迎戰貌合神離的秦軍80萬。
第四,謝安分兵三路北擊秦軍,苻堅自視甚高,認為大軍壓境勢必速戰速決,投降前秦的朱序,被苻堅派去勸降東晉先鋒謝石,然而心向東晉的朱序並沒有勸降而是陳情秦軍的佈局和利害關係,獻計謝石先下手為強,定可擊破秦軍先鋒和士氣。果不其然,一場突襲戰後,秦軍慘敗,此時的苻堅已經從輕敵轉變為畏敵,此刻登上高樓才發明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兩個響噹噹的成語。
第五,在淝水之戰前夕,秦軍雖是侵略一方,然而就已經連吃了幾場敗仗,雙方對陣淝水後,東晉提出秦軍後退,空出一片陸地作為主戰場,秦軍將領表示反對,秦主苻堅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秦軍後退,晉軍前進需要渡河,在晉軍渡河之時進行擊殺,便可大獲全勝。
苻堅想法沒錯,晉軍半渡之時,正好是勢弱之時,此時擊殺必將事半功倍,然而天災永遠不及人禍,後來發現多餘收降了朱序,喂不飽的白眼兒狼,聰明才智一股腦兒地跩給身處泥濘中的秦軍了,正當秦軍踏著步點兒後退之時,朱序一個聲音高叫著“秦軍敗了!”本身就厭戰的秦軍,正處在士氣低落的時刻,一聽到戰敗了,更是如驚弓之鳥一般四處逃散,這是時的秦軍潰散是各自為尋求逃命保命,殊不知這東奔西跑的找活路,實際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找死。
秦軍自亂陣腳的戰敗了,秦主苻堅亦是倉皇出逃,可惜屋漏偏逢夜連夜雨,苻堅的失敗,造成暫時統一的北方又分崩離析起來,鮮卑人慕容垂、羌人姚萇等少數民族相繼叛變建立起政權。兩年後苻堅被姚萇所俘而誅殺,當年苻堅擊敗慕容垂和姚萇之時,沒有聽從謀臣王猛的建議斬草除根,而是心想以德感化,使之忠心為其效命,然而此二人皆是人中龍鳳,如今臣服也只是暫時委身侍下,一旦羽翼豐滿必將一躍而起躥入雲中,翻雲覆雨。擒賊先擒王,當時武力征服後,斬首其王者,從此消滅了異心,其軍民混編入營,長此以往,便模糊了你我概念,怎會有今日的叛變,苻堅當初的以德服人,在慕容垂和姚萇看來就是婦人之仁。
淝水之戰不似想象之中嘎嘣乾脆的:想幹仗了、等你啊、河邊對視、發現瞪不死對方、後退騰地兒真幹、聽話照做後退、叛將一聲吼、稀里嘩啦、卒、享年……前後歷時七年才有的淝水河畔深情一望,古代人口才有多少?十分之一都拉來充軍,一百多萬人的南北輾轉,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輕鬆耳語的,淝水之戰可以名留青史,自是有它熠熠生輝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