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苦惱,孩子成績差,補習班科科都不落地報名,錢花了一堆,可成績該差還是差。說孩子不努力,眼瞅著孩子做作業都挺認真,課也是一節不落地去上了,可是還不如人家壓根沒上補習班的孩子成績好。
其實很多家長很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
孩子成績提不高,很大程度是基礎沒打好導致了孩子沒有學習方法,然後變得越來越不會學習。
孩子成績差,多半是“死學習”、“讀死書”導致的
在中國最主流的應試教育中,我們常常教會一個孩子要上學,努力學會課本上老師講授的內容,要考出好成績。
事實上,大部分的孩子也確實是努力這樣去做的,但是似乎成績單成為了大部分孩子的“分水嶺”,很多孩子也表示過,自己並不是不認真學習,該背的背,該記的記,可是一到做題時,就是做不對。
理解不了,記不住:
大多數的人吸收知識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而書本上許多知識,沒見過、沒接觸過,就讓孩子產生了無法代入的感覺。
久而久之,孩子因為理解不了,就學不進去,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只懂得看書背書,卻不懂運用:
也有一部分孩子,勤勤懇懇,只要是老師佈置的任務都能夠按時完成,絕對是家長和老師眼中勤奮努力的好學生。
遇到死記硬背的題目能夠毫不費力地答對,但是一旦出現靈活變通的問題,通常這類孩子都顯得比較木訥了。
很多家長問,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很簡單,總結為一點就是,孩子們見過的、知道的新鮮事物太少,缺少和書本中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以至於一部分孩子找不到學習的樂趣,還有一部分孩子在學習中不會舉一反三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我們沒能教會孩子如何增長可代入到書本中的知識,一味地讓孩子“死學習”,卻錯失了為孩子打好基礎、為快速提高成績做好準備的關鍵時期。
忽略這些事,補習班幾乎等於“白花錢”
教會孩子明白,學校不是學習的唯一場所,課本也不是學生擁有知識的唯一渠道。
在很多家長的認知中,認為孩子去了學校就一定是坐在課堂上學習書本知識的。
這個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就侷限了孩子的思維,學校是培養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場所之一,但並非唯一。
一個進入到特定學習環境下才懂得學習的孩子,在離開這個環境之後,必定會鬆懈自己,甚至一點有關於學習的事情都不再思考。
從小學就要培養孩子懂得積累知識的能力很重要。
許多孩子,學一點忘一點,經常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沒有對知識做整合和積累的習慣。
讓孩子學會整合錯題,對同一型別錯題的易錯知識點單獨拿出來做整理,時常複習,次數多了,再見到就胸有成竹了。
讓孩子學會分享學習成就感。
所謂學習成就感就是今天學到了什麼,今天做對了什麼,今天被老師誇獎的經歷等,在孩子的分享過程中得到家長的鼓勵,同時也能夠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
小學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起點,這六年可以說是能夠決定和影響了人生後面的幾十年的關鍵階段。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自然、獨特的。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不要給孩子的成長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