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申績效工資改革,三類教師漲幅較大,另外三類就不好混了。
中小學績效工資的實施,確實起到了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的作用,體現了多勞多得能者多得的勞動原則;但在績效工資實施的過程中,有些學校並沒有領會實施績效工資的意圖,存在變相平均主義的傾向,存在誰有實權誰多得的不良現象,教師們意見很大,不僅沒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鬧得教師們心塞!
第一鬧心的是幹活多的教師並沒多拿績效。普通一線教師基本都是滿負荷工作量,比如語數外都是兩個班級的日常教學,一般還有早讀、中午輔導、放學前的輔導;有些有寄宿生的學校還需要晚值班,擔任班主任的教師更是忙得不可開交,這還不算隨時可能出現的臨時性工作。
但是這些工作量滿滿的教師,錢包並沒有滿滿,相比其他工作量少的教師和後勤人員,績效並沒有多多少。我校一對夫妻,妻子兩個班級語文,老公在總務處分發教材資料;年終績效妻子僅比老公多300元。
第二鬧心的是學校行政人員總比一線教師多。學校行政人員因為要負責行政事務,教學任務僅是普通一線教師的一半,但等同於滿額,拿全額工作量的績效。關於這一點,教師們沒有異議,但不理解的是年終行政人員怎麼還要拿全年的行政補貼呢?既拿工作量績效,又拿行政補貼,這不是重複計算嗎?
當然行政人員還有一大筆加班費。按學校規定,一天加班算100元,一年下來行政人員的加班費都要大幾千,這筆錢也都是年終績效支出。有教師就說了,做一個學校行政,一份工作拿了三份錢。因做行政工作,所以要有補貼;因做行政工作,所以教學任務少一半但算全額;因做行政工作,所以要加班拿錢。
第三鬧心的是高階教師不願意多幹活,但績效不能少。教師千辛萬苦評上高階後,許多高階教師不願意衝在一線、不願意挑重擔了。當然這並不是普遍現象,但也不是個別現象,因此也成了普通一線教師痛恨的事。
學校領導或出於私心,或怕事求安穩,明知如此績效分配方案不合理,也不願大動手腳,致使肥了少部分人,傷了大部分一線教師的心,以致教師們說“績效工資”是“譏笑工資”。教育部多次強調績效工資要有所傾斜,不搞平均主義,要拉開差距,真正做到“獎勤罰懶”,體現多勞多得能者多勞的勞動原則。
在剛剛頒佈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再次強調要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其中績效工資的分配改革就是教師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績效工資如何分配,就是對教師評價的一大體現;分配金額的多少,就是對教師工作的全面評價。
教育部強調評價教師要“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學校工作是一盤棋,每顆棋子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都認為自己很重要;因此在績效工資分配中都覺得自己不能吃虧。此次教育部檔案,特別提到了這個問題,認為學校績效工資的分配必須向三類教師大幅傾斜。
第一類是班主任,教師隊伍中最任勞任怨的一個群體,也是教育風險最大的一個群體;第二類是一線教師,這個提法當然是要和非一線教師相區分;第三類是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這個提法明顯是體現“能者多勞”原則,區別於那些混日子的教師。
教育部強調這三類教師完全應該享受較多較大的績效工資份額,而且將形成長效機制,一以貫之傳承下去,讓積極踏實肯幹能幹的教育教學工作作風成為學校的主旋律。可以預測,以上三類教師必將成為學校教師中錢包最鼓的人群;另外想少幹活多拿錢的三類人就不能輕易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