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國家欠債不還,一個被債主滅,一個卻把債主滅了

二戰之後,世界格局大洗牌,多少強國在這段時間裡進入衰亡,多少弱國又在這段時間裡呈現崛起之勢,也有國家在歷經強盛後又遭遇戰火,瞬間從強國之位跌落。1980年9月22日,早年間就因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海主權,時而衝突不斷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間,再次掀開長達8年之久的戰火。
由於海灣地區戰略意圖至關重要,仗著石油逐漸強大起來的伊拉克,便想在該地謀取霸權,兩伊戰爭就此爆發。戰爭打響有輸有贏,也可雙方握手言和達成停戰協議,但兩伊戰爭不一樣,既然沒有勝利者和失敗者,也不能算是平局,因為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此戰也妥妥就是一場消耗戰,兩國都因此陷入高額外債之中。
兩個國家欠債不還,一個被債主滅,一個卻把債主滅了
在中東國家中,科威特是個十分富裕的國家,靠著石油發家致富的它,在國外的資產一度超過1000億美元,並且還持有西方國家中諸多企業超百億美元股份。原本與伊拉克關係還算不錯的科威特,在兩伊戰爭期間也沒少給予伊拉克貸款支援,供其買裝備使用。
截至戰爭結束,伊拉克所欠科威特債務達140億美元。伊拉克原本想透過上漲石油價格獲利後,償還欠科威特債務,可科威特不願意降低石油產量甚至反其道而行,伊拉克石油貿易鏈受損,兩國關係愈演愈烈,最終兵刃相向。
兩個國家欠債不還,一個被債主滅,一個卻把債主滅了
如若將債主領土變為自己領土,此前債務便能一筆勾銷,所以伊拉克大軍於1990年8月2日出兵科威特。科威特那是能和當時有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對抗的主,全境不到一天就淪陷於伊軍之下,陷入滅國之境。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伊拉克此舉必然不正義。後來的海灣戰爭,伊拉克也嚐到了苦頭,可見老賴不好當。
國與國之間存在債務問題很正常,就算美國是當今最強國,依然也還是欠外債最多的國家。而遙想當初的蘇聯,也沒少“欠”美國的錢。所以,除開科威特這個債主被欠債國滅國奇葩事外,蘇聯這個債務國差不多也能算是被美國這個債權國“滅了”。
兩個國家欠債不還,一個被債主滅,一個卻把債主滅了
用剪不斷理還亂形容美蘇關係再恰當不過,二戰之後美蘇關係一度降至冰點,古巴危機更是差點讓全世界“陪葬”。可將時間推回到二戰間,美蘇共同對抗法西斯時,儘管羅斯福和斯大林各懷心思,但當蘇聯需要支援時,美國確實也沒吝嗇過。
二戰初期,美國秉持“中立”原則,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一律“不管不問”。但眼見法西斯聯盟越發強大,美國在珍珠港還未被襲時就意識到自己無法獨善其身,也就開始了給予英國、蘇聯等國家援助。其實對於 蘇聯的援助,早在1941年8月份《大西洋憲章》發表後開始,美國就連同英國一起提供支援了。
兩個國家欠債不還,一個被債主滅,一個卻把債主滅了
本就靠武器裝備發家致富的美國,前期觀戰時也賺得盆滿缽滿,援助起來也夠大方。據悉,二戰期間美國給予蘇聯的援助,從軍火到戰略物資,從軍用食品到機械裝置可謂一樣不落。飛機、裝甲車、火炮、槍械,連鋼材等戰略物資都有,據不完全統計,這些物資價值高達110億美元。
蘇聯見美國如此大方,自然也是來者不拒,除開物資外還從美國手中借了六百多艘艦船。既然是借自然得還,不過最終蘇聯只還了百餘艘,至於其他武器支援,蘇聯直接裝傻,說白了就是不想還。
兩個國家欠債不還,一個被債主滅,一個卻把債主滅了
美國本就是商人,不賺錢的買賣不會做,就算賠了也會從其他地方找補。後來冷戰序幕被拉開,這個強大的紅色帝國終究落得個解體結局。當然,冷戰爆發因素很多,蘇聯解體因素也很多,縱使美國沒拿回錢,但直接讓對手四分五裂帶來的效益,遠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同是債務國,走著一樣不想還錢之路,最終卻殊途不同歸,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53 字。

轉載請註明: 兩個國家欠債不還,一個被債主滅,一個卻把債主滅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