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江
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學校不得使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2月1日新華網)
對教育部的“校園手機禁令”,很多家長舉雙手贊成,但公眾也有擔憂。比如,“禁令”如何落實到位、帶來實效?為逃避學校檢查,一些學生藏匿手機的辦法花樣百出,讓老師防不勝防。無奈之下,一些學校動用了“當眾砸毀手機”、體罰學生等備受爭議的處理方式,但收效甚微。此外,一些家長、老師存在重視不夠、配合不夠和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凡此種種,使規定打了折扣。
事實上,類似“禁令”並非新規。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在《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統一保管;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佈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原則上採用紙質作業。隨後,各地制定了細則,但收效不大。“停課不停學”期間,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再度反彈,資料顯示,疫情期間中小學生近視率上升了11.7%。
現實說明一個道理:落實好“禁令”,需要敢管、真管、嚴管,該堅持的原則必須堅持;同時,要善作、善為、善成,積極做好有效引導工作。手機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一味封堵或放手不管等極端措施,都不足取,也不切實際。“禁令”的初衷不是讓學生和手機“絕緣”,而是引導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培養和提高學生資訊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正因此,“禁令”沒有“一刀切”。
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嚴管善導有機結合?不妨從嚴格落實“不得使用手機佈置作業”的要求做起。身教重於言教,如果老師經常用手機佈置作業,動輒要求學生和家長“群內打卡”,學生自然有理由抱著手機不放。新華社在“微評”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跟保護孩子視力比起來,放學之前抄個作業根本不算事。誰要說離了手機咋佈置、檢查作業,不妨去問問老教師,沒有手機的年代是咋辦的。”但現實同樣不容樂觀,教育部一再強調不許在微信群佈置作業,但不少學校當成了耳旁風。
總之,規定雖好,落實才是關鍵。
作者: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