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習慣,而且對周邊國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些在國內找不到的史料,有時國外出土的文物可以填補這塊空白。而在2017年,蒙古國境內發現的一塊斷崖石碑,便在我國史學界引發了動盪。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封燕然山銘》拓碑
蒙古發現摩崖石刻
1990年,蒙古國的兩位牧民在杭愛山意外發現了一處刻著漢字的摩崖石刻。由於是繁體字,所以當地的專家並未能破解上面的內容。為了弄清楚上面究竟記載了些什麼內容,蒙古國與我國內蒙古大學展開合作。
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語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勘測,透過仔細辨認,初步確認此石刻正是班固所書的《封燕然山銘》。
而這一時刻的發現,也填補了我國曆史上的空白。
竇憲
那這篇《封燕然山銘》究竟記載了哪些內容呢?主要是寫了東漢漢和帝時期,名將竇憲領兵出擊北匈奴的事蹟。
竇憲乃是大司空竇融的外孫,妹妹漢章帝的皇后。仗著皇帝的寵信,竇憲與兄弟為非作歹,甚至敢欺凌沁水公主。漢章帝去世後,漢和帝年少登基,竇太后臨朝攝政,竇氏一族權威更勝從前。
竇憲劇照
竇憲領兵出擊北匈奴
而竇憲此人性情果急,睚眥必報。但凡得罪他的人,基本沒有好下場。都鄉侯劉暢在弔唁漢章帝時,得到了竇太后的召見。竇憲害怕劉暢分走他的宮省之權,便公然派刺客在屯衛之中殺死劉暢,並嫁禍給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後來事情敗露,竇太后大怒,將竇憲禁閉內宮之中。竇憲自知罪孽深重,害怕不能保全,便請求替朝廷出擊北匈奴。
漢軍
恰巧當時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於是朝廷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帶領執金吾耿秉,聯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馬三萬人,會師於涿邪山。
竇憲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殲敵一萬三千人,俘虜無數。隨後,竇憲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
同行的班固便寫下了這篇《封燕然山銘》。
勒石燕然
重要意義
為何說這篇銘文重要呢?因為燕然山之戰是有史記載的重要戰役,結束了中原王朝與匈奴長達幾百年的戰爭,對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封燕然山銘》被認為是我國有史以來邊塞記功碑的源頭,“燕然勒石”也成了重要的典故,以及後世名將嚮往的事業巔峰。
而且這次發現也確定了《封燕然山銘》的具體地理位置,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史書和史料記錄,終於完全匹配上。
《封燕然山銘》
更為重要的是,竇憲對北匈奴的兩次大戰,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北匈奴主力被徹底殲滅後,殘部不知所終。但據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的說法,這些北匈奴殘部在受到漢朝打擊後,採取了“向西方進軍”的策略。隨後他們與歐洲的原住民哥特人一起,滅亡了古羅馬帝國。所以竇憲對北匈奴的用兵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也間接推動了歐洲的歷史程序。
參考資料:《後漢書》、《羅馬帝國衰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