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閒遊寶豐,聽聞寶豐有座文筆峰塔,便順路驅車前往,不想此行令人唏噓慨嘆許久。

雖然傳說寶豐曾經有過兩座文筆峰塔,但現存的只有縣城南2.5公里筆山射箭臺上的這座塔。

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文筆峰塔又叫文峰塔,也叫文筆塔,塔所在的小山名曰文筆山,據說是因為此山在文廟之南故而得名。據《寶豐縣志》記載:筆山,在小店鄉(現在改為楊莊鎮)境內,北距縣城2.5公里,山系土質。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海拔154米。

文峰塔就在在筆山上的射箭臺上。

提到射箭臺,不能不說說它的傳說。據傳,在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被王莽的軍隊圍困在寶豐城內,無奈的劉秀想出一條妙計,他要求王莽若退兵一箭之地,他就肯就降。王莽答應了劉秀的條件。

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為了讓這一箭之地夠遠,劉秀命部將賈復登上城牆,往南方奮力射一箭,最終箭落在城南的文筆山上。此刻的王莽也只好依前言退兵到這“一箭之地”外邊去了。

劉秀趁王莽退兵之際,率兵北撤衝出莽軍的重圍。

後來人們在箭落處修一土臺,取名射箭臺,以紀念賈復的神功和劉秀的智勇。

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射箭臺上的塔就是文峰塔,興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 七月。

文峰塔由基石、三層條石、132層灰磚及塔剎四部分組成,其中基石高1.6米,三層條石高0.6米,132層磚高9.9米,塔剎高0.3米,總高為12.4米。

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該塔為實心,呈六稜形。塔南鑲嵌碑刻一方,碑文陰刻楷書,主要記述建塔主持人及捐助者姓氏,其中最引入著目的是在生員名次中,有輔佐李自成大順政權丞相 “生員牛金星” 之名。

遠看文峰塔,的確與眾不同,不像常見的塔的形狀,沒有飛簷,更沒有門窗,只有稜角。但細想一下,既然叫做文筆塔,應該就是仿造古時候筆的形狀建造的吧。

之所以要建造文峰塔,據說是古時候官吏為了寶豐多出人才而建。

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據說,在文峰塔建造之前,寶豐很少出進士,最多出過幾個舉人。而一個地方官的政績直接與在任期間出過多少人才相關,為了提高政績,更為了寶豐的文化發展,文峰塔的興建就自然而然了。

據清代《寶豐縣志》記載: 縣令範廷弼信術士之言,在文廟前筆山之巔,組織捐資興建文筆峰塔,並立碑於塔下,題詞曰:“文峰沖天,世出魁元” ,以此勉勵學子,潛心學習,以求科場奪魁。

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有專業人士考證後斷言,寶豐曾經有過兩座文峰塔,一座在文筆山上,一座在寶豐城牆上,城牆上的文峰塔建造的更早一些。之所以又建造了一座塔,原因是古時候當地官吏聽信術士的說法,要引導這勵學之靈氣從文廟大殿直達東城牆上的文筆塔之頂。但是由於寶豐縣城地勢較低,再加上城牆和文筆塔的高度最終也沒有超出南嶺地面高度,靈氣無法通天,所以事隔四年之後,又再在文筆山上再建一座文筆塔,以接通靈氣。以便達到“文峰沖天,世出魁元”的目的。

說來也稀奇,文峰塔建成後,寶豐縣陸續就出了不少才子,特別是清代大營鎮就出了一位名人,人稱“吳翰林”。“吳翰林”叫吳垣,字翰宸,號雲嶷。康熙乙丑進士,曾做過康熙帝的老師。在吳垣告老還鄉時,康熙帝親賜吳垣御詩一首:“風暖雲開晚照明,翠條深映鳳皇城,人間欲識雲和態,聽取新詩玉管聲。”吳垣的後人將這首御詩鐫刻在一方小石碑上,儲存至今。

至於寶豐出了許多人才是否有文筆塔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但希望人才輩出沒有錯。

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如今,環塔仔細觀看今日的文峰塔,雖然周邊建起了碑廊等配套設施,但反觀塔身破舊不堪,有的地方彈痕累累,有的地方塗鴉重重。現狀堪憂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97 字。

轉載請註明: 寶豐文筆峰塔,堪稱省內孤例,如今觀之令人唏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