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面無私包拯的故事 包公審烏盆

包公夜審郭槐

在仁宗年間,有一個盲眼老婦李氏帶著一個名叫梅孃的義女在鄉下生活,她們主要靠賣菜為生。李氏總是自稱為“哀家”,梅娘只是認為李氏可能精神上有些問題。其實李氏就是真宗的妃子,在產下龍子之後被劉氏算計,不但將她的兒子換掉,還差點被打入冷宮。劉氏忍辱負重二十多年,只是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兒子。

包公臉譜

當年的劉妃現在已經是太后了,在去燒香的路上遇到了劉氏,覺得她特別像當年的李氏,於是郭槐趁劉氏眼盲,便將她騙入了宮中。雖然李氏眼睛瞎了但是她還是有智慧的,在郭槐和劉後面前裝瘋賣傻,太后對她也沒有辦法。

包拯因為殺了八賢王的舅舅而惹怒了八賢王,於是八賢王慫恿皇帝讓包拯罷官。展昭為了包拯,潛入宮中向郭槐求情,誰知知曉了秘密,於是設下機關,將李氏帶回了開封府。李氏向包拯證明了自己的身份,但當時遇到郭槐來訪,決定偷偷離去。郭槐知道後,大為驚恐。包拯發現郭槐可能隱藏著一個大秘密,於是便想求得八賢王的幫助。但是八賢王卻沒有幫助他,反而勒令包拯離京。

包拯趁著仁宗在燒香的時候讓他們進行會面,這才讓他們得以見上了一面。之後,包拯又知道了八賢王也知道此事,於是就上門拜訪,最終打動了八賢王,八賢王將事情全部告訴了皇上。但是郭槐卻不承認自己的罪責,包拯讓人假扮鬼魂來試探郭槐,郭槐最終招供。

包公審烏盆

《包公審烏盆》是中國的劇情電影,在1967年上映的,電影講述了瓦缸店主人丁萬想要李浩身上的錢,就把他毒死了,之後李浩的屍體被扔到瓦窯裡燒成一個烏盆,有人來買夜壺的時候,丁萬就順便把這烏盆也送給他。

包公審烏盆

該電影由《包公傳》改編,瓦缸店的主人丁萬看中了李浩身上的鉅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後為了毀屍滅跡,丁萬把屍體扔到燒窯的瓦窯裡燒成一塊烏盆,還把這烏盆送給了前來買夜壺的陳清。

陳清晚上睡不著,突然聽到有人叫他陳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烏盆,烏盆把自己慘痛的經歷告訴了陳清,希望陳清能為他上報包大人,讓包大人為自己做主。

陳清夫婦帶著烏盆去見包大人,在橋頭遇到丁萬,指責丁萬謀財害命,但是烏盆在白天不能說話,陳清夫婦只能等到晚上再帶著烏盆去拜訪包大人。

包拯聽完陳清的話,想時間竟然還有如此詭異的事,他決定審問烏盆,勿噴不說話,陳清被打出衙門,烏盆說衙門前有門神,我的魂魄不能進入。

晚上的時候,陳清擊鼓伸冤,他帶著烏盆從後門進入,包大人問烏盆有什麼冤屈,烏盆又什麼都不說,陳清快急瘋了。原來李浩死的時候什麼都沒穿,他不能這個這樣子見包大人。

包拯就脫下哎自己的官服蓋在烏盆上,李浩的冤魂這才像包拯彙報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包大人聽了下令捉拿丁萬夫婦,並將他們依法處置。

包公鍘陳世美

清代官員陳世美據說是戲劇《鍘美案》的原型,戲劇中的陳世美是均州人,在《均州志》中記載著的陳世美是順治年間考中的進士,他出生於仕官之家,曾經當過河北某地的知縣,後來被康熙賞識,升職為貴州的分守思仁府當按察使。

包公鍘陳世美

陳世美在歷史上是由明確記載的人,在均州當地,還有民間發現的記載陳世美的碑文,陳世美為官清廉,他體恤民情是大清官,深受當地百姓愛戴,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罪名似乎是不存在的。有人說陳世美是嫌貧愛富,還說他殺妻滅子,做了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但這寫都是嫉妒他才能的人捏造的虛假事實。

那麼清朝的清官陳世美為什麼會被宋朝的包拯給鍘了呢?我們熟知的《鍘美案》在歷史上傳唱已久,讓劇中人物陳世美遭眾人唾棄,揹負罵名,但現在看來《鍘美案》似乎是戲劇舞臺上的“冤案”。

據說清朝的時候有一個戲班子,在看秦香蓮抱琵琶,但是看戲的人很多,他們覺得戲太短了,唱不了多久,就不願意離開,掌班的沒什麼辦法,就在正戲前加了一個特殊環節。

這戲一演就演到了中午,當時演到陳世美的手下追殺秦香蓮,秦香蓮拉著兒女倒在血泊中,眼看戲又要結束了,這時有人就喊,殺了陳世美,磚頭瓦塊一時間都向戲臺上砸來,掌班的慌了,趕緊溜到後臺,不敢露臉。

這時候唱《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沒換身形,掌班的靈機一動,就讓包公到臺前就這往下唱,包公說你糊塗了,我是宋朝大官,人家是清朝的,怎麼唱。掌班的說現在是酒場,你再不出來,大家可得把這臺子拆了不可啊。

包公就帶著王朝馬漢一幫人上場抓陳世美去了,從這以後小戲《秦香蓮抱琵琶》就變成大戲《鍘美案》了。


包公神像

包公神像中的包公正襟危坐,沒有任何的表情,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不過現實中的包公跟這個形象還是非常貼切的,為人清廉、鐵面無私、英明決斷這些詞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包拯

包拯在二十八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開始了自己的官職生涯,後來到了晚年做到了樞密副使的職位,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包拯這個人很會斷案,而且又非常鐵面無私,即使自己的親戚也是一樣對待。包拯在廬州做官的時候,他的舅舅犯了法,被人告到了他那邊。包拯依法辦案,照樣讓自己的舅舅吃了一頓板子,本來有些親戚想利用包拯來做自己的靠山,那樣一弄,他們也沒有其他想法了。

後來,包拯被調到了京城中當官。在京城有許多的皇親國戚,仗著自己有後臺便胡作非為。有一個叫做張堯佐的人,仗著自己的侄女是貴妃,所以他擔任了包括三司使等好幾個職務。三司使是宮中處理財政賦稅的地方,包拯認為他並沒有這個才能來擔任這個職位,於是一連寫了五道的奏著,來彈劾這個人物。為了這件事情,包拯竟和宋仁宗在朝堂上爭吵起來。在包拯的再三要求和反對下,最後宋仁宗免去了張堯佐的職位。

雖然包拯做了大官,但是他的生活還是非常簡樸,跟普通的老百姓沒樞密差別。包拯平生非常痛恨那些貪官,在他的家訓中寫道:後代子孫做了貪官,不許回老家,也不許葬在老家的祖墳中。

包公是哪裡人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人,包拯中進士之後,做過一段時間的監察御史,之後又擔任三司戶部判官,包公多次彈劾大臣,為掃去朝中惡勢力努力,後被授予龍圖閣學士。

包拯雕像

嘉祐六年的時候擔任天章閣待制的時候被人們尊稱為包待制。包拯清正廉潔,他敢於替百姓申冤,所以有包青天的美名,後人將他當作神明來崇拜,認為包拯是文曲星轉世。包拯生平在國家治理上做出傑出貢獻,他主張改革,主張對現有的體制進行改變,他注重生產發展,認為生產力是國家富強的基礎,要提高生產力才有資本談論國家建設。他認為要鞏固國防,加強對邊疆的把守,只有防止外部干擾,才能專心治國,一心一意發展經濟,建設國家,富強民族。他主張選賢舉能,選拔有才能的人才,成為朝廷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他提倡為民請命,為民辦事,是老百姓眼中的大清官,是傑出的清廉的代表。

包拯善惡分明,是真正為民的好官,包拯因為他的功績和品行被人愛戴,在包拯去世的訊息傳出後,全城上下一片哀悼,都感嘆包拯的去世是當朝的一大損失。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是因為人們對他的事蹟的廣泛傳誦,加上藝術化的渲染,南宋的時候有一包拯為主題的戲曲,元雜劇裡更有大量讚美包拯的段落。

包拯取得這樣輝煌的成果和他自身所堅持的為官之道密不可分,他把百姓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的想法,是為官人該遵守的法則。

包公祠

包公孝肅祠簡稱“包公祠”,在合肥環城南路的一個土墩上,位於包河公園古建築群內,明弘治年間知府在這邊修建了包公書苑,所以叫做包公祠,包公祠 紀念的是宋代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包拯的公祠。

包公孝肅祠

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組成,整個祠堂風格古樸,顯得極為莊嚴,包公祠裡有銅像,有龍、虎、狗三口銅鍘,象徵了包公斷案的義正言辭,鐵面無私。祠堂內還有包公斷案的蠟像,包公演義等歷史文物資料。

整個祠堂為白牆青瓦構成,像閉合式的三合院那樣的存在,主建築是包公亭,廳內有包拯的塑像,在鑲嵌黑石的包公像面前,彷彿一切貪贓枉法,貪官汙吏都能煙消雲散,黑臉包公鐵面無私,凜然正氣的看著你。

包公亭的西面是一條長廊,東面聳立著六角龍井,裡面有一口井,井內的泉水叫“廉泉”,相傳這口井還有個故事,傳說有一個太守喝了這泉水裡的水,非常不舒服,因為他是大貪官,,因為他們都是好人。而有人喝了這井裡的水,卻覺得泉水很好喝,還有一點甜美的感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包公祠的西南面是流芳亭,傳說包拯年幼的時候常常來這邊讀書。包公祠內有一塊吸引人的石頭,是從包公墓中清理出來的刻石,是一塊講述了包拯一生的墓誌,對於現在研究當時的歷史,和對包拯人物原型的還原都有巨大的影響意義。

碑中記錄了包拯做官的時候鐵面無私的一些事蹟,據說人們對包拯非常崇敬,在參觀包拯祠堂的時候,在碑石上指指點點,常年累月下,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可以看出人們心中對包公的尊敬。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88 字。

轉載請註明: 鐵面無私包拯的故事 包公審烏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