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包拯的故事 包公审乌盆

包公夜审郭槐

在仁宗年间,有一个盲眼老妇李氏带着一个名叫梅娘的义女在乡下生活,她们主要靠卖菜为生。李氏总是自称为“哀家”,梅娘只是认为李氏可能精神上有些问题。其实李氏就是真宗的妃子,在产下龙子之后被刘氏算计,不但将她的儿子换掉,还差点被打入冷宫。刘氏忍辱负重二十多年,只是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儿子。

包公脸谱

当年的刘妃现在已经是太后了,在去烧香的路上遇到了刘氏,觉得她特别像当年的李氏,于是郭槐趁刘氏眼盲,便将她骗入了宫中。虽然李氏眼睛瞎了但是她还是有智慧的,在郭槐和刘后面前装疯卖傻,太后对她也没有办法。

包拯因为杀了八贤王的舅舅而惹怒了八贤王,于是八贤王怂恿皇帝让包拯罢官。展昭为了包拯,潜入宫中向郭槐求情,谁知知晓了秘密,于是设下机关,将李氏带回了开封府。李氏向包拯证明了自己的身份,但当时遇到郭槐来访,决定偷偷离去。郭槐知道后,大为惊恐。包拯发现郭槐可能隐藏着一个大秘密,于是便想求得八贤王的帮助。但是八贤王却没有帮助他,反而勒令包拯离京。

包拯趁着仁宗在烧香的时候让他们进行会面,这才让他们得以见上了一面。之后,包拯又知道了八贤王也知道此事,于是就上门拜访,最终打动了八贤王,八贤王将事情全部告诉了皇上。但是郭槐却不承认自己的罪责,包拯让人假扮鬼魂来试探郭槐,郭槐最终招供。

包公审乌盆

《包公审乌盆》是中国的剧情电影,在1967年上映的,电影讲述了瓦缸店主人丁万想要李浩身上的钱,就把他毒死了,之后李浩的尸体被扔到瓦窑里烧成一个乌盆,有人来买夜壶的时候,丁万就顺便把这乌盆也送给他。

包公审乌盆

该电影由《包公传》改编,瓦缸店的主人丁万看中了李浩身上的巨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后为了毁尸灭迹,丁万把尸体扔到烧窑的瓦窑里烧成一块乌盆,还把这乌盆送给了前来买夜壶的陈清。

陈清晚上睡不着,突然听到有人叫他陈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乌盆,乌盆把自己惨痛的经历告诉了陈清,希望陈清能为他上报包大人,让包大人为自己做主。

陈清夫妇带着乌盆去见包大人,在桥头遇到丁万,指责丁万谋财害命,但是乌盆在白天不能说话,陈清夫妇只能等到晚上再带着乌盆去拜访包大人。

包拯听完陈清的话,想时间竟然还有如此诡异的事,他决定审问乌盆,勿喷不说话,陈清被打出衙门,乌盆说衙门前有门神,我的魂魄不能进入。

晚上的时候,陈清击鼓伸冤,他带着乌盆从后门进入,包大人问乌盆有什么冤屈,乌盆又什么都不说,陈清快急疯了。原来李浩死的时候什么都没穿,他不能这个这样子见包大人。

包拯就脱下哎自己的官服盖在乌盆上,李浩的冤魂这才像包拯汇报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包大人听了下令捉拿丁万夫妇,并将他们依法处置。

包公铡陈世美

清代官员陈世美据说是戏剧《铡美案》的原型,戏剧中的陈世美是均州人,在《均州志》中记载着的陈世美是顺治年间考中的进士,他出生于仕官之家,曾经当过河北某地的知县,后来被康熙赏识,升职为贵州的分守思仁府当按察使。

包公铡陈世美

陈世美在历史上是由明确记载的人,在均州当地,还有民间发现的记载陈世美的碑文,陈世美为官清廉,他体恤民情是大清官,深受当地百姓爱戴,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罪名似乎是不存在的。有人说陈世美是嫌贫爱富,还说他杀妻灭子,做了很多大逆不道的事情,但这写都是嫉妒他才能的人捏造的虚假事实。

那么清朝的清官陈世美为什么会被宋朝的包拯给铡了呢?我们熟知的《铡美案》在历史上传唱已久,让剧中人物陈世美遭众人唾弃,背负骂名,但现在看来《铡美案》似乎是戏剧舞台上的“冤案”。

据说清朝的时候有一个戏班子,在看秦香莲抱琵琶,但是看戏的人很多,他们觉得戏太短了,唱不了多久,就不愿意离开,掌班的没什么办法,就在正戏前加了一个特殊环节。

这戏一演就演到了中午,当时演到陈世美的手下追杀秦香莲,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眼看戏又要结束了,这时有人就喊,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一时间都向戏台上砸来,掌班的慌了,赶紧溜到后台,不敢露脸。

这时候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没换身形,掌班的灵机一动,就让包公到台前就这往下唱,包公说你糊涂了,我是宋朝大官,人家是清朝的,怎么唱。掌班的说现在是酒场,你再不出来,大家可得把这台子拆了不可啊。

包公就带着王朝马汉一帮人上场抓陈世美去了,从这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包公神像

包公神像中的包公正襟危坐,没有任何的表情,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不过现实中的包公跟这个形象还是非常贴切的,为人清廉、铁面无私、英明决断这些词用在他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包拯

包拯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官职生涯,后来到了晚年做到了枢密副使的职位,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包拯这个人很会断案,而且又非常铁面无私,即使自己的亲戚也是一样对待。包拯在庐州做官的时候,他的舅舅犯了法,被人告到了他那边。包拯依法办案,照样让自己的舅舅吃了一顿板子,本来有些亲戚想利用包拯来做自己的靠山,那样一弄,他们也没有其他想法了。

后来,包拯被调到了京城中当官。在京城有许多的皇亲国戚,仗着自己有后台便胡作非为。有一个叫做张尧佐的人,仗着自己的侄女是贵妃,所以他担任了包括三司使等好几个职务。三司使是宫中处理财政赋税的地方,包拯认为他并没有这个才能来担任这个职位,于是一连写了五道的奏着,来弹劾这个人物。为了这件事情,包拯竟和宋仁宗在朝堂上争吵起来。在包拯的再三要求和反对下,最后宋仁宗免去了张尧佐的职位。

虽然包拯做了大官,但是他的生活还是非常简朴,跟普通的老百姓没枢密差别。包拯平生非常痛恨那些贪官,在他的家训中写道:后代子孙做了贪官,不许回老家,也不许葬在老家的祖坟中。

包公是哪里人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人,包拯中进士之后,做过一段时间的监察御史,之后又担任三司户部判官,包公多次弹劾大臣,为扫去朝中恶势力努力,后被授予龙图阁学士。

包拯雕像

嘉祐六年的时候担任天章阁待制的时候被人们尊称为包待制。包拯清正廉洁,他敢于替百姓申冤,所以有包青天的美名,后人将他当作神明来崇拜,认为包拯是文曲星转世。包拯生平在国家治理上做出杰出贡献,他主张改革,主张对现有的体制进行改变,他注重生产发展,认为生产力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要提高生产力才有资本谈论国家建设。他认为要巩固国防,加强对边疆的把守,只有防止外部干扰,才能专心治国,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富强民族。他主张选贤举能,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成为朝廷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他提倡为民请命,为民办事,是老百姓眼中的大清官,是杰出的清廉的代表。

包拯善恶分明,是真正为民的好官,包拯因为他的功绩和品行被人爱戴,在包拯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全城上下一片哀悼,都感叹包拯的去世是当朝的一大损失。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是因为人们对他的事迹的广泛传诵,加上艺术化的渲染,南宋的时候有一包拯为主题的戏曲,元杂剧里更有大量赞美包拯的段落。

包拯取得这样辉煌的成果和他自身所坚持的为官之道密不可分,他把百姓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的想法,是为官人该遵守的法则。

包公祠

包公孝肃祠简称“包公祠”,在合肥环城南路的一个土墩上,位于包河公园古建筑群内,明弘治年间知府在这边修建了包公书苑,所以叫做包公祠,包公祠 纪念的是宋代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包拯的公祠。

包公孝肃祠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组成,整个祠堂风格古朴,显得极为庄严,包公祠里有铜像,有龙、虎、狗三口铜铡,象征了包公断案的义正言辞,铁面无私。祠堂内还有包公断案的蜡像,包公演义等历史文物资料。

整个祠堂为白墙青瓦构成,像闭合式的三合院那样的存在,主建筑是包公亭,厅内有包拯的塑像,在镶嵌黑石的包公像面前,仿佛一切贪赃枉法,贪官污吏都能烟消云散,黑脸包公铁面无私,凛然正气的看着你。

包公亭的西面是一条长廊,东面耸立着六角龙井,里面有一口井,井内的泉水叫“廉泉”,相传这口井还有个故事,传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泉水里的水,非常不舒服,因为他是大贪官,,因为他们都是好人。而有人喝了这井里的水,却觉得泉水很好喝,还有一点甜美的感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的西南面是流芳亭,传说包拯年幼的时候常常来这边读书。包公祠内有一块吸引人的石头,是从包公墓中清理出来的刻石,是一块讲述了包拯一生的墓志,对于现在研究当时的历史,和对包拯人物原型的还原都有巨大的影响意义。

碑中记录了包拯做官的时候铁面无私的一些事迹,据说人们对包拯非常崇敬,在参观包拯祠堂的时候,在碑石上指指点点,常年累月下,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可以看出人们心中对包公的尊敬。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88 字。

转载请注明: 铁面无私包拯的故事 包公审乌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