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起義接連不斷的出現。早年時期,朱元璋出生了,不過當時的天下大勢還沒有到分崩離析的情況。到了朱元璋長大之後,各地接連不斷的起義軍讓元朝成為了傀儡,也讓元朝走向了滅亡。由此各地的起義軍紛紛起兵。
元末時期的起義軍中,郭子興、陳友諒等人都是當時的群雄之一。陳友諒的家族並不富裕,他的父親陳千一原本姓謝,因為入贅了陳家,才改姓為陳。在幼年時期,以及年少時期,陳友諒飽讀詩書,略通文義,在空閒的時候學習武藝。
在《倚天屠龍記》裡,陳友諒被金庸描寫成為了一個陰謀的野心家。不過歷史上的陳友諒可與小說中的有很多不同。陳友諒由於少年時期習武,到了長大之後,臂力過人,因此成為了一個小縣吏。可是陳友諒對此並不滿足。元末時期,天下大亂的時候,陳友諒看到了機會。
至正十五年,這時候的陳友諒已經加入了徐壽輝率領的起義軍,此時的陳友諒在倪文俊部。在這一年中,陳友諒成為了元帥。兩年後的至正十七年,倪文俊暗殺徐壽輝失敗,陳友諒看到了機會,於是將倪文俊殺死,趁機吞併他計程車兵。
這時候的陳友諒自稱平章政事,從此開始征戰天下。陳友諒先是攻下了安慶、龍興、瑞州、邵武、撫州、建昌、贛州、汀州等等,從這時候開始,陳友諒的實力不斷加強。此時的朱元璋還處於發展之路。此時的朱元璋實力遠不如陳友諒。
至正十九年,陳友諒先是稱漢王,同年四月,陳友諒進軍太平失敗,結果陳友諒並沒有放棄,選擇了稱帝,於是陳友諒成為了大漢皇帝,改元大義。《明史·湖廣土司傳》記載了“陳友諒據湖、湘間,瞰以利,資其兵為用。”這時候的陳友諒已經是佔據天下大部分地區了。
陳友諒的大漢國的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當時的長江大部分都屬於陳友諒,古代農耕社會中,能夠佔據長江肯定是佔據優勢的。這時候的陳友諒實力已經大大強於朱元璋,《明太祖實錄》記載“陳氏之敗,非無勇將健卒,……保其民人以待機會,則進足以窺中原,退足以抗衡一方,吾安得而取之?”
那麼實力強大的陳友諒,為何最後還是失敗了?首先陳友諒狡詐陰險,弒主稱帝。倪文俊謀殺徐壽輝失敗後,陳友諒選擇了殺死他,而且不僅如此,反而是自立為王。這讓當時的陳友諒失去了民心。陳友諒不僅僅殺死了倪文俊,之後還殺死了徐壽輝。
由此說來,兩次弒主稱帝,這讓陳友諒開始受到了輿論的抨擊。《明史·陳友諒傳》記載了陳友諒為“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朱元璋正是利用了陳友諒的這個缺點,讓陳友諒失去了一員大將,就是趙普勝。要知道,趙普勝驍勇善戰。
趙普勝的死讓陳友諒失去了左膀右臂,因此陳友諒實力大減。更為主要的是,陳友諒盲目自大,導致了自己的失敗。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東征,《明史》記載了“友諒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樓船數百艘,皆髙數丈.....載家屬百官,盡銳攻南昌,飛梯衝車,百道並進。”
從這時候開始陳友諒就與朱元璋開始了爭鬥。陳友諒過分的相信了自己的戰船,導致了自己的失敗。陳友諒進攻了洪都城,可是洪都城經過改造,陳友諒的戰略失誤,導致了進攻失敗。洪都城經過改建,離江岸三十步,陳友諒的艦船無法靠近城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戰船上計程車兵只能夠徒步前進,水師計程車兵改為了步兵。這樣的情況下,造成了陳友諒的慘敗。戰鬥十分激烈,現如今看來,假如陳友諒全力圍攻洪都,之後真的可能沒朱元璋什麼事了。可是後來陳友諒分兵攻打了兩個城池,導致了兵力的分散。
這樣一來,洪都城計程車兵有了喘息之機,於是陳友諒失敗了,再也沒有機會一統天下。更為嚴重的是,《明史》中記載了“友諒豪侈,嘗造鏤金床甚工,宮中器物類是。”也就是陳友諒生活奢侈,導致了民間百姓的怨氣越來越多。這與當時元末的情況很相似。
綜上所述,陳友諒的失敗也許是命中註定的。以陳友諒的性格是很難成就霸業的,他的缺點太多,其次只知道享樂,生活奢侈,這樣一來陳友諒肯定是不得人心了。其次生性多疑的他也被將領所不信任。於是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陳友諒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