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初期,為了瓦解漢人反抗的精神,表面上對漢人那是不遺餘力的封賞,光封王的就有五個,其他如公侯伯子男更是數不勝數;但是這個封賞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估計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能被封王的還是挺少的,來看看這五個人究竟都有誰?立過什麼功勞?下場又如何?
TOP、1 孔有德(1633年投金)
原為毛文龍部將,毛文龍死後,於1631年發動吳橋兵變,1633年投降後金。1636年,受封為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八旗漢軍成立時,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入關後,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1649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
孔有德在隨後一年時間中幾乎佔領了廣西全境,但表面風光的背後卻是強弩之末。1652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率東路軍收復湖南大部,並南下廣西,直趨桂林。孔有德親自率軍前往興安縣嚴關,扼險拒守,明軍以象陣大破清軍,取得嚴關之戰的勝利。
孔有德狼狽奔回桂林,下令緊閉城門,惶惶不可終日。李定國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明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便令其妻妾上吊自殺,自己在王府縱火,北向再拜,自刎而死。其子孔廷訓逃跑過程中被明軍俘獲,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TOP、2 耿仲明(1633年投金)
原本也是毛文龍的部下,毛文龍死後,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1632年為孔有德內應,攻陷登州,自稱總兵官。1633年,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後金。1636年被清朝封為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1644年隨清兵入關後,鎮壓農民起義軍;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
耿仲明自從歸降了清朝之後,多次跟從外出征戰,這些出征都和孔有德在一起,從未獨自出徵的時候。1649年開始耿仲明與孔有德分道出兵。孔有德南下攻打廣西,耿仲明與尚可喜征討廣東。耿仲明率領原有的兵馬二千五百人、新增兵七千五百人,合為一萬人,以徐得功為左翼總兵,連得成為右翼總兵。
就在耿仲明打算大顯身手、整軍出發的時候,刑部上奏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陳紹宗等放縱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觸犯了逃人法,論罪應該被殺。原本清廷說應該寬大處理,紹宗等人也免於死罪。然而,在1649年11月,來不及知道清廷寬大之命的耿仲明走到江西吉安的時候自縊而死。
TOP、3 尚可喜(1634年投金)
尚可喜原本也是毛文龍的部下,而且還是毛文龍的養孫,但是不久之後毛文龍就被殺了,與孔有德和耿仲明不同的是,尚可喜迅速鎮壓了兵變,並迎黃龍復出視事,黃龍為表達感謝,當即提拔尚可喜為遊擊。
但是後來由於已經降清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引後金兵攻陷旅順,黃龍兵敗自殺,留在旅順的尚可喜妻妾及家眷侍婢數百口也全部投水而死。新上任的沈世魁對其懷恨在心,並伺機報復。尚可喜孤家寡人一個,於是降後金,並掠廣鹿、大小長山、石城、海洋五島軍民萬餘人,然後攜麾下諸將、轄下五島軍資器械航海歸金。
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裡,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康熙年間,晉封為平南親王。值得一提的是,在攻打廣州的時候,由於南明兩廣總督杜永和拒絕投降,尚可喜等圍困城池長達10個月,最終攻下城池,大肆屠殺城中居民,後世稱為“廣州大屠殺”。廣州城當時人口大約40萬,死難者約五分之一。
在後來的“三藩之亂”的時候,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跟隨吳三桂一起反清,但是尚可喜堅決拒絕反叛清朝,於是被尚之信軟禁了起來,在軟禁期間死去,康熙皇帝聞訊震悼,賜諡號曰“敬”。尚可喜的後代,也是清初五漢王中待遇最好的,第二個兒子承襲平南親王,第七個兒子官至領侍衛內大臣,娶和順公主。
TOP、4 吳三桂(1644年降清)
吳三桂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後來又晉升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
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164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1673年,康熙下令宣佈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但是沒幾年就被康熙剿滅了,兒子吳應熊,孫子吳世璠皆死。
TOP、5 孫可望(1657年降清)
1630年,張獻忠在陝北起義,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義軍,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改姓張。成年後,勇敢、狡奸,每遇敵,他率部下沉著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牆”。因為他識字,又機靈,很受張獻忠器重,為張獻忠四個養子中之長子。
1644年8月,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群將之首,以平東將軍,另加監軍,節制文武。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餘部南下攻佔雲貴一帶,堅持抗清。後改投永曆政權,以武力挾制永曆朝廷。
孫可望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並與大將李定國不合,導致內訌。公元1657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隸屬漢軍正白旗,被封義王。
公元1660年11月20日,孫可望死了。官方的說法是病死,真相如何頗有疑義。清初史家就說孫可望是“隨出獵被射死”;或者說“封為義王,尋被酖”;但此時孫可望家族還有價值,王位被承襲,但是在永曆帝被殺,李定國病逝後,孫可望家族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於是待遇逐漸降低。
1666年朝廷下令將義王孫徵淳(孫可望第二個兒子)的年俸由五千兩減為三千兩。1670年,孫徵淳病死,其弟孫徵灝請求襲封。經議政王、大臣會議,降封為慕義公;孫徵灝死後,其子孫宏相再降襲一等輕車都尉。公元1771年,清廷終於決定:“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後不必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