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我也要吃海底撈”,媽媽該怎麼回答?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一位網友私信“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要的東西越來越多。上次他們班裡有個孩子揹著1000塊的書包,她回來非吵著鬧著要去買,這幾天又不停地說要吃海底撈。怎麼才開學半個月,大字不識幾個,攀比炫富倒是學的溜”。
相信很多家長也有同樣的感受,大多數家庭都是工薪階層,一個書包上千塊、一頓飯幾百塊,再加上孩子平時的學費、住宿費、伙食費等等,家長們叫苦連連,可孩子們不理解大人的壓力,一味地攀比加壓該怎麼辦呢?
孩子們的攀比多建立在今天誰穿的衣服好看時髦、誰的文具書包更貴、誰的零花錢更多等。針對孩子的攀比,不少人提出過建議,比如文章開頭那位媽媽,面對孩子想吃幾百塊的海底撈時,告訴孩子自己家裡窮承受不了天天高消費,別跟幼兒園同學攀比。
其實,媽媽這樣說根本起不到作用,孩子年紀小對金錢沒有具體概念,她只會覺得委屈或者自卑不如別人,可能哭一場跟媽媽賭氣,到學校以後不願意跟小朋友一起玩,性格越來越內向。
教育專家組還特意列舉了幾種常見的攀比“借題發揮”角度,便於父母深度理解。
1)反攀比
孩子們攀比的直接想法就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幼兒園小朋友說吃了海底撈,孩子也會好奇想去嘗試然後告訴大家“我也吃了”。
利用反攀比法,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也吃過其他孩子沒吃過的,比如某家火鍋、某個零食、某種特產等。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食物,不可能一瞬間把所有的食物都吃一遍,自己也有別人沒吃過的“特殊食物”。
2)改攀比興奮點
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去吃大餐,但是不能助長孩子們的攀比風氣。明明是工薪階層的家庭,孩子卻總是索要名貴的物品、高價飲食,或許孩子並不喜歡海底撈口味,只想要“吃過”。
家長可以轉換角度,告訴孩子可以去吃,但不能經常這樣揮霍。別的小朋友能夠經常吃,是因為學習成績好、孝順父母等等,家長才會帶他去,側面引導孩子的好習慣。
3)把攀比變成動力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鍛鍊孩子的性格,比如告訴孩子全家去吃一次海底撈要花費800元,爸爸媽媽負擔700元,你需要積攢100元的零花錢。
將孩子的攀比變成動力,既培養了孩子攢錢的習慣,還能讓孩子理解金錢的概念,一舉兩得。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