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是秦末最後一個名將,也是一個極具實力的人物,他臨危受命組織驪山囚徒,在短短數十日內將一直散漫無秩序的臨時軍事集團,組建成一支虎狼之師。
當時陳勝吳廣起義,陳勝自稱楚王,派周文帶幾十萬兵力趕到戲水,胡亥嚇得不行,趕緊問群臣對策,有人就提到了章邯的名字。
當時諸侯並起,除了陳勝吳廣這樣的泥腿子,還有沛縣起兵的劉邦,會稽起兵的項梁,在幾十萬聯軍逼近函谷關時,章邯先敗周文,後破齊楚聯軍,擊破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接著章邯又連續破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迫陳勝遁走至城父……
正是因為章邯屢戰屢勝,才給秦朝喘息的時機,更重要的是六國再一次看到如“黑衣死神”般整齊肅然、戰無不勝的大秦虎狼之師,也是“地獄之師”。
然而這一切都是曇花一現,不是因為項羽的出現,而是因為掌權者又蠢又壞。
縱觀歷史,很多統治者資治都不同,有的精明能幹,但過於心狠手辣,在讓中央集權的同時,也因對功臣的斬草除根,導致後來的江山不穩,子孫互相殘殺,說起來也是祖先作孽的懲罰;有的統治者雖然資治愚鈍,但善良,能夠以“仁義”治國,這樣的君主容易成傀儡,朝政被又精明又壞的權臣掌握,也鬧得國家不得安寧,但一般不會鬧到亡國的程度。
當蠢和壞集中在一個統治者身上,那國家就要倒黴了。胡亥是集蠢和壞於一身的統治者,這點不服不行,一般人還不能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
章邯是有血性的,但絕非貪生怕死之輩,章邯投降項羽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出在胡亥和趙高身上,他們二人本就忌憚章邯功勞大,尤其是趙高就是一個嫉妒和諂媚的小人,天天想弄死這個弄死那個。鉅鹿之戰,章邯敗了,就後退駐紮跟項羽軍隊遙遙相望,此時趙高上竄下跳,說要派人責讓章邯。
“責讓”是什麼意思?就是羅織罪名。
章邯手下有個叫司馬欣的,他勸章邯說:“那個趙高嫉妒心強,這一次我們仗打贏了,將軍免不了被他找個罪名殺死,打不贏,胡亥也要殺我們,請將軍深思熟慮吧!”
這時候有一個叫陳餘的人,給章邯寫了封信,信上說——
“白起為秦將,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殺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數,而最後竟然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匈奴,開闢榆中幾千裡的地域,最終竟然斬於陽周。”
他說:“現在的形勢危急,趙高到處找人推卸責任,他早就盯上將軍了,將軍你有功也是死,沒功也是死,你看著辦吧!”
此時章邯也只是心動,並未允諾,尤其是對手下提出的“簽訂合約,割地為王”,其實他是嚮往的,但只是有所顧慮。他顧慮什麼呢?名節。
自古名將都看著名將,叛將、降將會讓他們生不如死,揹負一輩子的心理負擔。所以章邯走出這一步是無比艱難的,心裡必定經過激烈的煎熬。
真正讓章邯走出這一步的是項羽又一次擊敗了他,從項羽驚人的軍事天才中,章邯看到了新的希望,他當時認為項羽這樣的人,才配當天下之主。
所以我們說,章邯之所以會降項羽,有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上文所說的,形勢所迫。胡亥和趙高這兩人,算是臭了,滿朝文武包括百姓沒有不恨他們的,而章邯是個英雄,他不瞎,當然知道“良將擇主而事”的道理。
人不怕死,就怕死得不值。死在一個小人手裡,倒不如跟隨英雄,哪怕戰死沙場,也能成全一世英名。
第二,項羽的出身和個人能力。項羽是貴族出身,古代非常注重門第,“項”字自古就尊貴,原本是西周時期皇帝后代的封國,後來不知道怎麼的,變成一個姓氏。項羽是名門望族之後,極具號召力,其個人也有過人的軍事能力,所謂“英雄惜英雄”,章邯真心佩服項羽。
第三,劉邦低微的出身和為人處世的流氓手段,章邯是鄙夷的,在章邯眼裡劉邦贏在運氣好,他完全沒資格為天下之主。章邯也是心高氣傲的,即使項羽兵敗,劉邦真心邀請,他恐怕不會屑於與市井之人為伍的。
第四,章邯的人生不能再有汙點了。章邯的人生只有一次背叛的機會,而且必須是形勢所迫,這次背叛已經讓他被人戳脊梁骨了,如果再次背叛,不僅劉邦未必信任他,他自己那一關首先就過不去。
第五,秦軍降卒,首先並非都是秦人,而是六國的人都有,原本是勞工被臨時徵兵,所以就無所謂給秦人報仇;更重要的一點是,坑殺一事項羽很可能是背鍋的,其實並沒有。
章邯投降項羽後,被項羽封為“雍王”,和塞王、翟王一起成為項羽精心設計的“屏障”。
至漢二年,劉邦久攻廢丘不下,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
章邯是個悲情英雄,他到臨死那一刻,仍然期待項羽的軍隊如同天降神兵一樣到來,然而等了半年也沒等到,他所信仰的一切和崇拜的一切,都隨著一個朝代的覆滅而灰飛煙滅了。
參考資料: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