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角度,分析秦國為何看重函谷關,魏國則不同
導言:秦國將函谷關看成重中之重,魏國卻對其嗤之以鼻,原因何在?從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角度,分析秦國為何看重函谷關,魏國則不然
在《大秦帝國》影視劇中,最先強大起來的魏國先欺負秦國,相對於魏國奪取的河西地區,只注重領土面積的大小,以及土地所能給帶來的財富,相反,秦國在之後的戰爭中,卻注重奪取戰略要地,例如關隘,要塞,關卡,以及兵家必經之路等,函谷關就是秦國曆代國君非常看重的一個關隘。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著名的關卡,與劍門關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戰國時代的時候,函谷關這個地名多有出現,就是因為在兵器發展還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裡,函谷關險峻的地勢給了軍事行動非常大的影響。
尤其是在六國合縱攻秦的時候,函谷關對於六國軍隊的阻礙非常之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護秦國的國家安全;整個歷史程序當中,在函谷關發生的戰鬥不計其數,從古代到近代都是不間斷的,抗日戰爭時期就曾經發生過慘烈的函谷關大戰,而戰國時代在函谷關發生的爭鬥就更是數不勝數了,它被秦國人看成是秦國的門戶,也被魏國人看作是消滅秦國的重要屏障。
可是函谷關本身並不屬於秦國,而是秦孝公時期才從魏國人手中奪走的,函谷關位於魏國的時候,並沒有引起過重視,魏國對於它的存在也是並沒有放在心上的,更沒有對它的地理條件加以利用,但被秦孝公奪走之後,函谷關成為了秦國防禦工事當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此後秦國更是派重兵把守函谷關,在上面花費了不少的心思,在之後發生的重大戰爭當中都展現出了重要的作用。
秦國、魏國對函谷關不同的態度
那麼為什麼同樣的一道關卡在魏國人眼中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用,可是秦國卻將其看成是重中之重了呢?在這當中又是什麼樣的因素所導致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函谷關對於秦、魏兩國分別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兩個國家對它的態度大不相同?
秦、魏兩國實力不同
第一個原因自然是國家實力所導致的;在很多人眼中,函谷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是群山萬壑當中的一道關卡,在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更是易守難攻的要地,對於戰國前期發展比較薄弱的秦國來講,這樣的一道天然防禦工事是保障它國家安危的重要手段。
秦軍戰鬥力弱,需要藉助山川險阻來進行防禦
畢竟有它的存在,阻攔六國進攻的軍隊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秦國也就不至於是城門大開了;而那個時候,秦國的軍隊實力非常的薄弱,戰鬥能力也非常的低,所以自然會利用這些山川險阻的自然條件,來提升自己的整體實力以保證自己的國家安危。
可是對於魏國來講就不是如此了,戰國前期的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為強盛的國家,這種強盛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從經濟層面,還是從行政層面和軍事層面上來進行對比,魏國都是最為強大的。
魏國國力強大,忽略了防守
魏國在軍事上不僅是有著當時名聞天下的吳起領兵,還有著百戰百勝的魏武卒,這樣的軍隊在作戰能力上,是其它國家的軍隊所不能夠比擬的,自然它對於一些天然的關卡利用的程度也就不高。當然,這也說明了魏國當時發展戰略的漏洞,如果它能夠對於這樣的地方加以利用的話,肯定對於它的軍事實力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可是魏國自恃軍事實力的強盛,並沒有將函谷關放在眼中。
不過,即使魏國沒有借鑑這些天然的因素,在戰國前期,對戰秦國的軍隊還是有著絕對的優勢的,在吳起的帶領之下佔領了秦國整個河西地段,將秦國的領土一縮再縮,甚至差一點將秦國趕回隴西地區重新做半農半牧的部族,那個時候的魏國自然不需要利用函谷關來限制秦國的發展。
所以說國家實力的一些差距就能夠導致兩個國家在利用外部條件的時候發生差別,這兩個國家在面對函谷關時的不同態度恰恰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不同
第二個原因是地理上的因素所導致的;函谷關是橫亙在魏國和秦國之間的一道關卡,是魏國攻打秦國的一條必經之路,所以才會被很多人看成是秦國的門戶,在當時那個交通不是很發達的時代裡,六國想要攻破秦國必須從函谷關入手,那時南方的武關和北方的潼關還不是最為重要的關卡,所以函谷關就是入侵的必經之路,也是秦國與山東六國進行交往的一條重要的通道。
函谷關是秦國東出的門戶
也就是說,秦國無論是想要自保還是想要打出天下,都必須利用函谷關;尤其是後來在秦國實力強盛起來的時候,它所面對的對手都處於秦國以東的國家,即函谷關所處的崤山以東是秦國需要密切監視的對手,秦國必須透過函谷關來監視它們的一舉一動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從而對於山東六國的一些所作所為,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不至於在戰爭爆發的時候一無所措。
函谷關也是山東六國進攻秦國必經之路
因為在當時那個時間段裡,山東六國如果控制了函谷關也就相當於卡住了秦國的咽喉,無論哪個方面對秦國的發展都有極強的遏制作用,越過函谷關之後,秦國再想阻攔六國的軍隊就是難上加難了,那樣的話就相當於在秦國的心臟處插上了一把匕首,隨時都有可能危及到它的生存。
所以為了能夠東出天下,也為了保障自身的國家發展,秦國人自然會對函谷關相當的看重,這就相當於是秦國的大門,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走進來,都必須要透過這個地方。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函谷關在魏國地位沒有秦國重要
但對於魏國來講卻不一樣了,魏國是處於中原核心地區的大國,它所要面對的敵人來自四面八方,北方的趙國和燕國、東部的齊國、西部的韓國和秦國以及南部的楚國等,這些強敵將魏國環繞在內,所以對於魏國來講並不存在著要密切注視哪一個方面的情況。
尤其是在戰國中期魏國強盛的時候,那時西部的秦國還是整個中原地區最為弱小的國家,魏國對於對抗秦國這一方面所分出的精力自然也就相對較少,它們不認為秦國人會有跨越函谷關直接進攻魏國的可能,所以自然會對西部的防禦做的相對比較寬鬆,自然也就不會對函谷關這個地方過於的重視;因此地理上的條件,也是這兩個國家對於函谷關的態度不同的一個原因。
秦、魏國兩國核心地區距離函谷關遠近不同
第三個原因,則是秦、魏兩個國家的發展核心階段不同;當時秦國的發展核心距離函谷關比較近,而且它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實力,想要打出天下的話必須向東部進行擴張,因此,函谷關就是對它的發展進行保障的一個天然的條件。
秦國必須對這個地方加以利用,畢竟對於秦國來講,它的發展核心是需要一步一步向東部進行擴張的,而它的主要實力擴散也是向東部進行的,所以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跨越函谷關,所以說,函谷關對於它來講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關卡。
魏國核心地區距離函谷關相對遙遠,秦國實力較弱
魏國的發展核心地段是當時的大梁,大梁距離函谷關的距離比較遙遠,而且魏國的實力擴張也並不是向西部進行的。在戰國前期的時候,因為秦國的國家實力比較弱小,函谷關實際是由魏國進行掌控的,那個時候它就已經將絕大部分的實力,放在了對抗其它諸侯大國身上,並沒有在秦國這一方面付出巨大的精力。
而到了戰國中後期的時候,秦國已經強盛了起來,魏國想要從秦國手中獲取實際利益已經不現實了,而且函谷關作為一道天險,以魏國一個國家的實力想要跨越重兵把守的函谷關也是非常困難的。
那個時候,魏國的發展核心是遠離西部的,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再對一個易守難攻的關卡做非分之想了。在發展核心地段不同的時候,或者說在發展的核心擴散區域不同的時候,兩個國家自然會對同一個關卡處著不同的態度。
秦國透過函谷關對山東六國商旅進行監視
第四個原因,秦國控制好必經的門路,能夠對過往的山東商旅進行監視和控制;我們都知道,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是奉行著重農抑商的政策,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相當看重;同時,相對於農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採取的是一定程度上的遏制政策。
更何況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各國的商旅車隊很多的都是軍隊所組成的間人,它們來往於各個國家,經商是次要的,打探一個國家的情報和發展規律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放任其它國家的商旅車隊隨意的進出,而秦國控制了函谷關之後,在控制山東商旅進出秦國這個方面就有了天然的優勢,相對來講就比較容易了。
而魏國的西部鄰國只有秦國和韓國,要透過函谷關才能夠進入魏國的也只有秦國自己。因此,魏國實際上並不需要利用函谷關對於其它國家進行嚴防死守,所以在這一方面,函谷關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更多的也是傾向於秦國,自然也就會得到秦國人的更多重視。
討論
筆者認為,在戰國時期,函谷關實際上還是一個文化交融的地點;歷史上的函谷關出現過很多的文化實踐,相傳老子曾經在函谷關地區創作了著名的《道德經》,也曾有人傳言,老子西出函谷關紫氣蔓延三千里,由此才有了紫氣東來這個詞,這其實代表著函谷關是一個進行文化交融的關卡,是各個國家進行文化互通的一個道路。
秦國透過函谷關進行文化交流,以提供自己地位
這個作用對於秦國來講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秦國雖然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在身份或者地位上是得到過認證的;可是秦國的起源卻並不被中原人所看好,它出身於西部的蠻夷之地,在中原人看來,血脈上是比較低的,而在文化方面,秦國也確實不如中原地區豐富多彩。
因此,在秦國的發展程序當中必須要與中原地區進行文化互通,也只有憑藉著文化方面的交融它才能夠正視地融入到整個中原地區,才能夠招攬各個國家所提供的人才,才能夠有機會大出天下,可是如果一旦其它的國家控制了函谷關,那麼往來於秦國與中原各國的道路也就相當於被掐斷了。
如此一來,秦國與中原地區的交流就會變得有障礙,讓兩個地區沒有辦法進行文化上的互通,秦國與中原大國之間的文化交融也會變得不再順利,對於它本身國家的發展是有著相當大的威脅的。
魏國本身就是文化集散地,不需要可以迎合
可是對於魏國來講,情況卻並不如此,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強盛起來的國家,它後來的都城大梁也是一個國際性質的大都市,是一個天然的人才聚集地,魏國並不需要透過某一個關卡來進行文化上的交融和互通。
同時,魏國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迎合某一種文化,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發散地,有著自身這種實力條件的支撐,魏國與其它各個國家之間的交融都非常的頻繁,不像秦國那樣地處偏僻的西部地區,在文化的交往上面有著天然的障礙。因此,我們從這個方面來看也能夠體會出秦國和魏國對於函谷關態度不同的原因。
綜述
筆者認為,各個國家因為自身的發展實力不同、自身的發展狀態不同、自身的文化傳承不同,在發展的策略上和發展所以靠的方式上面也有著諸多的不同;這其實也告訴我們,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不能生搬硬套,適用於別的國家發展的政策,不一定就適用於本國的發展,別的國家需要費勁心思和精力進行保障的地方,自身的國家如果效仿有可能只是白費心思。
所以,國家在進行發展的時候要看到自身的優缺點,要想辦法彌補自身的缺陷,同時加大對於優點的輸出;這樣才能夠讓發展的利益最大化,也才能夠讓整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完美。而且在不同的時段裡所要依賴的政策也是不盡相同的,就如同我們文中所說的函谷關,在戰國中後期的時候,函谷關確實是秦國的一道門戶,但後來隨著交通和軍事方面的不斷提升,南部的武關和北部的潼關也成為了重要的軍事關卡。
另外,在後來一直以來的歷史發展程序當中,像劍門關、雁門關等關隘,也都是一個王朝有重兵把守的地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依賴的自然也是不盡相同的,我們必須要敏銳地去觀察到能夠切身影響自己實際利益的方面,然後儘可能地利用它為自身創造實際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歷史的發展程序當中如魚得水,也才能夠不放過任何一個讓自身實力強盛起來的地方。
與此同時,我們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也不能夠只關心自身的發展程序,對於我們的對手也要有所瞭解,如果魏國能夠了解到函谷關對於秦國的重要性,那麼想必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就不會輕而易舉的讓秦國拿下來,所以,發展的程序當中也是需要知己知彼的,既要曉得自身的動向也要了解對手發展的形式,這樣才能夠從發展和遏制這兩個方面進行努力,才不至於被歷史的程序所淘汰。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戰國策》、《左傳》、《漢書》、《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