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科舉制是如何一步步完善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獨創的考試製度,因為一直採用“分科取士”這種方法錄取人才,所以這一制度也被人稱作是“科舉”。科舉制度在中國曆經了一千多年的風雨才逐漸完善,所以說科舉制的完善經歷很長的一段路程。
科舉制度中的進士卷
從隋朝開始計算,科舉制一共經歷了六個朝代,在這六個朝代中,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四個朝代為科舉制的完善作出的貢獻最為巨大。這四個朝代分別對科舉制作出了不同方面的完善。
其中唐朝側重於科舉制的內容,唐朝是所有朝代中科舉科目最多最完善的一個朝代,最先舉行考試來實行科舉制,創造了武舉和殿試,奠定了科舉制後期的發展。宋朝側重於科舉制內容的創新和科舉制形式的確定,宋朝明確規定科舉考試的舉辦時間——三年舉行一次,而且宋朝對考試的內容進行了革新,這些考試內容更加的貼近實際。同時宋朝還首創了謄寫和糊名制度。
而明朝則側重於科舉制的等級創新和對徇私舞弊的防範,明朝對徇私舞弊的防範尤其嚴格,是所有朝代中最為重視公平的。在科舉制的等級上,明朝明確規定了科舉考試分為三個等級。清朝側重於科舉制等級的革新,它在明朝等級發展的基礎之上將科舉考試等級分為四個等級。科舉制的完善主要歷經了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四個朝代,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科舉制完善的主要方面在於科舉制的內容、形式、等級和管理。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皇上為選拔官員而設立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最初設立是在隋朝時期,隋文帝設立進士科開始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制度也在不斷的發展,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源階段,第二個階段的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衰退階段。
科舉制圖片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是這樣的:科舉制度在隋朝時建立,為了能夠加強皇權的統治,執政者用科舉制度代替了原來的政治制度,並且開設進士科運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員。但是當時的體制並不完善,到了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逐漸完善,被分為常科和制科兩種類別,武則天時期還曾經出現過武舉,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出現改革,這個時期明確了考試時間,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統,在考試內容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進入鼎盛時期,明朝時期科舉考試被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舉辦的時間是每三年一次,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第一名的稱呼叫做會元,這一階段的監考官一般由忠臣擔任,透過會試之後貢士要參加殿試,也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在這一過程中沒有落榜與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科舉制發展到清朝的時候弊端越來越凸顯,八股文取士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僵化,最終科舉制度被統治者廢除。
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
科舉制度是我國隋朝時期由隋文帝建立體系,隋煬帝發展推廣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它創立的標誌是設定了進士科,當時的科舉制度的考核標準還不是很完善,主要分為秀才科、明經科和進士科,這裡的進士科就是現在所說的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
科舉制圖片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設定了進士科,跟隨一起建立的還有秀才科和明經科,明經科主要考察的是經學和時事實務政策,而進士科除了要考這兩門之外還要考的還有詩詞歌賦,也就是被選拔者的文化素養,也就是說在三科之中進士科的難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選上就意味著自己的學問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狀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後人選作進士科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的原因。
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進士科也是緊跟著科舉制度的變化而發展的。隋唐時期的進士科特別受重視,尤其是在唐代的時候。因為進士科的難度最大、選拔人數較少,所以被選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視的,進士科也就成為了三科之首。到了宋朝的時候進士科演變成為了科舉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透過考試必須要透過由皇上主持的殿試,最終能否成為第一全憑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見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的進士科的發展也是緊跟著科舉制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唐玄宗科舉制度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其中一直到現在為止都還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的一項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從出現在後來的被廢除其間經歷了非常多的曲折和變革,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唐玄宗在對於科舉制度的改革中有非常多的和他的前輩不一樣的地方。
唐玄宗像
以往的科舉制度的考試方法主要是在寫作還有文章的創作方面進行考核,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時候他開始對科舉制度做出了一些改變,那就是逐漸把詩歌的創作能力的考核加入到科舉制度的考核中去了,這種方法的考核其實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為什麼唐玄宗要把詩歌當作考核內容,但是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這對當時的那些非常喜歡詩歌創作的人來說其實並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他們開始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進入官場,就算不能當官也能結交一些官場的朋友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唐玄宗決定將詩歌的評選加入到科舉制度中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他的這一種做法除了有著方面的好處之外還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當時唐玄宗將詩歌的考核加入到科舉制度中去的話,現在的中國就不會有這麼多儲存下來的完整的詩歌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也不會有很多著名詩人的出現,因為他們最初寫詩的目的就是做官,所以這也要歸功於唐玄宗。
明朝科舉制度
明朝科舉制度有了一個新的發展。明朝科舉制度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級的門檻最低,考試目的是為了從縣裡面選拔出有知識的人。這個選拔的過程叫做院視,在這個階段考試合格的學生就是秀才。
殿試圖片
第一階段的考試成績一共被分為六個等級,只有成績達到前兩等的考生才能繼續報考下一個階段的考試。在當時,考上秀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特權了,不僅可以在家鄉附近教書,而且還可以免除家中一個人的徭役。秀才見到當地縣衙裡的縣長也是不用下跪的。但秀才是不能在朝廷上任職的。
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二個階段是鄉試,鄉試的考試範圍擴大到省,秀才都可以報考。不過鄉試並不是每年都有,這場考試隔三年才舉辦一次,在鄉試中考試透過的文人就是舉人。要是學子在鄉試中獲得一定的名次,就會有做官的機會,不過這個機會非常難得,只有朝廷上的官員去世了,官職空缺出來了,舉人才有機會接替這個職位。
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三個階段是會試,參加會試的都是各個省的優秀學員,競爭非常激烈。透過篩選,最終大約會有300人在會試中脫穎而出。學子通過了這三個等級的考試後,便要參加殿試。殿試中的第一名便是狀元。明朝科舉制度非常嚴格,一個學子如果想要最終站在殿試的考場上,至少也要付出十多年寒窗苦讀的時間,而因為鄉試又是每三年舉辦一次,一旦落榜,考生就又要等待另一個三年。
清朝科舉制度
清朝科舉制度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清朝要想參加由國家舉辦的正式科舉考試必須要先參加科舉的初試,而科舉的初試中一共有三個環節的考試。
清朝科舉制圖片
首先是童試,童試成功者,便可以進入督學考試,在這場考試中合格的就是秀才。這個過程就是初試中的歲試。之後還要參加三年一次的科試,在完成了這一考試環節後才能正式報考科舉考試。
清朝科舉制度正式的考試分為三個階段,先進行的是鄉試,鄉試三年才舉辦一次,參加此次考試的都是秀才,而秀才也是通過當地的科試而選拔出來的。只有成績好的才會被推選去參加鄉試,在鄉試中考取了一定的名次後,第二年就可以參加會試,參加會試的必須是舉人,舉人就是在鄉試中考試合格的學員。
會試要進行兩次的考試,在第一次考試合格後不久還會有複試,只有複試合格才能進入殿試,殿試就是科舉制度的最後一道關卡了,而且殿試是由皇帝親自考核 ,透過者就可以直接進朝做官了。殿試只有貢士才能參加,貢士就是在會試考試中合格的學員。
清朝科舉制度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考查的題目以寫作為主,包括唐朝以及漢朝多個朝代的文學作品。涉及範圍較廣泛,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八股文是考試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佔考試中很大的比重。清朝科舉制度是十分嚴密的,透過層層選拔,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透過清朝科舉制度下的考試。
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
科舉制度從隋朝產生,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是採取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科舉制度在中國存活了一千三百多年,最終被廢除,那麼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是什麼呢?
貢院放榜圖
要想知道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就要了解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科舉制度自產生以來,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股學習狂潮,社會風氣也變得溫文爾雅。因為參加科舉考試物件不再侷限於世族達官貴人,而是全民參與,沒有條件限制,不論是稚嫩少年還是垂暮老人,不論是寒門苦士還是名門望族,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自從實行科考後,為國家招攬了大量優秀人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和後人唾棄的秦檜都是進士出身,為官出仕。可以說科舉制度不僅促進社會風氣良性發展,而且也使得國家安定繁榮。但是科舉制度最終還是廢除了,下面就來說說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雖然每個朝代都是依靠科考來選拔人才,但是每個朝代也都有了自己的發展。最顯著的就是明清科考為八股文。八股文有著嚴格的格式,不允許考生去創新,去思考,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就行了。而且一些人為了能夠做官,費盡一生都在參加考試,好比《范進中舉》中主人公因得知中了,大喜導致暈厥並且瘋瘋癲癲了,因此可以說這時的社會風氣是病態的,而且這種閉塞懶惰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學術文化的發展。
因此封建社會後期,科舉制度不僅阻礙了科學技術的創新,而且還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當西方國家進行著工業革命日漸強大起來的時候,中國人依然拿著四書五經搖頭晃腦。當西方國家強迫開啟中國大門時,這時的有識之士才知道國民的落後愚蠢。
科舉制度廢除的影響
清末民初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中國近代教育的大事,那就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制。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了,接下來就來談談科舉制度廢除的影響。
貢院圖片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因此先來說說科舉制度廢除的積極影響。科舉制的廢除,衝擊了盛行一千多年的“學而仕則優”的思想,並且直接切斷了人才選拔鏈條,也就意味著搗毀了封建官僚機制,間接的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另外,科舉制度廢除後,國家依然需要選拔人才,這就使得需要建立全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選拔制度,創辦新式學堂教育,即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近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在外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潮流和國內維新變法的深遠影響基礎上為新文化運動的展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文化的傳播。科舉制度廢除的消極影響有哪些呢?
科舉制度之所以能掀起全民讀書的狂潮,在於它的教育成本不高,而且如果科舉中了就能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是現代教育建立新式學堂,投資成本高,教學內容是以近現代科學技術為主,不再是傳統儒學,加之人才選拔不再依靠科舉考試成績,因此在廣大農村新式學堂得不到推廣,導致農村教育的停滯。而有錢的鄉紳為了更好的生活,去了城市生活,間接的抽走了農村建設的資金,因此科舉制的廢除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城鄉差距。
以上便是科舉制度廢除的影響,不可避免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因此需要揚長避短,避重就輕,不可一味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