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和高考的最大區別在於不僅僅是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筆試之後還有複試。很多初試高分考生,在複試中被刷,這其中有不少是二三本院校學生,於是坊間便有了“複試歧視說”——複試“看出身”,考官都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一遇到二三本院校學生,不但會故意刁難,更會評低分,這些說法可信嗎?平湖一柱很負責任地說,這純屬無稽之談,都是一些“別有用心者”的主觀臆測罷了。
這是因為,研究生複試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隨意,是有規定的。
從複試內容到複試程式,從複試命題到評分標準,從考官選拔到考官考試,都有著嚴格的規定。複試時採取的是“三隨機”制度——即隨機確定考生複試次序、隨機確定導師組組成人員、隨機抽取複試試題。
此種情況下,考官考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複試的是誰,也不知道考生本科就讀於哪所大學,不會存在“先入為主”印象,也就談不上歧視;考試中,題目並非考官現場隨意出題,而是考生從題庫中隨機抽取,即便考官想“刁難”也沒有機會。
散佈“複試歧視說”的人,其觀念還停留在若干年前——多年前,研究生複試多是“導師制”——也就是“我的研究生我複試”,考官就是導師(或以導師為主的小組), 複試前導師會讓考生提供簡歷。這樣,複試前考官就對考生已有了解,複試時也多會有針對性提問,最後的評分當然也不僅憑考生的現場表現,更有前期簡歷敘述(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簡歷也是考生學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的考生,考前已經與導師溝通,導師早已“先入為主”了。不過這都是過去的舊皇曆,看不得了。
至於二三本學生複試容易被刷,也並不意外。因為,實事求是地講,不同段位學校的教學水平、方式等是不同的,否則怎會有一、二、三本的區別呢?總的來說,段位越高的學校,研究、學術氛圍越濃厚,越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而段位較低的學校,多注重的是知識的教學,學生視野較窄,創新能力不足。這是大家都心中明白、但卻都不願說透的事(哈哈)。
研究生初試考察的都是基本內容,所謂應用仍不過是“紙上談兵”,其侷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而研究生,不僅需要紮實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更需要一定的研究能力,這個研究能力的最主要表現就是以創新思維為主的探究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在這一點上,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相當部分二三本考生是有欠缺的。這樣的考生即便僥倖考上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也會表現平庸,甚至難以研究下去。
比如,2020年,大連某高校一研究生疑似因延期畢業而自殺。這名學生在遺書中說,他“多次實驗”的資料,老師卻評價說“沒有意義”,而後“為了提高效率,好幾次通宵做實驗”,可是最後仍對自己的實驗資料感到絕望。
悲劇已然發生,我們本不該再對其說三道四。但他的這些自述對我們當下的教育卻極具有啟示,不難看出,作為研究生,該同學的“研究能力"是極度欠缺的:在得到導師“資料沒有意義”的評價後,不應該再照著“原路”繼續做實驗,而是要將自己的實驗目標、預期結果和自己實驗過程進行比對,總結、分析、反思,發現其中問題,然後調整實驗思路,改變實驗方法。反之,像我們這位可憐的同學那樣,僅是一味地努力、加班加點“通宵做實驗”,不過是對錯誤的不斷重複,越是努力,最後越是“對自己的實驗資料感到絕望”……
由是觀之,研究生是搞研究的,這一點考生同學必當先弄明白。所以,研究生複試並不是初試的簡單重複,並非“一回一答”要一個答案,考官看的不僅是答案的正確,更有你的創新思維——也就是考生對抽到題目的回答,應該有著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話做出獨一無二的回答,如此,才能得高分。否則,像小學生一樣,問一答一,只在“會與不會”“正確與錯誤”之間徘徊,那麼,縱然你試試第一,複試一樣會被刷。而這與你本科就讀的學校是“985”“211”、還是二三本沒有半毛錢關係!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