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從教材改革看教與學的改革
8月6日,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主辦、一起教育科技承辦的“網際網路+”教育新生態與學科核心素養雲峰會以線上形式在一起雲教研平臺召開。會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編輯室主任、編審王永春,以“小學數學教材與教學改革”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分享。
什麼是生本學材?
目前現行的這套教科書是依據2011版課標編寫的,至今已經快十年了。在近十年的使用中,王永春透過調研發現,受到考試、升學的影響,教師們對於課標提出的“四基”的貫徹和落實並不均衡。甚至考試命題能不能貫徹“四基四能”仍有待研究和改進。
針對以上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於2015年成立了小學數學研修團隊,2016年轉為研究團隊,研究面向2021版課標的教材,在新教材中加以改進。如果將傳統的教科書稱之為教材,那麼王永春希望新版的教科書可以稱為“學材”。顧名思義,教材是從老師教書的角度來界定的,而學材則是學生學習的材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界定。
此外,王永春還借鑑了“生本的理念”。所謂生本就是以學生為本,最早由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我們所說的生本,除了反映學生的利益、學生的在學校社會中的獨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學生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髮展為教育的本體。
經過4年的研究編寫,人教社2019年8月出版了與現行教科書配套的小學數學讀本《生本學材》,每個單元主要呈現知識綜合、拓展提高、應用實踐三個版塊,重點體現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整體自主建構、掌握重要思想方法、發展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核心素養,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自學能力。
此外,未來教材改革將重點解決三個問題:
1.人工智慧時代,小學數學的本質、價值是什麼?
2.學生怎麼獲得(學習方式)數學本質才是可持續發展、終身受益的?
3.命題考試考什麼?如何才能考察出學生是否掌握了核心素養?是否掌握了面向生活,面向這個世界解決問題的時候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
王永春指出,在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時代,應重點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邏輯思維、量化分析觀念,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將紛繁複雜的世界,透過抽象、推理得到數及數量關係、圖形及圖形關係。其實這其中核心是數學的三個基本思想——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模型。
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王永春認為,首先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而“自主學習”“先學後教”“嘗試教學法”“問題導學法”等教學模式的共同特點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為主,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學能力,而生本學材的內容呈現應有利於實現上述學習方式。
除此之外,還要防止進行淺層學習——學生死記硬背、簡單模仿、碎片化看待知識……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理解記憶、自主關聯、思考、探究、合作、歸納、概括,最終養成深思、認真、樂學的習慣。
其次,要注意複習和關聯。複習與關聯不僅僅是單元結束時的任務,每堂課都應有。每課時的開始,老師出示學習主題或者提出研究的主題或者提出複習的重點問題,學生自主關聯舊知識,自己完成對舊知識的複習。
第三,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類比、比較、轉化),物以類聚,把同類的知識形成一個模組,透過第一個知識點的深度學習,藉助操作、幾何直觀等多元表徵,理解概念、命題、結構,掌握思想方法,達到以此類推、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境界。
第四,要注重交流,重點交流新舊知識的關聯、類比、比較,如何藉助幾何直觀,實現新舊知識的轉化方法,達成對新知識的理解。這個環節要體現元認知的學習策略,就是透過交流反思自己和自己小組的理解是否深刻、學習方法是否合理、有哪些收穫和不足等。
第五,要進行拓展提高,注重知識的綜合、拓展、結構化,體現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
第六,是問題解決的改革,加強發現問題、聯絡真生活、真情境,分析數量關係與建模。
最後,王永春用一段話進行總結:知易行難,行勝於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每位老師可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學習理論、付諸實踐。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此次,雲峰會匯聚了一大批富有教育情懷、追求教育夢想的優秀教育專家、學者。在這裡資深教育專家的教研錦囊與新穎的授課方式相互碰撞,教育界大咖之間前沿觀點相互啟發,得到教研員、一線教師的廣泛好評,也讓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轉變傳統思維,擁抱網際網路+教育新時代。(一起雲教研平臺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