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政治一片昏暗,再加上內外戰事不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歷史學家常把嘉靖時期看作明朝頹敗的開始。
可就是在這種腐敗的環境中,出現了一位名揚千古的大清官,名氣不亞於北宋時期的包拯,他就是海瑞,一個地地道道的海南人,卻有著北方漢子的直爽和率真。
1514年,伴隨著一聲啼哭,作為海南望族的海家,迎來了一位新生兒,父親海瀚為他取名海瑞,意在瑞照四方。海家的祖先曾在明朝開國之初做過正四品的武官,海瑞的祖父海寬是歷屆知縣,從伯父海澄做過監察御史,官位雖然只有六七品,卻負責著監察地方官員的職責。海瑞的父親海瀚是個沒透過鄉試的生員,擁有廩生的地位,每年可以領取四兩白銀,日子也算過得去。
可是海瀚在海瑞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節衣縮食才得以將海瑞撫養成人,儘管家庭條件不好,海瑞卻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立下了報效祖國的志向。十三歲的海瑞就讀於鄉鎮的私塾,二十七歲的時候又在瓊山郡的學院學習,他經常與志趣相投的學者研究學問,博古論今。海瑞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寫下《嚴師教誡》等多篇文章,用以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文章中感慨,人生在世不要追求榮華富貴、妻妾成群,要謙虛謹慎、戒躁戒驕,這是海瑞的肺腑之言,充分表現了他的一生,反對浪費、主張節儉的品德和剛正不阿、為國為民的思想。1549年,三十六歲的海瑞沒有辜負族人和母親的希望,成功考中舉人,算得上大器晚成。
1550年,海瑞按慣例進京參加會試,頗有見解地寫下《平黎疏》以及《上兵部圖說》,對於治理家鄉瓊州簡述了自己的看法,儘管奏疏得到了考官的認可,卻遲遲沒有透過兵部的稽核。因此海瑞在其中描述的“招軍”、“屯田”等方針,都沒有得到切實執行,這讓海瑞大失所望。三年後,海瑞第二次進京赴考,結果又是名落孫山,那時的儒生都將中進士視作榮耀,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重要官員都是由中進士的人擔任。
敗興而歸的海瑞,看清了科舉制的弊病,認為真正治理政事,光靠那些四書五經是行不通的。這有點像今天的應試教育,十年寒窗苦讀,最後沒有實現自己的價值,也就有為國家奉獻的機會。海瑞覺得進士並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他對一生讀書作文的看法獨出心裁,認為對於朝廷來說毫無益處。大徹大悟的海瑞決定放棄追求功名,回到自己的家鄉,聽從吏部的派官安排。
1553年,海瑞被封為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的教諭,也就是現在的縣中學校長。為能使學生有所成就,海瑞對所在縣學的教育方式和規章制度做了很大改善,他強調教書的老師要為人師表,為學生做榜樣,盡力教好學生。
海瑞十分注重紀律的整頓,他對老師收受錢財、修改問卷行為格外反感,並表示一經發現,絕不輕饒。海瑞在擔任校長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嚴於律己、興利除弊的性格肅清不良風氣的決心。延平府的督學官,類似於教育局,當督學官員來學校視察的時候,許多老師都上前跪拜。
唯獨海瑞一人拒不跪拜,只是淺淺地鞠了一躬,學生們對這位海校長更加敬佩,並給他起了個“筆架博士”的雅號。督學官心生不快,對海瑞的教訓工作百般刁難,海瑞憤慨地說:“這樣荒唐的世界還有救嗎?”說完這句話,海瑞就提出辭職,好在當時的福建按察司提學副使朱衡,類似於現在的教育廳副廳長,再三勸留海瑞,這才讓海瑞得以繼續擔任校長,革除了學校的許多弊端。
1558年,經巡撫監司推薦,海瑞被任為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的知縣,從教育事業轉移到了政治生涯。知縣這個官職可大可小,品銜雖然只有正七品,但卻掌管一縣大小的事務,民生疾苦和案件處理都要經過知縣的審查。淳安的土地稀少,農民的生活困苦,土地兼併問題十分嚴重,大部分田畝都屬於地方豪強,當地百姓一年都吃不上自己種的糧食。苦不堪言的百姓只好逃離家鄉,海瑞得知這個訊息,親自到鄉間考察,發現那些擁有幾百畝地產的地主,賦稅遠遠低於地產,反倒是沒有土地的勞苦人民要交納很高的賦稅。
海瑞獲悉這一問題後,立即下令重新測量土地,要根據田地的多少進行徵稅,同時廢除了冗雜的勞役費用。海瑞的做法得到了百姓的稱讚,海青天的名聲也日益叫響,人們對這位知縣十分尊敬,周圍的鄉縣百姓也聽說了海瑞的剛正不阿。
海瑞不與地主貴族勾結,而是秉公執法,這是難能可貴的一點,在他為官期間恪盡職守,不畏強權。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因為驛吏給他的出行物品供應不足,竟將驛吏吊起來毒打。海瑞知道後,雷厲風行地下令逮捕胡公子,將他所帶的幾千兩銀子沒收充公,然後給胡宗憲寫信報告,說有個人胡作非為,竟然還冒充總督的公子。胡宗憲氣得七竅生煙,卻也不好就事發作,他只能咬碎牙往肚裡咽,向海瑞回了一封表揚信。海瑞一心為國為民,自己卻是生活貧苦,衣衫單薄破舊,因此當海瑞被小人陷害罷官後,百姓紛紛為他送行,並在道路邊放聲痛哭。
1564年,海瑞被封為戶部雲南清理司主事,當時嘉靖帝崇通道教,一心一意想要煉丹求仙,惹得天怒人怨、國勢衰微,海瑞對當時的種種弊端非常憤怒。
1565年,海瑞冒著觸犯龍顏的危險,上疏直諫嘉靖帝,抨擊他的種種作為,希望能夠知錯就改,不再勞民傷財。這就是當時震驚朝野的“海瑞罵皇帝”,這也是海瑞一生中政治影響最大的一件事,經過這件事,海瑞的名聲大噪,人盡皆知。
海瑞明白自己的奏摺勢必會觸怒皇帝,免不了殺身之禍,因此他早就買好了棺材,告別妻子,託人等他死後料理後事。
海瑞毫不畏懼地等待著災難降臨,事情果然不出所料,嘉靖帝大為震怒,當場將奏疏扔在地上,下令左右:趕緊把海瑞抓起來,不要讓他跑了。嘉靖帝身邊的宦官黃錦進言:海瑞素來有痴名,上疏時就預料自己是什麼下場,早早地安排完後事,在朝中聽候處置。這句話讓嘉靖帝沉默了一會,他又將奏疏看了一遍,沒有處死海瑞,而是將他打了六十大板,投入錦衣衛獄。海瑞上疏的這一年,一生信奉道教的嘉靖帝病逝,太子朱載坖繼位稱帝,是為隆慶帝。
新帝繼位都會大赦天下以示恩威,牢獄裡的只要不是死刑犯,都可以得到赦免。海瑞就這樣得到了釋放,並重新復官任戶部主事,不久又被升為尚寶司丞,海瑞請求辭官回鄉侍養母親,遭到了隆慶帝的拒絕。海瑞的清廉名聲已經傳遍全國,隆慶帝需要這樣的清官來維護朝廷威信,鞏固朝廷的統治。
1569年,海瑞晉升為江南巡撫,負責巡視江南地區的應天十府,這是海瑞一生中做到的最高的官職。海瑞到任後根據江南的具體特點,還有朝廷的法令條例,頒佈了三條政策:整治吏治,勒令退田,興修水利。江南地區的不法官吏都會與當地的豪紳望族串通一氣,貪贓枉法,共同壓榨百姓。海瑞到任後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嚴厲整治,禁止請客送禮、收取民財、賄賂官吏等行為。
江南地區的地方豪強數量龐大,土地兼併問題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為了緩和矛盾,海瑞對土地兼併進行調整,強硬下令要非法所得土地的豪強歸還田產,儘管效果十分顯著,終歸因為江南士族勢力太大半途而廢。江南地區的河流眾多,湖泊交錯,可當地的百姓信奉傳說,認為只有龍王才能開啟堵塞的河道,這樣一來,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海瑞下令召集民眾修建河道,解決河道堵塞問題,成功解決了水患和饑荒問題。
1570年,觸犯地主階級利益的海瑞被江南戶籍大臣兩次彈劾,要說他們也真是笨,沒有看到海瑞的用心良苦,壓榨百姓過重,勢必會引起反彈,還不如做些好事兒讓百姓擁護朝廷。同年,海瑞上疏要求告養鄉里,隆慶帝同意了他的請求,五十七歲的海瑞離開南京城。
此時距離他初入仕途已經過去了十七年,而他的全部家產也只有一百二十兩金,十畝租填罷了,這在當時貪汙橫行的官場是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