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日軍炮擊攻城,這位縣長坐鎮守城,不懼脅迫與敵斡旋
好了,今天小編就說到這裡了,謝謝您可以把所有的文章閱讀完,感謝您對小編的認可,如果您對小編的寫的內容有什麼疑問,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小編會繼續努力的。為大家帶來更好的精彩內容。您的鼓勵是小編最大的認可。
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諮詢,有什麼問題都可以來諮詢小編
位於北京西部的永定河(金稱盧溝)碧水如練。黎明時分,在盧溝橋上,曉月當空,輝映水中,明媚皎潔。金章宗為之傾倒,命名此景為“盧溝曉月”,並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帝題“盧溝曉月”碑立於橋頭。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帝國主義的槍炮聲打破了盧溝曉月的寧靜,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在盧溝橋事變中,愛國將士前仆後繼,浴血奮戰,佟麟閣、趙登禹將軍以身殉國。也有一批文官胸懷民族大義,不辱使命,與強盜唇槍舌戰,針鋒相對,時任宛平縣長的王冷齋就是其中一個。柳亞子先生曾在《紀遊一百韻》中稱讚王冷齋:“宛平有賢令,討倭首鳴鏑。”
誰識書生膽氣豪
惱羞成怒的日軍副聯隊長森田和寺平像綁架一樣,脅迫王冷齋來到日軍的陣地前,以武力相威脅。王冷齋大義凜然,嚴詞斥責。
王冷齋(1892-1960),筆名冷公,福建閩侯人。他8歲入學,15歲轉讀福州陸軍小學,18歲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在北洋政府工作。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北京創辦《京津晚報》和遠東通訊社,因公開揭露政客們的賄選活動,被軍閥通緝,浪跡天涯。1935年12月,應保定軍校同學、時任北平市市長的秦德純邀請,出任北平市政府參事兼宣傳室主任。1937年1月,任河北省第三區(《華北日報》報道為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
此時的宛平縣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王冷齋可謂受命於危難之間。日軍從1936年5月起,就陸續增兵華北,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佔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所謂的軍事演習。7月7日夜,正在盧溝橋附近演習的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嚴詞拒絕。王冷齋寫詩曰:“一聲刁斗動孤城,報道強鄰夜弄兵。月黑星辰煙霧起,時當七夕近三更。”
當夜12時,第29軍副軍長、北平市市長秦德純命令王冷齋迅速查明真相,以便處理。王隨即通知駐守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營長金振中查詢,又令警察在城區內搜尋。
經調查,城內守兵並無開槍之事,也沒有失蹤日軍蹤影。王冷齋據實向秦德純彙報。為避免擴大事端,王冷齋奉命與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談判。當王冷齋趕到日本特務機關處時,冀察外交委員會主席魏宗翰、委員孫潤宇、專員林耕宇,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及日本顧問櫻井都在座。
王冷齋在《盧溝橋事變始末》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景:“我先宣告:槍聲方向是在宛平城東門外,我方在這裡並無駐軍,可知絕不是我方所發,就是城內守兵也查明並無開槍之事,每個守兵所帶子彈不少一枚。所謂失落日兵一名,經派警察向各處搜尋也毫無蹤影。松井仍強說演習日兵確實有一人失蹤,城外搜尋無著,必須進城搜尋,方可明瞭究竟。我說:‘夜間宛平城門已閉,日兵在城外演習,怎麼能在城內失蹤?就是退一步說,果有失落之事,也絕和我方無關,或者效當年南京日領事藏平自行隱匿的故伎,企圖作要挾的藉口’。”
面對無賴的強敵,作為談判使者的王冷齋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維護中方的權益。他曾寫詩曰:“譸張為幻本無根,慣技由來不足論。藏本當年原自匿,詰他松井欲無言。”
經雙方商定,中日兩方派員前往宛平城內調查,再做處理辦法。就在談判之時,王冷齋接到報告,駐豐臺日軍500餘人並炮6門,正開赴盧溝橋,戰事一觸即發。為爭取和平解決爭端,中日雙方談判代表,分乘兩輛汽車連夜前往宛平城。
當行到離宛平城有2裡的地方,王冷齋看到公路和鐵路涵洞均被日軍佔領,槍炮排列,士兵伏臥,如臨大敵。同車的日方代表寺平突然讓停車,拿出一張地圖給王冷齋看,威脅說:“你已經看到了,事態已經十分嚴重,現已來不及等待調查談判,只有請你立即下令城內守軍向西門撤出。日軍進至東門城內約數十米地帶再商量解決辦法,以免衝突。”王冷齋反駁道:“此次來只負責調查,這是在你們機關部已經商定的。你所提我軍撤出,你軍進城的無理要求,離題太遠,更談不到。”寺平又進一步說:“平日日軍演習都能穿城而過,何以今日不能進城?”王冷齋再一次駁斥說:“你接此項工作不久,以前的情形你或許不瞭解,我在此從沒允許你們穿城而過,你所謂的先例是何年何月何日?請給我一個事實證明。”日方被駁得無言以對。
惱羞成怒的日軍副聯隊長森田和寺平像綁架一樣,脅迫王冷齋來到日軍的陣地前,以武力相威脅。王冷齋大義凜然,嚴詞斥責:“你們出爾反爾,前後矛盾,萬一事態擴大,你們二人當負全責!”雙方相持10多分鐘,王冷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威武不屈。森田見恫嚇不成,只好示意寺平與王冷齋一起進城。
事後,王冷齋寫詩云:“挾持左右盡弓刀,誰識書生膽氣豪!談笑頭顱拼一擲,餘生早已付鴻毛。”
大刀隊裡出奇男
“記者經王引至該室,見室中器具均粉碎,窗紙碎裂,王氏數日未眠,已見清癯。”
《華北日報》1937年7月9日報道:“於是我方再與日方商定,雙方即派人員前往調查阻止,日方所派為寺平副佐,櫻井顧問。我方所派為冀省第四行政專員兼宛平縣長王冷齋,外委會專員林耕宇,暨綏靖公署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至今(7月8日)晨4時許到達宛平縣署。”王冷齋有詩曰:“脫身單騎縱歸來,未格蠻心尚費猜。激勵三軍堅壁壘,任教強敵也難摧!”
進城後,雙方在縣署舉行談判。寺平仍然堅持要進城搜查,王冷齋堅決反對。正在交涉間,也就在5時左右,“忽聞東門外槍炮聲大作,我軍未予還擊。俄而西門外大炮、機關槍聲又起,連續不絕,我軍仍鎮靜如故。繼因日軍炮火更烈,我軍為正當防衛,萬不得已始加抵抗”(《華北日報》)。秦德純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華北日報》1937年7月9日報道說:“據盧溝橋逃難來人談,日軍8日晨3時20分至7時50分,又11時至12時止,兩次向我發炮,約百八十餘響,7時半後又陸續射擊數十發,城內落炮彈甚多,損失頗巨。現縣長兼專員王冷齋,仍在城內主持一切,意志甚為堅決。”
對言而無信的日軍,王冷齋嚴詞質問櫻井等日方人員,並宣告日軍首先開槍破壞和談大局,應負釀成事變的責任。櫻井等日方人員支支吾吾,說可能是誤會,表示努力調解,以免事態擴大。
7月8日下午,日軍第1聯隊隊長牟田口派人繞道從宛平城西門進城送信,請王冷齋和吉星文出城談判。王冷齋以守土有責,不便擅離職守為由,拒絕出城。他一面派林耕宇代表和日方的寺平縋城而出,與牟田口面談停火之事;一面用電話向北平市政府彙報日軍先開火一事,請求與日軍交涉制止。可是日軍繼續向我方射擊,並用迫擊炮攻城,炮彈命中專署辦公房屋,毀壞嚴重。
《華北日報》1937年7月10日報道:“日軍連日炮擊(宛平)城內外數百發,城內房屋被損甚多,惟未傷人,縣署大客廳之東間,曾有炮彈自南窗射入,洞穿北壁成一大孔。據王冷齋語記者:8日晚6時,日軍開始炮擊前兩分鐘,伊尚與櫻井坐於該處談話,因感時機危迫,匆促走出,未兩分鐘巨彈即爆發。又7日夜甫由臥室走出,日軍炮彈即落於房之東北角上,將臥室轟塌一角。記者經王引至該室,見室中器具均粉碎,窗紙碎裂,王氏數日未眠,已見清癯。定今日料理宛平境內善後竣事,即來平謁各當局報告一切。至該縣長途電話線,大部被割斷,昨下午起,已派工修架,今明可恢復通話。五里店方面日車,定今日分別退回平豐各地原防,地方秩序即可恢復雲。”
7月8日夜,細雨濛濛,宛平城外的青紗帳深不可測。吉星文團的青年戰士組成突擊隊,用繩梯縋出城外,在青紗帳的掩護下,沿永定河堤向鐵路橋靠近。夜12時,日軍已進入夢鄉。突然,突擊隊如神兵天降,揮舞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日軍猝不及防,狼奔豕突。突擊隊大獲全勝,將日軍一箇中隊全部砍殺在鐵路橋上。其中一位年僅19歲的突擊隊員手刃日軍13人,生擒1人。
王冷齋聞訊後,興奮異常,賦詩稱讚中國健兒奮勇殺敵:“暗影沉沉夜戰酣,大刀隊裡出奇男。霜鋒閃處寒倭膽,牧馬胡兒不敢南。”
不辭艱險到危城
“由其夫人陪同入院,經德醫克利注射藥針後,經過情形尚佳,據醫謂,王氏因刺激過甚,血管爆裂,應謝絕賓客,專心靜養。”
中國軍隊夜襲成功,日軍受到重創,中國軍隊連日來的忍聲吞氣一掃而光,戰場上變被動為主動,日方只好坐下談判。7月9日早晨4時,北平市政府給王冷齋打來電話,通報說中日雙方達成三點協議:(一)雙方立即停止射擊;(二)日軍撤退至豐臺,中國軍隊撤向盧溝橋以西;(三)城內防務除宛平原有保安隊外,並由冀北保安隊派來一部協同擔任城防,人數限300人,定於本日上午9時到達接防,並由雙方派員監督撤兵。
王冷齋以為協議簽訂,戰事當可休,沒想到協議簽完僅2個小時,日軍又向城內發炮70餘發。王冷齋立即向北平報告,並請向日方詰問。日方辯稱是為掩護日軍撤退。到了9時,協防的保安隊還沒有進城。經查,原來保安隊在前來的路上遭到日軍阻止,併發生衝突,我方陣亡1人,傷數人。
後經北平方面交涉,保安隊不準攜帶機關槍入城,又分兵押運機槍回平,來到宛平的保安隊員不足200人。經查,一部分日軍仍隱匿在鐵路涵洞內,沒有完全撤走,還有白天撤走晚間又返回的。王冷齋看出日軍是緩兵之計,寫詩曰:“三張約法且言和,令下前鋒共止戈。畢竟蠻夷無信義,撤兵意少緩兵多。”
此時,監視撤兵的委員多已返回北平,尚有中島在宛平城。王冷齋向中島交涉,中島無法推諉,答應協助辦理未了事宜。到了晚間,藏匿在涵洞中的日軍果然向城內襲擊。宛平守軍嚴陣以待,早有準備,當即予以還擊,日軍的襲擊陰謀沒有得逞。王冷齋立即向北平報告,請示處理辦法。北平告知次日晨與中島回北平面商。
7月10日早晨,王冷齋與中島同車前往北平。到鐵路涵洞附近時,見日軍持槍作射擊狀。中島告知進北平商洽和平事項時方得以透過。《華北日報》7月11日報道:“(王冷齋)此次坐守危城,倍受艱險,頃以事件已進行解決,炮火暫息之際,特於昨(10日)晨8時乘汽車出縣城西門來平,分謁秦市長(德純)、馮主席(治安)報告守城三日之經過並請示一切,旋往訪外交委員會主席委員魏宗翰,有所商討。記者唔王於某處,詢以最近事件交涉各情形。據談,盧溝橋事件,經雙方交涉和平解決,惟尚有小的枝節部分,本人於分謁各關係當局請示後,如問題交涉仍不能全部解決時,本人尚需即日趕回處理一切,至城防治安本人來平時已囑部隊負責維持雲。”
其實,王冷齋這次是抱病赴北平。《華北日報》7月12日報道:“(王冷齋)近坐鎮宛平縣城,因炮火猛烈,三晝夜未眠,耗神過度,於前(9日)日下午7時回宅後,覺身體不爽,遽患咯紅,即向德國醫院定好房間,由其夫人陪同入院,經德醫克利注射藥針後,經過情形尚佳,據醫謂,王氏因刺激過甚,血管爆裂,應謝絕賓客,專心靜養。”所以王冷齋從北平回來後,又住進德國醫院治療。報道稱:“該院醫士談,王氏之心臟衰弱,短期內不能受刺激與行動,恐勉強掙扎,身體難免發生意外雲。”
當秦德純得知王冷齋抱病與日方談判後,十分感動,於7月11日上午,特派外委會委員林耕宇代表自己前往德國醫院慰問。可是在此危機四伏的時刻,王冷齋怎能安心養病,人雖然躺在病榻上,但心裡想的仍然是盧溝橋事件的處理。他於7月12日一早就離開醫院,返回宛平縣署上任。
當王冷齋進入宛平縣城時,民眾聞訊而來,整齊地列於街道兩旁歡迎這位臨危不懼的“父母官”。《華北日報》7月13日報道稱:“惟因宛平縣政亟待主持料理,特於昨晨8時,偕秘書洪大中,科長王殿甲,乘汽車繞道返宛平,已於當午抵縣城雲。”然而,縣署已被日軍炸燬,短期內無法修復,不能使用,只好借了一處民房辦公。
中國軍民抵抗侵略,捍衛祖國尊嚴的英勇行為獲得駐在北平的國外友人的同情和支援,他們冒險前來宛平城慰問。一位西方友人指著盧溝橋上的石獅,笑著向陪同的王冷齋說道:“睡獅今已醒矣。”王冷齋聽後,深有感觸,寫詩云:“睡獅一吼震寰瀛,伐木丁丁見友聲。博得同情人共贊,不辭艱險到危城。”
血肉長城築更強
王冷齋在與日方斡旋的同時,率部協助軍隊守城,抱定必死的決心,然而上峰命令撤軍,沒能實現與城共存亡的雄心壯志,實乃遺憾。
日軍“現地談判”,一方面是想借談判壓中方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所以日軍並沒有按照協議撤軍,當王冷齋責問日方時,他們竟以尋找日軍屍體殘骸為藉口,留下少量部隊。王冷齋駁斥說:“搜尋殘骸無需留下這麼多計程車兵,也無需攜帶機關槍等武器。”日方辯稱唯恐受到中國軍隊襲擊,不得不多留軍隊以資警戒。王冷齋說,如果真為搜尋殘骸,我方可以幫助辦理。雙方各派委員多人組成徒手搜尋隊,到戰地各處尋找。於是雙方商定,中方派士兵10人,日方派士兵20人,由6名委員率領,徒手到盧溝橋附近地區搜尋,時限24小時,無論搜到與否,屆時日軍都應向豐臺撤退。
正當雙方準備簽字落實時,日方4名代表離席說接電話,竟一去不返,不辭而別。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王冷齋對日軍玩弄假和談、真備戰的陰謀早有覺察,他賦詩曰:“爾詐如何說我虞,弓刀不放見深圖。背盟盡有辭堪借,莫問殘骸究有無。”
對於在盧溝橋事變中英勇抗敵的29軍將士,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牆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軍民精誠團結的情景讓王冷齋感慨萬千,他賦詩云:“見危授命分宜然,卻敵全憑眾志堅。遐邇關情勞慰勉,近來士女遠飛箋。”
王冷齋返任後,連日來與駐軍會商城防,以加強鞏固,做到有備無患,並代表地方長官慰勞將士,撫慰災民,做好後方給養事宜。7月14日,王冷齋與平漢北段警備司令鄭大章等聯名釋出佈告,安定人心,並嚴禁宵小乘機滋擾,確保社會安定。《華北日報》7月18日報道:“(王冷齋)自日前扶病前往宛平後,連日對於救濟難民、撫卹傷亡諸要務,督促進行,並會同該縣駐防部隊,維持治安,致力城防。”王冷齋以詩言志,表明他抗戰到底的決心:“東傾雉堞北崩牆,血肉長城築更強。眾寡懸殊攻守異,孤城屹立豈尋常。”
王冷齋在與日方斡旋的同時,率部協助軍隊守城,抱定必死的決心,然而上峰命令撤軍,沒能實現與城共存亡的雄心壯志,實乃遺憾,他賦詩曰:“與城愧未共存亡,人慶更生我獨傷。國步方艱應有待,頭身終合向沙場。”
七七事變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電全國,呼籲:“武裝保衛平津華北!為保衛國土流盡最後一滴血!全中國人民、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驅逐日寇出中國!”王冷齋聞之,興奮異常,熱烈響應,賦詩高歌:“延安振臂起高呼,合力前趨原執殳。億萬人心同激憤,山河保障定無虞。”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鄭學富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