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學離不開好校長,遇到一位好校長,學校就會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一些重點大學的校長,其履職經歷,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縮影。近段時間,我在介紹一些國內著名的大學校長,讓大家透過不一樣的視角,瞭解高校和高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同濟大學李國豪老校長,他是同濟校史上最優秀的本科畢業生之一,在校長任上,提出並實施同濟的“兩個轉變”,帶領同濟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奠定如今的發展格局,被同濟人譽為“永遠的同濟魂”。
家境貧寒,憑藉努力,成長為同濟校長
李國豪老校長出身寒門,但他卻從未放棄學業。1929年,才16歲的他便隻身一人從廣東梅州來到上海,考入同濟大學。1936年,以全優的成績畢業,留校擔任助教。
1938年秋,獲洪堡獎學金到德國留學,並以優異的表現,被鋼結構克勒佩爾學派開創人克勒佩爾相中,師從門下攻讀博士學位。僅過了一年時間,他就完成了學位論文的研究工作,在1940 年春順利透過博士學位答辯。
其論文發表後,在德國橋樑工程界引起極大反響,被稱為“懸索橋李”,至今還被奉為經典,在各國教材中廣泛出現。
二戰結束以後,李國豪攜妻帶子,輾轉法國、越南等地,於1946年舉家回到母校同濟任教。之後,歷任同濟工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等,再也沒有離開過同濟。
“兩個轉變”的構想,奠定同濟如今的發展格局
雖然李國豪擔任同濟校長的時間只有七年,並不是所有校長中最長的,但他在同濟百年發展史上的影響,卻是影響極大的。
1977年的同濟在歷經多年“滄桑”後,是百廢待興。此時李國豪出任校長,可謂是任務艱鉅。他在校長任上,戰略性的大手筆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在恢復原有土建專業的同時,提出並組織實施了“兩個轉變”辦學方針,恢復德語教學及與德國聯絡緊密的傳統,推動建立同濟和波洪魯爾大學及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等校際合作關係,大力籌辦數、理、化、機、電、管理等新專業,使同濟由土木為主的單科性大學向以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
二是提出並推動建設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恢復和新建八個研究所,開展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生的工作,積極派送教師出國進修和聘請外國學者來校講學,促進教學、科研與社會經濟建設緊密結合。
事實證明,這兩大方面的戰略設計和具體工作,基本奠定同濟如今的發展格局,為同濟復興、贏得一流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QS2021世界大學排名中,同濟位居全球第256位、內地第9位;在軟科2020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居第15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全球前500位、內地第14位(並列);在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居第20位。
永遠的同濟魂
1984年後,李國豪不再擔任同濟校長,而改任名譽校長。但他的名譽校長並不是空掛的名譽,他仍然時刻為同濟發展出力。
在同濟遇到的多次並校、入選“211” 工程、“985” 工程等關鍵時刻,他總是選擇主動站出,統一思想,提出意見建議。堅持每年出席新生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給予學生諄諄教誨。為恢復醫學專業,他親自帶隊出訪,廣泛聯絡,積極參與。
在2000年4月,同濟與原上海鐵道大學合併後,在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的基礎上恢復設立了“同濟大學醫學院”,沉寂近半個世紀的同濟醫學終於再次迎來新生。目前,同濟醫學學科的整體水平已躋身全國醫學院校前十分之一。
2003年,李國豪榮獲首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實至名歸。同濟前校長裴鋼曾表示,“在同濟大學百年發展史上,李國豪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最為長遠而深刻,堪稱‘同濟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