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所學校,谷愛凌和蘇翊鳴成才之路引發學生大辯論
冬奧會剛剛結束,谷愛凌和蘇翊鳴成才之路引發了學生、老師和家長們對教育的深思,大家會有哪些想法?
凱博學校開展了全校範圍內的,以學習谷愛凌、蘇翊鳴等一批00後運動小將成才之路為主題的專案式學習活動。
老師、學生、家長全面參與,校內校外積極聯動,以閱讀、討論、辯論會等多種形式,研修學習,碰撞思維。
童年是否應該放飛天性?
小學部的同學們特別給力,小學部以“童年是否應該放飛天性?”為辯題,大家熱烈地辯論了起來。
辯手:老師們、同學們,我方正方觀點:童年應該放飛天性,解放天性。第一點,什麼是天性?天性是一個人的性格,這是人先天具有的固有性質。
第二點,天性不能壓抑,不能隱藏。成年人他們會隱藏情緒,假裝開心或者不開心,膽小、畏懼、不自信,因為他們的童年就開始隱藏天性。
第三,為什麼要解放天性,解放天性有什麼好處?大家都知道方仲永的故事吧,原本是個天才兒童,在大家約束和管教下,變成了博人眼球的工具,天分都毀掉了。
第四,如何做呢?一是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二是給孩子基本自由。
辯手:老師們,同學們,我是反方一辯,我方認為童年不應該放飛自我,應該自律。首先童年的確需要快樂,但是也不能放飛自我。比如在學校中,可以看到同學們分享各種零食,像果凍、糖、膨化食品等,這些對身體不好,難道不需要限制嗎?
辯手:放飛自我但沒有自律、自主,而造成長大後的人生過得毫無意義而落魄,你才會後悔嗎?要在放飛自我的基礎上,更加自律、自主才可以更完美。
辯手:蘇翊鳴在六歲的時候,拍過《智取威虎山》這部電影,之後他為了在冬奧會上取得好成績,就轉向了專業滑雪。我們覺得童年放飛自我,也並不代表不可以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辯手:我方認為,在小學六年時期不能放飛自我,應該有一定的界限。界限意味著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可以讓兒童更有安全感,還需要設定一定的安全界限,比如說停車場中的規則,遊樂場中的秩序。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更有自律性。
個人努力大於家庭支援,
還是家庭支援大於個人努力?
初中第一場辯論的主題是“個人努力大於家庭支援的力量,還是家庭支援的力量大於個人努力的力量”,結果引來了全校同學的圍觀,並且還有高中畢業班的學長來助力。
兩位學長先是帶著大家梳理了本次冬奧會的一些基本情況和亮點。接著將自己高中階段參加體育活動的情況,以及自己對於體育的思考和受益情況分享給大家。
接著負責老師組織大家開始了辯論:希望每一個同學都可以在自己成長的階段有所收穫。小編節選出部分內容和大家分享。
辯手:我方觀點是:要成才,自我努力更重要。第一個觀點是:自身發憤圖強才能成才。起跑線高,不能代表你能贏在終點線上。
第二個觀點是:家庭支援,我認為分為兩方面的支援。一方面是資金支援,一方面是精神支援。但是在社會上誰能給你永遠的精神支援呢?只能自己給自己自信和鼓勵,自己永遠是自己最好的導師。自我努力不僅可以成才,還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第三個觀點是:從當今這個社會來看,在經濟環境比較好的這個時代,社會輿論不會對你的愛好有太多的批評,家庭支援基本都能到位,所以,在不缺家庭支援的情況下,我們倡導個人努力更重要。
辯手:我方認為,在個人成才的這條路上,家庭支援的重要性大於個人努力。首先,我們的父母作為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需要給我們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其次,家庭會給我們提供經濟支援,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年,暫時還沒有能力去賺錢,這時候我們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援和幫助。
然後,還有就是家庭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很好環境,讓你有更多機會去展現自己,去發現那個最優秀的自己。總的來說,就是個人努力是必備的,但是家庭支援更為重要。
辯手:我方想問對方一個問題,就是說成才需要展示自己嗎?擁有什麼樣品質的人才能成才?
辯手:我來回答你的問題,我們沒有說純粹依靠家庭,我們為什麼不能自己努力呢?環境是健康成長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如果連基本生存都保證不了,個人努力就如同鏡花水月,比如駱駝祥子,他從一開始就努力的拉車幹活,到最後因為兵荒馬亂,還是把車丟了,我們覺得環境比個人的努力更重要。
辯手:我方認為個人努力是基礎,家庭環境是關鍵,家庭環境是我們成長的基礎和前提。當我們個人努力需要一個載體的時候,家庭環境就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家庭給予我們成長的環境,給予我們更高的平臺去展現自己,給我們優質的教師資源,也讓我們能夠更加的努力去展現自己的個人實力。
辯手:首先我覺得家庭的支援,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底線。但是如果只有自己的努力,沒有家庭支援,你真的能跑到離終點線只有1米的距離嗎?你可能連一半都跑不到,所以說家庭的支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最關鍵的時候給你支援。
辯手:我們認為,家庭的支援只是幫你穩固地基,或者給你鋪路的一些石子,但是最後走路的依然是你個人。就像對方辯友所說的,假如你的家庭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很好的經濟條件,或者你就出生在精英階層,但是並不代表在精英階層的人就會不努力。相反,可能精英層的人,因為他們的家庭和身上所揹負的責任,他們可能比我們更努力,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透過努力來去成才。
辯手:我自己是非常熱愛辯論的,我的家長也支援,在今年寒假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辯論的培訓營,叫表達學院。就是家庭可以給我提供培訓的經濟支援,但我是否能透過他們的面試,取決於我自身的努力。第一次去的時候,我沒有拿到冠軍和最佳辯手,今年第二次去,為了寫稿和辯論,每天熬到凌晨四五點鐘。最後透過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冠軍和最佳辯手。所以我想說,家庭只是給我提供機會,是否成才,還是取決於我自己。
第一場辯論賽劉煜炎博士為大家總結:你的成長,到底是自己決定,是家庭決定,還是教育決定?谷愛凌是怎麼成功的,她給你們什麼啟示?圍繞著這些問題再去思考、辯論,就更為接地氣了:谷愛凌現象怎麼樣來影響我們,這是大家辯論和討論的意義所在。
成為一個腦力勞動者,
還是體力勞動者?
接著劉煜炎博士又給大家出了一道辯論題,讓意猶未盡的學生們繼續交流:“我在兒子16歲的時候,和他有過一個對話,你希望成為一名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
辯手:我站在體力勞動這一邊,體力動力能夠更好鍛鍊身體,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
辯手:我方支援腦力勞動這一邊,因為我們也可以用自己腦子積累經驗。我們可以看一下福布斯榜排名,沒有任何人是因體力勞動的成功進入福布斯榜前一百名的。
辯手:我會選擇腦力勞動,可以有機會從事科技領域的工作。我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為社會、國家以及世界,就是全人類進步提供原動力。
辯手:體力勞動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品質,也可以讓我們有好的身體。還有就是,太過重視腦力勞動容易產生紙上談兵的問題。
辯手:作為一名曾經的舞蹈生,我在學舞蹈這十多年中,不知道受了多少次的傷,在經歷了膝蓋半月板嚴重受傷後,我就進入了腦力勞動行列。在我的認知當中,就算我是一個體力勞動者,也需要腦力幫助我解決體力問題。就像老師會跟我講:在運動之前,要先把你的腦子熱起來,知道你的動作該做到哪裡,不會讓自己受傷的時候,才可以好好做舞蹈動作。
辯手:體力勞動是人類存在和進化的根本所在。比如,高中來的學姐曾經就是一名體育生,她跟我們講,體育帶來的好處不僅是讓身體變得更強,還能讓她頭腦更為清晰敏銳,所以我們支援體力勞動。
劉煜炎博士最後總結:無論我是用腦子做,還是用手來做,其實都是一體的。所以,剛才的辯論,你們的發現都很重要。我覺得,應該選擇用非常創造性的方法,非常科學的思維去武裝頭腦之後,我們就要成為體力勞動者,把事情幹起來,所以我希望大家成為一個真正的勤於動腦的實踐家。
一切皆有可能,
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
高中則是以“一切皆有可能”為主題,舉行了一堂關於谷愛凌專案學習的主題班會,讓大家結合谷愛凌和蘇翊鳴等運動員談一下感想。
接著進入大家都很喜歡的辯論環節,辯題是:一切皆有可能,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
辯手:我覺得還是結果比較重要一點,就比如說果農種蘋果樹,為什麼要種蘋果樹?他是為了結果,也是為了生活。還有去做試管嬰兒的,就是為了結果。
辯手:我認為做一件事,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首先。如果你直接去做一件事情,那麼這件事應該是你想要去做的一件事情,所以你就是在享受過程。結果只是我們享受過程之後的附加品,而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東西。
辯手:我就拿高考來說吧,這是我們肯定要面對的一件事,你說學習是一個過程,那麼考上理想的大學就是結果,難道不重要嗎?我們是要追求這個結果。
辯手:比如說你在跑馬拉松,跑的過程中你就很有收穫了,你難道就只想要一塊獎牌嗎?可能是為了更好的身體素質,或者要去享受堅持的這個過程。
活動最後,三位家長的發言更是贏得了熱烈掌聲。
我們可以自己掌握命運,我們也可以無怨無悔,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拼搏,至於給我什麼樣的結果,我都接受。
透過谷愛凌現象,思考家庭教育,
如何助力孩子的成長?
在校家委會的組織下,家長們也聚在一起,談出了自己的認識和感想。
GJN媽媽:我兒子的夢想是開個披薩店。他週末回來之後,告訴我關於谷愛凌的很多事情。他問爸爸,全世界最好的學校是哪個學校?爸爸說哈佛、麻省理工?他說他要去讀哈佛,想去上特別頂尖學校。
兒子說他要讀完哈佛再做廚師,姐姐說那不可能,讀哈佛的人不會當廚師,我說不一定啊,我有一個朋友,他既做了廚師,也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位。在疫情期間他做了很多菜品的開發。
另外,我自己非常喜歡運動,我覺得運動對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滿意學校在體育方面的工作。
XSQ媽媽 (老大7年級,老二2年級):真正觸動我的是谷愛凌答記者的一番話,讓我覺得她是個很了不起的孩子,她媽媽給了她了不起的教育。
可能家長都覺得孩子學習成績很重要,天分也很重要。我也走過一段彎路,報過很多班,跟家委會讀的第一本書《家庭的覺醒》,讓我認識到,要創造一個氛圍,你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最重要。
我們在教育孩子上最大的不足是自我認知的不足。
現在學校提倡德育專案式教學。跟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你如果能沉浸進去(沉浸式教育),孩子是來幫助我們自己,提高我自己的,如果看孩子哪兒不好,你要想為什麼不好?孩子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
透過專案式學習,建立完善的家教氛圍,對孩子教育起到特別大的補充作用。
GHX媽媽(初二四班):這種探究式學習,看起來是在說事件或者他人,但影響的可能不僅是孩子,還有我們全家人坐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合作共創,平等尊重的氛圍。
如果他分享了一個觀點,我們就去指責他,可能就會關閉一個人的心門。
學校推出來的家校共育探究式主題學習,我覺得好像是學校的生活延展到了家庭中。我覺得這是特別好的一種方式,在這裡,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交流關於社會事件的想法等等。
我問孩子,你覺得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什麼?孩子說,是自由和放手。今年的他完全不一樣了,過去一年凱博帶給了孩子什麼?信任,欣賞,尊重。
END
如何發現每個孩子的獨特創造力?
如何從小生髮孩子的思維能力?
如何給孩子適應未來的科創教育?
3月12日(週六)上午9:00,劍橋大學博士劉煜炎將面對面為大家剖析科創教育體系和教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