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本文介紹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一、燕國在趙國背後捅了三刀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秦國一方面兵臨邯鄲城下,一方面約燕國出兵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燕武成王終於沉不住氣,他趁機策反趙國武垣令傅豹,並在武垣集結兵力,厲兵秣馬,大有與秦軍形成東西夾攻,滅亡趙國之勢。
面對燕國趁火打劫的行動,趙國根本沒有兵力去收復武垣,況且一座城池的得失,相比長平之戰的損失,對趙國來說也算不上什麼,趙孝成王也就咬牙切齒忍了。
公元前256年,邯鄲之戰結束後一年。秦國王齕率軍攻克趙國二十幾個縣,斬首九萬軍民!
秦國的盟友燕國,又在背後捅了趙國一刀,攻佔趙國的昌城(今河北冀州西北)。此時的燕國,是新國君燕孝王即位的第二年。
趙孝成王忍氣吞聲,壓住火氣,趙軍沒有實力雙線開戰。
公元前251年,擔任趙國相國近四十年的平原君去世,趙國立刻少了一位棟樑之才。
平原君死後,邯鄲來了一位來弔喪的不速之客,他就是燕國的相國慄腹。慄腹借弔喪之名來邯鄲,實際上是來刺探趙國的軍情。
慄腹與他的幕僚沿途觀察地形和人氣,他們發現趙國盡是婦孺,民間幾乎沒有成年男子,就連軍隊中也是老弱眾多。
很快慄腹回到燕國,立即向燕王喜稟報:“趙國的青壯年都死在長平,現在他們的孤兒還沒有長大,大王可趁此機會大舉攻趙!”
燕王喜,是一位即位不到四年的年輕國君,他的父親燕孝王在位只有三年。燕王喜接手的燕國,是他的祖父燕武成王留下的大好基業。
過去幾十年,燕國出過兩位偉大的國君,燕昭王和燕武成王。燕昭王開闢上谷、漁陽等郡,將燕國領土大幅北擴,而且一度南下攻佔齊國大片領土。而燕武成王,則繼續向遼東擴張,向東胡拓地千里,將燕國的疆域定鼎為大國。
燕王喜接手的燕國,是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燕國,疆土之廣,兵鋒之盛,都是前所未有。
翻開燕國的歷史,其實除了五國伐齊這一次,其他時候幾乎從來不勝齊國、趙國,甚至中山國,這也是令燕國非常尷尬的事情。
燕王喜即位雖然只有三年多,但是他知道趙國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元氣大傷,自然明白這是抖擻精神,改寫歷史,重振祖宗雄風的大好時機。
燕王喜起傾國之兵,兵車兩千乘,兵力六十萬,雄赳赳氣昂昂開往趙國。大軍旌旗蔽野,殺氣騰空,人人決心踏平趙土,大拓燕疆。
二、趙國第一擊,廉頗封侯
為了讓趙國顧此失彼,燕國大軍兵分兩路,其中相國慄腹領兵四十萬攻鄗,將軍卿秦領兵二十萬攻代。
這是燕國在長平之戰後第三次在趙國背後捅刀子,前兩次在秦國拖住趙國軍力的情況下,一次策反一座城池,一次攻克一座城池,收穫都不大。這一次燕王喜下了血本,大有滅亡趙國的志向。
正如燕國人所料,趙國能夠出動的野戰軍,只有區區數萬人,以這樣的兵力是絕對無法抗衡六十萬燕軍的。趙孝成王下詔,全國範圍徵兵,成年男子凡是十五歲以上,都必須應徵入伍。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其實趙國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那幾年時間已經數次徵兵,因此這次再徵兵員仍然有限,加上那些身經百戰的將士,趙國一共募集了十三萬軍隊,其中不少人都是新兵。
趙軍的新兵來不及訓練,殘酷的戰爭就已經到來,他們只要到戰場上去錘鍊了。燕軍兵分兩路,氣勢洶洶開拔過來。
燕國相國慄腹,領兵四十萬,南下趙國,兵鋒直指邯鄲。將軍卿秦領兵二十萬,走趙國代郡,目標是趙國太原郡的晉陽。燕軍上下心氣很高,試圖將趙國新舊兩個都城一鍋端。
燕軍的這種戰術,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燕軍兵分兩路後,人數太多不利於統籌的弱點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而趙軍人數少不能分兵兩路的弱點則暴露無遺。
慄腹本是齊國人,後輔佐燕王多年,包括燕國攻入齊國、破東胡等千秋功業,都有他幕後策劃的功勞,動兵之初的確能看出來他的過人之處。
趙國方面,首席大將廉頗,自長平之戰被換將,後來一直沒有機會統領趙國大軍。這次廉頗老將軍臨危受命,他出人意表,將十三萬趙軍分為兩組,分頭迎戰燕軍。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十三萬趙軍,迎戰任何一個方向的燕軍,兵力都捉襟見肘,何況還要拆分為兩路,這不是要讓燕軍各個擊破嗎?
不過趙孝成王並不反對廉頗的決定,用人不疑,必須如此。廉頗的標籤是“以勇氣聞於諸侯”,在這個怎麼打都處於兵力劣勢的戰爭中,或許廉頗的勇氣,可以起到決定作用。
廉頗如此分配十三萬趙軍,自己統領八萬,北上迎擊慄腹的四十萬燕軍主力。將軍樂乘統兵五萬,從太原郡出發,到代郡迎戰卿秦的二十萬燕軍。
燕、趙的四路大軍,很快就在邯鄲以北的鄗地,以及代郡遭遇,大戰一觸即發。
在鄗地,燕、趙兩軍遭遇。廉頗八萬趙軍遭遇二十五萬燕軍,可以說瀕臨絕境。
在鄗地發生的這場戰爭,趙軍殺死主將慄腹,燕軍全面崩潰,趙軍追亡逐北。由於是在趙國境內,逃竄的燕軍如喪家之犬般四下逃亡,損失慘重。
兩天後,趙軍大勝的訊息傳到代郡,此時樂乘正高築營壘,準備與燕軍打持久戰,趙軍上下得知廉頗軍大勝,士氣暴增。
而燕軍主將卿秦惶恐不安,如果他不能速戰速決,不久之後廉頗的大軍肯定會趕來,他自愧不如廉頗,這個仗真沒法打下去。
卿秦膽戰心驚,他下令連夜拔營撤退,可是樂乘怎能讓燕軍安然撤退。
於是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五萬趙軍尾隨二十萬燕軍,追著屁股打,卿秦運氣不好,被趙軍生擒。
廉頗與樂乘,十三萬破敵六十萬,斬殺對方主帥慄腹,生擒卿秦,可謂戰功赫赫。
此戰廉頗居功至偉,趙孝成王封其為信平君,意思是篤信而平和。
三、趙國第二擊,樂乘封侯
公元前250年,趙國大破燕國後一年,秦國發生了件大事,安國君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蹊蹺地一命嗚呼。那個曾經在趙國作為質子的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順勢登基,是為秦莊襄王。
呂不韋雖然位極人臣,但是秦國朝堂之中,排擠他的人不少,特別是秦國軍中,像王齕這種宿將,根本不買呂不韋的面子。
趙國利用秦國出現的短暫內耗期,做出非常積極的應對,出兵燕國,以避免將來與秦國開戰之時,燕國又在背後捅上一刀。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此次出兵的大將人選,並非信平君廉頗,而是趙軍的二號人物樂乘。趙孝成王為什麼選擇樂乘,因為樂乘提出一個天馬行空的計劃。
按照樂乘的規劃,第一步,趙軍從太原郡出發,途經代郡,攻打燕國最西部的上谷郡。第二步,從邯鄲出發,沿著黃河而下,攻克武陽東面若干城邑,控制北易水。如果兩路趙軍都成功,便能將武陽孤立起來。
從地圖上看,如果趙軍按這個線路進軍,必須得發動兩場戰爭,而且深入燕國腹地。這一方案勞師襲遠、乘險抵巇[xī],如果不是前一年趙軍狂勝燕軍,恐怕誰都會認為這樣的進軍方案是天方夜譚。
正是由於趙軍十三萬大破燕軍六十萬,現在任何攻燕的方案,都可以擺上檯面,樂乘這個方案雖然激進,但趙孝成王也點頭同意了。
於是樂乘統領數萬大軍,從晉陽出發,風風火火開拔燕國。
燕國在上谷郡的部署,不出樂乘所料,兵力非常單薄。這個郡主要是抵禦匈奴入侵,匈奴人又不擅長攻城戰,因此上谷郡的城防與中原相比差距很大,兵員也捉襟見肘。燕國對於匈奴的態度,與趙國一樣,以關門自守為主,儘量節省兵力。
樂乘則是有備而來,投石車、床弩、雲梯等大型器械一樣不少,按照中原攻城戰的標準對付燕國守軍。
燕國在上谷郡的部署,只有靠近趙國的逐鹿城防尚可,像懷安、宣化這等要塞,各不過兩千人左右,其他城邑的守軍則更少,怎能抵擋數萬趙軍的狂攻。不到三個月,上谷郡全境便宣告易主。
樂乘拿下上谷郡,加固“10軍都陘”西側的防禦,防止燕軍反撲。“10軍都陘”是太行八陘最北邊的一條通道,燕國本來在“10軍都陘”中建有居庸關,布有重兵,防範山上的遊牧民族。後來燕國佔據上谷郡,這“10軍都陘”作為燕國內部一條通道,居庸關逐漸閒置。如今趙國控制上谷郡,“10軍都陘”勢必又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此樂乘拿下上谷郡後,燕國也派重兵重修居庸關,打造防線。
上谷這邊戰事穩定下來,樂乘回師邯鄲補給,再統領數萬人出征。自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兵力便嚴重不足。與燕國的這場戰爭,本來要兵分兩路,但是趙國缺兵少將,因此同一支軍隊先取上谷郡,回師後取得補給再沿黃河而下。
燕國在燕趙邊界的兵力部署,是沿著南易水和北易水的立體防線,但是這兩條防線也有側重,越靠近武陽防禦越強。
樂乘軍沿著黃河而下,最大限度避開燕軍在兩條大河沿線的抵禦,順利抵達北易水東北岸,達到燕國的“督亢之地”。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督亢之地”是荊軻刺秦王事件中,燕國向秦國獻上的土地,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是“督亢之地”與趙國並不接壤,又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防禦能力可想而知。
樂乘的進兵路線,自然考慮到了這些狀況,這才深入燕國,在“督亢之地”上奪取臨樂、龍兌等城邑。隨後樂乘趁勢轉身渡過唐河與北易水,將武陽以南的汾門城也拿下。
完成以上這些兵無常勢的操作之後,樂乘才兵臨燕國下都武陽城下。
樂乘當然也不是要真的攻打武陽,趙軍也沒有這個實力攻克武陽,而是透過這種方式震懾燕國,在談判桌上撈足籌碼。
回顧這次出兵,樂乘兩次出擊轉戰千里,對燕國各城邑防禦水平和守將能力瞭如指掌,精準攻擊燕國防線的薄弱環節,沒有浪費一兵一卒在那些精兵強將把守的城邑上。可見這些年樂乘在研究燕國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樂乘建此大功,趙孝成王封其為武襄君。
四、趙國第三擊,燕趙易地
公元前249年,呂不韋派大將蒙驁攻打韓國,攻佔韓國的成皋、榮陽兩座大城,並連同原先周朝洛邑周邊的土地,合建成三川郡。
看到秦國大刀闊斧的行動,燕王喜又喜上眉梢。他派了一位叫蔡鳥的大臣去秦國,將北河間武垣及周邊十座城邑獻給秦相呂不韋,只求秦國出兵攻趙,燕國好再次背後捅刀。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北河間是燕齊爭奪的緩衝區,五國伐齊時期,趙國從齊國取得北河間西南部的武垣。趙孝成王初期,田單代表趙國到武垣招募新兵,趁機攻克附近幾座燕國小邑。邯鄲之戰後,燕國策反趙國武垣令,佔據整個北河間。
燕王喜將武垣送給呂不韋,用意是希望秦國重兵屯守,以阻止趙國進一步北犯燕國。
趙孝成王怒火中燒,恨不得親自領兵攻入燕國。當然趙孝成王不可能親征,趙國將才濟濟,不用趙王親自上陣。
趙國的將軍當中,對付燕國最有辦法的,當屬老將廉頗。這一年趙、魏組成聯軍,趙軍由信平君廉頗統領,兩軍殺向燕國進行報復。
燕國以一國之力,根本不能抵抗趙國的強大火力,何況這次是趙魏聯軍,燕王喜怎麼也歡喜不起來。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公元前247年,如坐針氈的燕王喜與趙孝成王簽訂“易地和約”,雙方交換三座城池,趙魏退兵。
燕國提出用北河間的葛、平舒,交換燕國佔領的南易水與黃河以北的汾門、臨樂、龍兌,此方案比戰前燕國只丟了北河間。趙國提出用臨樂、龍兌,交換燕國的武陽和臨易,此方案比戰前多了唐河以南的武陽、汾門、臨易。
經過一番拉鋸談判,趙國將汾門、臨樂、龍兌三座城池割讓給燕國,燕國將燕以武陽、葛、平舒三座城池割讓給趙國。
三換三,看似平等,其實大有玄機。
燕國換回臨樂、龍兌,保住了督亢之地,保全了薊都之前這片緩衝地帶,否則趙軍渡過永定河便可直接威脅到燕國都城。
燕國有兩座都城,上都薊城,下都武陽。上都薊城是燕國舊都,當年燕昭王為了向中原發展,在上都薊城的西南方向擴建下都武陽。武陽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城池,齊國的臨淄、魏國的大梁、趙國的邯鄲、秦國的咸陽,都不如燕國下都武陽規模大。武陽像一頭昂首挺胸的雄獅,傲然屹立在易水北岸,俾睨中原。
武陽是燕國經略中原的指揮中心,也是燕國的經濟中心和軍事中心。武陽的興盛,正是當時燕國強盛的寫照。燕國連武陽都割讓,等於放棄進軍中原,從此告別強國時代。
對趙國而言,得到北河間的葛、平舒,就把呂不韋剛得到的武垣,等時機恰當就可以取之。趙國得到武陽後,可以從“10軍都陘”、武陽、北河間三個方向攻擊燕國,武陽居中指揮排程,地緣上對燕國形成壓迫之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690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平之戰後,趙國是如何三連擊把燕國打垮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