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荒雜談
(本文由拾荒雜談原創,歡迎署名轉載)
篇幅很長,僅九個省市便已到三千字,故文章分成三篇來寫
相信各位讀者已經不止一次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你的妻子或者女朋友走在馬路上,迎面過來一輛車。她突然拉著你問剛剛那輛車的車牌是“閩”,閩是哪裡?你解釋了是福建簡稱。沒過兩分鐘,又過來一輛車,她又問你“贛”是哪裡,你回答江西......反覆幾次,你不禁懷疑人生,這玩意不是小學就學過的東西?
這明明是常識啊!
是啊,很多人男性比較喜歡這類的文化類知識,都以為是常識。而女性不喜歡這類知識,自是很少接觸,所以也就瞭解不深。但假如她們刨根問底問你:為什麼福建的簡稱是“閩”?
你該怎麼回答?
相信很多男性讀者對此只能表示不知道,亦或者胡謅一個化解這比較尷尬的場面。
三清山風景
筆者這樣的事情遇到過兩三次,自是吃過這種虧,所以本文就寫一篇關於各省省名簡稱的由來,防止下次再遇到這種情形。不瞭解的讀者可要認真看了,畢竟知識儲備量豐富的男人在約會中更受青睞,你懂得!
遼寧——遼——遼水遼寧的“遼”字最早用於地區建制上的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被燕國用在了遼東郡和遼西郡之上。
一般情況下,以它加方位的區域建制名稱中必定是與河或者山脈有關。“遼東”和“遼西”就是這般,它們俱是以古遼水為分界線。
遼河
關於“遼水”的最早記錄可見於《山海經》中:
“遼水出衛皋東,東南注渤海,入遼陽。”
對了,古遼水就是今遼河,東北地區南部最大的河流。
黑龍江——黑——黑河黑龍江的“黑”實際就是來自於黑龍江省名。而黑龍江的省名則是來源於黑龍江這條大河。
那為什麼叫黑龍江呢?
原因就是這條河腐殖質比較多,水色發黑(東北黑土地是不是也是此理?),故古稱“黑水”。不知是因為其蜿蜒似龍,還是因為民間傳說其中有龍,反正在《遼史》之中就直接把它叫成了“黑龍江”。
所以,黑龍江的“黑”最根本的來源就是黑龍江水色發黑。
吉林——吉——吉林烏拉吉林是建州女真的發源地,也是滿清的龍興之地。
因為受清朝影響較多,這裡的很多城市實際上都是以滿語命名,包括吉林的省名。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清廷設立了吉林,一開始給它命名為“吉林烏拉”,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後來簡化成吉林。
而吉林的“吉”正是出自吉林省的滿語舊稱“吉林烏拉”。
河北——冀——冀州——農牧混合之地省市的簡稱一般都是哪個歷史悠久且出名就用哪個。
河北的“冀州”就是如此。
在戰國時期,魏國人佚名借大禹的名頭而作《尚書.禹貢》,書中說大禹曾把天下分為九州,這九州分別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冀州就是其中之一,涵蓋今河北多地。
河北壩上草原
官方上說,河北簡稱“冀”是來源於冀州。實際上還可以把“冀”進一步細分,意為北方夏民族和少數民族牧民共有的田地(農業牧業混合之地)。
河南——豫————豫州——人牽著大象天下九州,河北佔冀州,河南佔豫州。
這麼富有歷史底蘊的名稱怎能不用?故河南的簡稱是為“豫”,出自九州之一的“豫州”。
河南老君山
同河北一樣,作為地名不可能突然出現,肯定會有與之相關聯的特徵。“冀”是北邊農牧混合之地,那河南的“豫”便是人牽著大象。
有很多研究證據指出,早在商周之前,河南之地就有大象活動的蹤跡。
北京——京——燕京——土丘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其簡稱為“京”,而京也有一層“都城”的含義。
至於為什麼不用歷史更為悠久的燕或者是薊、幽?
前者“燕”所涵蓋的區域太廣,“薊”、“幽”確定適合一個首都的簡稱?
故在反覆思量之下,定北京的簡稱為“京”。
在歷史上,北京城第一次被稱為“京”還要追溯到遼朝,當時的北京被尊為“南京”,又名“燕京”。大致可以算作北京簡稱由來。
但本著刨根問底(裝作知識淵博)的宗旨,一定要把“京”的由來搞清楚才算是對知識的尊重(其實是為了約會長臉)。
“京”字其實也是同冀、豫一樣出自象形字,初指在地面上建起高高的土丘建築。後來逐漸延伸為建築高、人口多的地方,即國都京城。
現在書面典籍上最早將“京”使用為都城的是《詩經》:
殷士膚敏,祼將於京。——《詩經.大雅.文王》
意思是殷商計程車人比較聰敏,看到殷商將亡,紛紛行裸獻之力,幫周王在周京祭祀。
天津——津——津門天津的建城歷史比較晚,在隋唐之際才始建。因為其屬於京杭大運河重點碼頭,故很長時間內被當成是週轉通衢之地。
直到明朝太宗朱棣在天津南下靖難之後,天津的地位才開始轉變,“天津”的名字也是那時候起的,意即為“天子經過的津(渡)口”,有時老天津人也稱為“津門”。
看過李連杰主演的那部《霍元甲》的人,一定對裡面有句臺詞記憶深刻:
霍元甲,霍元甲,你嘛時候似津門第一?
不管是天津,還是津門,始終都是和“津”有關,所以簡稱自然毫無意外地用了“津”,來源就是天津、津門。
山東——魯——魯國——魚山東一直被稱為“齊魯大地”,齊魯二字經常充斥在山東境內各處,來源自然是西周時期分封在山東境內的兩大諸侯國——齊國和魯國。
但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山東最後選用了“魯”作為省份簡稱,而非春秋戰國時期的老牌強國“齊”,這就比較耐人尋味了。
其實這也是曾經讓很多人疑惑不解的問題。
筆者對此的分析有三,不知是否是其原因:
一是魯國立國之處和西周王室關係最近。田氏未代齊國之前,齊國的宗族是姜氏,始祖為姜子牙。而魯國的立國始祖是我們熟知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的周公,為周武王的親弟弟。二是後世尊周公超過尊姜子牙,姜子牙是軍神,而周公則是治世聖人。並且在歷朝歷代,周公的祭祀規格是僅次於上古賢帝。
三則是周禮盡在魯,而魯又生聖人孔子。孔子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
故“魯”對山東意義應該重過“齊”。
那麼問題來了,追本溯源,“魯”又出自何處?
據說魯地早期先民以捕魚為生,為了賣上好價錢,他們通常都會使用一些特別的保鮮方式,保證客人購買的時候仍是活蹦亂跳的。
因此皆說此地魚最好,最新鮮。而“魯”字的象形就是一隻魚擺動尾巴,大概是“魯”的由來吧。
山西——晉——晉國——箭頭有人說“春秋時期唯一的諸侯國霸主就是晉國,其他無耳”。
這話也有些許道理,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以及晉悼公這五位實際上都能算得上是當時的霸主,和其他諸侯國比起來,晉國的軍事國君傳承才算是未曾斷代。
晉國很強?
王家大院
很強!強到被分成三個國家後,這三個國家還能位列戰國諸侯國前七位。強到後世有以“晉”為名的大一統王朝(雖然後面很水),強到以“晉”為名的王爵、公爵,皆是一等爵位稱號。
山西作為古晉國之核心地區,不用“晉”有點說不過去。
既然簡稱“晉”是來源於晉國,那晉國的“晉”又是從何而來?
我翻閱很多資料,沒有對其進行詳細介紹的,但在周武王的一處對話記載中,查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周成王有一天和他的異母弟唐叔虞遊戲之時,把一片樹葉削成了珪的樣子(長方形,前頭尖三角),對唐叔虞開玩笑說:我把這個賜給你做封地。結果旁邊的人聽到了,就讓成王給唐叔虞進行實際封地,畢竟天子無戲言。最後成王只好將唐地賜給了唐叔虞。
蕎麵涼皮(其實我想做美食專欄,奈何錢包空空)
唐叔虞的兒子繼位後改國名為晉,這個“晉”其實也是來自於象形文字,一開始是像兩把向上的箭頭。聯絡到周成王“賜珪”,故可有“晉”之名。
第二篇:
內蒙古、安徽、江蘇、陝西、寧夏、甘肅、新疆、湖北、上海、青海、重慶
第三篇:
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臺灣、海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藏、香港、澳門